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阿紫 发表于 2012-1-6 12:17 在层出不穷的笑容背后 过程似乎极其简单
冉之 发表于 2012-1-6 13:07 孩子手上的冰激凌像火炬 在稚气的空间一点点熄灭 生命密码即使不逃避 也不能从化石原点复活
三犁 发表于 2012-1-6 17:02 你逃不过冬天的微笑 正如你内心深处的痛
三犁 发表于 2012-1-6 18:02 灵魂被深深掩埋,他复活的信息要通过一条裂缝来传递。而身体正在慢慢腐烂,所以死亡就成了必定的结局。 ...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6 18:19 谢谢三犁理出的“死亡线”,其它的“能指链”大多嵌在其周遭,意象可能就杂起来。我过后试试看能否拆兑拆 ...
杨立 发表于 2012-1-6 18:11 匆匆来读。 诗歌纹理清晰,语言干净,且有弹性。
杨立 发表于 2012-1-6 18:21 我不觉得一定要把诗歌拆解得清清楚楚才算是解读。
严家威 发表于 2012-1-6 18:26 影子在驱使着光移动 谁都无法躲过诱惑
三犁 发表于 2012-1-6 18:26 每个人对诗歌拆解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意向重的诗歌。杨兄说的对,诗歌本来不应该拆解,就像早晨绿叶上的露 ...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6 18:29 嗯,这也算个争议话题,虽然我也不主张"清清楚楚“。也想听听三犁的。
三犁 发表于 2012-1-6 18:46 诗歌当然不能清清楚楚,谁都明白的不是诗,是广告词。但是也不能过多的意向叠加在一起,那会形成一堵坚不 ...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6 18:55 ”主张给读者留一根救命稻草“——是的,也像撤掉桥面,但须保留桥墩。只是,在操作中因人而异,争议的焦 ...
三犁 发表于 2012-1-6 19:02 远握。。。。。。
杨立 发表于 2012-1-6 19:16 恩,受教啦。 反正我总觉得,好诗无须读两遍,就让你印象深刻。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6 19:22 审美判断常常如此,康德有论述。倒也有例外,另有缘由。
三犁 发表于 2012-1-6 19:24 确实如此!
杨立 发表于 2012-1-6 19:32 加了博客好友哦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6 19:43 我记得先前就加了。呵呵
杨立 发表于 2012-1-6 19:47 以前是加关注,不是加好友吧?
张黎 发表于 2012-1-6 22:21 拜读张教授的诗。
王征珂 发表于 2012-1-7 16:08 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谁流浪 发表于 2012-1-7 20:43 有力的回声与渗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