精神的虚无与虚无的状态
精神的虚无和虚无的状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精神的虚无是指一个人没有良好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不在乎精神层次的高低。
这个精神的虚无感,可以是没有文化不重视精神享受的人,也可以是有文化想有精神享受但没出路的人。由于社会信仰的普遍缺失,世界观的混乱,价值观的集体拜金等,导致个人抛弃精神或者在倒塌的精神世界里徘徊。这种精神的虚无感,可能是没有精神出路的苦闷者,也可能是自得自乐的虚无主义者。那种虚无主义者,便抱有虚无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不值得奋斗的,于是便滋生了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等。
虚无的状态仅仅指一段时间下的心灵状态。这时候他体会到时间的虚无,真正的虚无,他静静地触摸着虚无,为它陶醉或为它苦恼。虚无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具体物之间的一个间隙,是死亡,我们的心灵经常会处于这样一个审美的状态之中,在诗人那里虚无出现得更为频繁。但他并不代表着精神的虚无,而仅仅表示某种意义和美好的消失。
有存在,必然有虚无。哎,虚无啊,让人追求让人奋斗,让人担忧又让人解脱。
你何必怀疑人生的虚无呢,虚无本身就存在那里啊!它是存在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
正是因为虚无的存在,让我们懂得珍惜,正确对待生命的变化、消失和无常。生命是虚无的,因此我们要放弃执着,放下悲伤、恐惧、欲望、仇恨、烦恼等心理上的负担,接受并观照虚无,养生慈悲。执着是一切孽障的根源。虚无是世间万象的规律,只有遵从生死无常,淡然面对才会获得解脱,寻求到快乐。只有认定虚无才能看清凡夫心后的佛心和本我,而非尘世中的自我(即“我执”),才会把肉身看成是幻影,把色看成是空。修佛,就是要我们做梦幻之子。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因果的,我们要看透事物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不惑的澄净空明的心境。当然,诗性与艺术性也可以有这种心境。我想诗人是常有的,也最容易感悟。然而大多数的诗人太执着于表象,不注重内里,导致诗歌华而不实,没有超凡脱俗。当然超凡也是靠表象也体现的,看我们能不能把握好如何表现了。
正是有了虚无,我们才觉得我们存在了,不必要怀疑我们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迟早也会走向那永恒的虚无。如果你不愿意被那些虚无的毫无意义的事情和状态缠绕住,那么就请你带上你的剑从虚无中抽身而出,走向广袤的世界,干你喜欢干的事情。
要么你干脆沉醉在虚无之中,感受着那死亡的虚无,在遍开的火红的罂粟之中,亲近虚无,亲近死亡,那窒息所带来的快感和释放。
2010.8.26 合肥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2-13 22:18
两段思考,皆性灵体现。“虚无的状态”似乎还可以复杂些的吧,我感觉。
作者: 深海之蓝 时间: 2011-12-14 00:13
人生需要不断去思考,两篇文章均具有比较强的思想性。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