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诗读杨克 [打印本页]

作者: 高世现    时间: 2013-1-7 14:23
标题: 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诗读杨克
                                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诗读杨克
                                                                               ——读杨克新诗集《石榴的火焰》有感

                                                                              高世现

    杨克新诗集《石榴的火焰》是诗人近年特别是近三年内创作的诗歌,其中以2012年下半年更密集,集内一些作品譬如《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和《人民》已经稳步走入21世纪前十年的经典殿堂,从这本《石榴的火焰》可以看出杨克近几年的创作轨迹,一路狂奔似乎还在加马力,思想火花更多,视野更开阔,并未像一些朦胧前后的中年诗人的写作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恐怕是诗人一直“在场”。也许历史机缘巧合,杨克是1980年“中国当代诗歌讨论会”,80年代中期赵野等发起“第三代诗歌运动”,1999年“盘峰论战”这几个当代诗歌重要场域唯一的“在场者”。这仅其一。属身体的“在场”。他的“在场”也体现在文本的指向公共性和主旨国际性,他的笔触深入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重要社会事件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他以诗记史(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简史),一首诗的萌动往往指示着国家和民族心理曲线颤抖的波澜。所以之前赵思运也说到他的“在场”,既是诗学上的在场,又是生存现实的在场。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是他的诗歌写得多么惊世骇俗,也不是他撑起什么派什么代的旗帜,而是他在时代某一瞬间以语言的良知切入事件的中心——一首诗是人在诗的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诗人从来都是时代的睛雨表。杜甫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振乾坤”,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等,可见,与心共振与人类共鸣的“和声源”,是诗创作的最基本的审美取向,它所形成的诗歌传统,维持着一个导演历史和时代的谱系。谁找到了这种潜伏的“和声源”,谁就能凭其个人经验、承受力获得具有历史感的抒情的力量。

   江山是皇家的/河山才是我的祖国/一条绳索/勒进高原的脊背/那道深深的血印子/是我淤塞了的黄河”由河及人,一种内心的痛感像滚滚江水正在回归。你就知道他的黄河只能够是他写的,另外一个人不可能写出来。写过《人民》,再回来写《高天厚土》,是诗歌所不会忘掉的记忆。原来,文字的灵魂也是相通的(这是我选《新诗经》第一首写的短评)。诗歌真会考察诗人,不是一首,也不是一年半载,而是贯穿你整个写作史。杨克新诗集《石榴的火焰》,题材浩阔而丰沛,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其风格之多变,令人目不暇接,例如他201210月刚写完汪洋辟阖的《大》,旋即又写了沉稳又颇具东方禅意的《石》,但贯穿其中不变的是独具的“创造性”和对历史语境的深度介入,如果说诗行是锯,那么深入他的“诗歌年轮”,你会看到诗歌为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时代纵深和内心现场,他的诗集分明就是他的“精神史”。正如批评家罗执廷所评论的:“杨克的创作虽有题材、风格等的差异,却也有一条不变的主线,那就是对时代的紧密感应和思考,对中国社会的敏锐观察与言说。”

    这里,我不想对杨克的整体创作水平泛泛而论,单言这本新诗集《石榴的火焰》的一些我喜欢的作品。我不是评论家,我仅想以一个普通的读者,想越过无限高远的诗神的门窗,也想以古月般眼光去探照诗人灵魂的一个角落,窥窗之一缝满足矣。

   短促的生命,替史诗铺路,这一天我正壮年/这一路布鲁克林大桥、黄石公园、密西西比河依次都来拜见我,/咦呵我左边的太平洋。这一路新罕布什尔、亚利桑那、罗德岛 /陆续赶来迎我入列,咦呵我右边的大西洋/天旋地转,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来不及记录/轮胎写下的历史,这一路山姆大叔节节败退//古人将铜雀台造在邺城,我今将答案放在凤凰城/大彼太阳兮,我踏苏子瞻的声律再唱大洋东去/大彼西风兮,我挟谪仙人的大鹏赋更抒时代广场”《大》我个人觉得是杨克诗歌写作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也是新世纪以来汉语诗歌在短长诗上的重要收获。促成这一转折的因素,有诗外的因素也有诗内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诗人的心理与美国的地理的暗中较劲并好将中西文化放置世界性的独立关系的再度体认。写作《大》之前,诗人旅美文化交流了一个月,这种身体浅出对之后的灵魂深入,这首诗早就养就了开阔的视野和综合的消化力,美利坚异国他乡的地名一个个飞入句中,中外今古的人名呼之则来,快意挥之则去,抒情渊源有自,而叙事却已踏雪无痕,机杼独出,一步步地上升到真正的“大诗”,实现了自李白以来悬而未结的“大诗”、古今文化和东西史诗同构的夙愿,创造性地建构了“大诗”概念;创造出一种个人化的“大诗”形态。《大》肇始于西方地理,结束于东方历史,贯穿其中的是更为本土化和个人化的中国现实和历史场域的狂奔。大盐湖,尼亚加拉大瀑布,帝国大厦,好莱坞大片,落基山的大沟大壑,大卡车,一切“大”的物象和意象在《大》中如此奇异地糅合在了一起;句子被诗人的想象力追赶得似路在崩裂,而狂奔者却摧枯拉朽只为一句感叹“政府太小了”。诗人大胆地将时代快速切换千年上下而拼图,可见诗人的如椽之笔却四两拨千斤般风轻云淡。用不着多么高深的解读能力,冷静下来的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诗人借西击东,中外同醒的显豁、真切,直接冲击人心。

    尽管我一直警惕概念、术语,让我对《大》所发散的思维和视野去进行束缚和绑架,然而在这里,我还是不得不援用“语境”这个词作为分析这首《大》的起点。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杨克的《大》始终在“语境”的范畴内将心像地图一般摊开,用长句重建了一种新的视觉叙事的可能。在这首《大》,我看到了诗人垒起一个立体的空间,一行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可以闯入的时空。那是兼具地理与心理的双重特性的一个立体的空间,永远运动而又静止,历史是另一条可通过的路。诗人永远在中心,世界围绕着他的文字运动而旋转,而诗行缓慢而又坚定地返回自己古老的源头。

如果说《大》通篇处在中与外东方与西方“较劲”的状态,诗人凭着一已之力汲取历史整体的势能来喷吐高亢的个人审时,充满前卫和先锋态度来挑衅既定的成规,那么没几天后完成的《石》,则是诗人彻底回归“东方审美”的通透之作,诗人的内心似乎有个遥控器,不断调着思想这个强大的频道,像个文字的魔术师,风格没有趋向单一化。“最伟大的冒险就是走进一块石头里/就像白垩纪的恐龙/把自己交给永恒的保管员/鱼游进凝固的海,弋动的姿态/那是对生命最大的欺骗//美石为玉,在东方于君子比德/藏石讲究神遇,玩石以养心性/高山大壑把玩于鼓掌之间/社稷家国/原是心头的块垒//金玉良言,出自黝容诡貌的砚/而砚一再说出的浑浊/用以清洗灵魂”,诗人的知识(文化)大都来自于已有的阐释系统,因此,诗人每一次与上一首脱离关系,都要遭遇一次新挑战,至少要抛离一直“熟悉”的写作,阐释系统要重新洗牌。《石》是冷静的,诗意的背面是哲思,是禅意,它冷静于文字之上,是句子下的黄金。读这首《石》,我也很自然地想到了与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比较。两首同写物质,但以物悟道或参禅这首《石》更能近人,诗不能玄奥得只能给神去读,它也要深入浅出,像六祖惠能的禅,农民也能通读。我并不是说这首《石》通俗,而是它没有迷恋宏大叙事和史诗情结,也没有凌空蹈虚,而让石这一物质所包含的文化、语言、经验返归原始状态,给它们重新命名与编码;把魔化的噪音神化的外衣挡在了诗外,还原为沉静的一块心头大石。《石》唤醒了物质并与之对话的智慧来自于诗人对物的顿悟。我很喜欢《石》这首诗中的禅机与诗哲氛围,与《大》的大气象和豪情相比,《石》则是仁智禅趣的小景观,当代汉语,在相当多的时候,谁能折返于大与小之间于一口气中,即能远号古近喝今。再比较下去,《大》尽显一个汉语诗人的卓越才华与宽广视域,而《石》则让众口一词的玄机般的妙言回到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尽显一个诗人如高僧圣侣般的修为之心。

从《大》到《石》,杨克的书写方式,采用的急转弯的书写,其险像横生的非想象力驾驶开来的诗行,而是诗心所看到的思想两岸的风景转瞬即变。什么是开阔、什么是抑暗花明、什么瞬息万变、跳镜吧,这就是一个勇于独立践行的诗人的书写方式。我惊叹于杨克在当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彼此纠缠、新古典与超现实混乱的文化境遇中,他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的掌握多漂亮有多漂亮。是啊,还有什么繁复的语词运动中,还有什么句与句、行与行之间的所谓的张力,比之首与首、篇与篇之间的任性的转向写作更迷人?从上一首诗,到攻打下一首诗,或用下一首诗去克服上一首诗的惯性,又有几个能诗人能如此独立而清醒的意识?

我深知,想在一篇文章里,全面论及杨克的诗文,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从《石榴的火焰》拣出这两首诗来说,只是想说明诗人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诗的过渡,它绝不是从语言系统的桥上简单通过,它可能是飞升,也可能是下潜,绝不是单一的。倘若一本诗集里面的所有的诗,它们都走平坦大路的,甚至没弯儿可拐,我肯定我,读两首就放下了。

    当然,《石榴的火焰》这本诗集出采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两首。《如今高楼大厦是城里的庄稼》、《岭南》、《飞机》、《集体蜂窝跑出个人主义的汽车》、《罗姆尼新罕布什尔胜利集会》 都写于同一个月份的好诗,大家可以参照这些诗有哪一首是同一风格的?没有。

                                           2013.01.06匆匆写于佛山


作者: 妙手丹青    时间: 2013-1-7 14:35
沙发,欣赏。祝愿石榴的火焰能烧红半边天。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1-7 15:24
世现兄的诗评,和大部头长诗一样地棒,妙哉文章标题“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诗”的神色各异性,即是诗家所梦求的寻求突破的扩展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全方位渗透,拜读学习!
作者: 高世现    时间: 2013-1-7 16:00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1-7 15:24
世现兄的诗评,和大部头长诗一样地棒,妙哉文章标题“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诗”的神色各异性,即是诗家所梦求 ...

写诗是从上句到下句谋篇,而一部诗集是从上首到下首谋一个诗人澹富的精神史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1-7 16:07
江山是皇家的
河山才是我的祖国

作者: 执人默笔    时间: 2013-1-7 16:17
{:soso_e142:}{:soso_e142:}欣赏学习!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3-1-7 16:39
  杨克称得上是人民诗人。他热爱人民,关注现实,是我学习的榜样!
作者: 天上人间    时间: 2013-1-7 16:49
学习好评好诗 不能错过 学不了 学不完
作者: 张智文    时间: 2013-1-7 19:17
这个 只有学习的份了{:soso_e113:}{:soso_e179:}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3-1-7 19:51
杨克诗人的诗,我正在学习!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1-8 09:02
收藏研读。谢谢世现。
作者: 浮光    时间: 2013-1-8 10:16
收藏学习!{:soso_e160:}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3-1-9 08:04
从《大》到《石》,杨克的书写方式,采用的急转弯的书写,其险像横生的非想象力驾驶开来的诗行,而是诗心所看到的思想两岸的风景转瞬即变。什么是开阔、什么是抑暗花明、什么瞬息万变、跳镜吧,这就是一个勇于独立践行的诗人的书写方式。我惊叹于杨克在当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彼此纠缠、新古典与超现实混乱的文化境遇中,他从上一首诗到下一首的掌握多漂亮有多漂亮。是啊,还有什么繁复的语词运动中,还有什么句与句、行与行之间的所谓的张力,比之首与首、篇与篇之间的任性的转向写作更迷人?从上一首诗,到攻打下一首诗,或用下一首诗去克服上一首诗的惯性,又有几个能诗人能如此独立而清醒的意识?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3-1-9 08:05
写得深入。。。学习。。问候世现。。
作者: 张洁    时间: 2013-1-13 10:34
好!品读,学习。问好世现!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4 04:28
才读,这样解读比学院派式更舒展,且从整体着眼,以《大》、《石》为重心(这两首应该附后)。
“自李白以来悬而未结的‘大诗’、古今文化和东西史诗同构”——此句应展开说明更好吧。
作者: 李琼光    时间: 2013-1-25 12:58
杨克的诗精彩,世现的诗评使《石榴红》的火焰红遍河山!
作者: 闲云野鹤    时间: 2013-1-28 23:56
{:soso_e181:}问好丗现,拜读学习了。
作者: 绝不收兵    时间: 2013-1-29 00:55
非常精准的诗评,兵兵学习了{:soso_e185:}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