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内心
帽子、围巾和手套,我都有。
可仍然免不了
内心的萧瑟荒凉。
一天的生活,从啃面包,喝速溶奶茶开始。
一天的生活,从重复昨晚而结束。
闲翻几页经书,会不会减缓意义的消解?
要虚度多少时日,
才肯来到神的面前,从新得力
如鹰展翅上腾?
我有一种低,绝非谦卑之低
而是低沉、低迷和低落。
我携带着我的不快乐,在哪里生活都一样。
他们说,从你的诗里读不出现实的烟火。
而我仅仅是把遮蔽现实,
当成了一种手艺。
【我读纳兰容若】:
“我写的每一首诗,必须有一个真正的主体,它必须有真诚的能量,它必须有一个精神的宗旨。”这是当代美国女诗人玛丽.奥利弗给自己的诗歌写作定下的三个规则。诚然,写作是需要自由的,需要一颗自由的灵魂的,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我觉得正应该如玛丽奥利弗上面所说到的这样。
昨天有缘读到了纳兰容若2012年的20首诗,一下子想到了玛丽奥利弗上面说到的三规则。我想纳兰容若做到了。比如这首《遵从内心》,真正的主体:“我”。“我”有真诚的能量,且有精神的宗旨。
《遵从内心》呈现出了一个诗人充满耐心、热情和生存智慧以及真诚对待写作的真实生活。
这是一首不仅仅带来了共鸣的诗歌,更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一个诗人所必须要掌握的灵魂平衡术!
灵魂落雪
一切皆有神的美意。
就像站在苦难的尽头,我反刍苦难的青草。
灵魂落雪
宜用内心的银杯,
承接这凉薄和寒意。
锯齿草在一棵树的身上拉锯
摇动内心的教堂。
雨夹雪,就像一个干净的拥抱。
你给我春天
我还你“山河拱手和一笑。”
2012-11-11
【我读纳兰容若】:
不否认,诗歌首先是个人的一种感受,个人感受的意象生成诞生了诗歌。这无可非议。
然而,我也认为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其实更是一种启发或者启迪。
当我读到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我会觉得我不是在做一个被动的听众,不是像一个类似枯燥“讲座”的参与者一样,被动的面对一些文字。
纳兰容若的这首《灵魂落雪》——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一下子就攫取了我的眼睛和魂魄——我被它们抓住了——而且自动缴械般地投入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去——我感受着这个时刻,并且愿意在这些文字的牵引下考虑一些事关自己或者其他一些“未名”的问题。
雨夹雪,就像一个干净的拥抱。《灵魂落雪》——让我一连读了好几遍的好诗。
且当我阅读它的时候,正好捧着“内心的银杯”……
“ 一切皆有神的美意。”
执念
我要你柴扉紧闭,无人叩响门环。
要你寂静如月光,安抚踢蹄的马匹和波浪的
鼻息。
我要你睁开的眼睛,
可以盛下世间全部的美。
如果黑暗是一种命运,我要你
成为我身体里的
那一片光。
【我读纳兰容若】:
执念原来如此之美,可以让一双眼睛盛下世间全部的美,真好啊!令人羡慕!
所以,人在世上还是要有所执念得好,因为,这不仅仅可以带来更多的美,而且可以带给人更多美好的希望和向往。这是从一首诗歌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上来说。
从诗歌欣赏的另一个角度,我以为纳兰容若真是聪明啊!他深谙诗歌更大的意义在于:每一首诗歌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美丽时刻的到来,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用诗歌给自己留下希望。你听,纳兰容若说:如果黑暗是一种命运,我要你、成为我身体里的、那一片光。
设若最初写下这首诗歌前几句时的纳兰容若是迷惘惆怅的,而当他最后收笔时他应该是内心充满了明亮的光芒的,因为,他的身体里应该是燃起了一簇火苗的,那微弱火苗映照下的肉身是透明的——是被神明护佑的肉身。
若此,我说诗歌是有用的,他可以让一个人从感性世界抵达理性世界,甚而抵达一种不为他人知的圣境……
如此,对于纳兰容若来说:写诗是幸福的!我分享了纳兰容若的幸福!!!
像光飞出我的心
陷入黑暗了。
陷入动荡。孤绝。
偏行己意,
就意味着一只鹿,偏离溪水、青草地和救赎之道。
享受醉中之乐,
就是被温水煮,就是跳不出死亡的权势。
我有赴死的爱意——
打碎了自身的
碗:一堆碎瓷,
无法锁住虚无和忧伤。
一个孤立事件与另一个孤立事件
在不存在的轨道上
冲撞出蝴蝶效应。
用自己体内的水去灭火吧。
或停驻在一片荷叶上。
【我读纳兰容若】:
和“世界图片”一样丰富的诗歌。
这是一首沿着感性思维的多维轨道抵达知性世界的诗歌作品!从善念的峻峭、冷拔归于善念的平和、淡然。从起伏跌宕的激流归为到湖水澄澈的开阔与平静,精神炼狱的过程——可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实得性,无喜亦无忧”啊。
只有我让我觉得陌生
我要开口说话了,
你做好倾听的准备了吗?
这一次我不写诗,并忘掉所谓的“技艺”
再一次发出我的声音,
微弱地。
我没有发光的词语,
不能给你温暖了。
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一个人,
不是。
这世间的事物
不再散发陌生的气息,
未曾途经的绽放,也不再神秘。
只有我让我觉得陌生。
【我读纳兰容若】:
这是一首涉关内省、自我批判的诗歌作品,一句“只有我让我觉得陌生”让读者读到了另一个自我。
诗,提出问题。
事实上,这是一首非常尖锐的提出了问题的诗歌——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到底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的问题具有普适性,一首诗切实结合自我诗意的提出普适性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我说这首诗已经成功了!
更重要的是,读到这首诗的结尾之后,作为读者的我也在纳兰容若的诗句中自我反思了:“我也是陌生的自己吗?”
仿佛,我也成了这首诗的隐含作者。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或者,我在纳兰容若的诗歌中已经成了一个自愿的提问者和回答者。
若兮
两个纤细的音节里藏着美的天机和奥秘。
这并不意味着
你就是轻的,薄的,小的。
在众人里,
必定有一个人用隐喻把真理显明——
一如某人说的,“悬崖以瀑布之身现出的原形”,正是美的另一种可能。
谁吹开蒲公英,谁就是让美漂浮;
谁喊出闪电,
谁就被若兮照亮。
我从借来流水之人的手中借来流水
我把唤下云头的御风之人送回云头。
2012-08-14
【我读纳兰容若】:
诗歌提出问题,诗歌让阅读的人来回答问题,让读者在这问题里呼吸,忧伤,或者获取喜悦,或者从这问题游弋到另一个问题,我想这都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因为,这些文字带给人的是一个那么深邃而优雅的课题——一首诗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
这首诗让我一再想像:何为若兮?若兮何为?——那个用隐喻把真理显明的人啊,多么美!
我个人觉得,这首诗尤其可以作为纳兰容若写作的代表之一,诗人特有的吟咏状态和气韵有一种磁性和引力。
“我从借来流水之人的手中借来流水/我把唤下云头的御风之人送回云头。”如此大气开阔的诗句,诗人于俯仰之间,神性自得!
我没有别的词汇可以形容纳兰容若的如此写作,只能说,妙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