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谈谈文学创作中的“曲” [打印本页]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1-8 18:39
标题: 谈谈文学创作中的“曲”
本帖最后由 白炳安 于 2012-1-8 18:40 编辑

                                     谈谈文学创作中的“曲”

      直话曲说,是一种含蓄的艺术表现。
    说到曲,有不少前人在著作里谈到过,“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古谚语)。那么,曲者,何也?单以字义释之:是转弯之意;而实际内涵是隐蔽而迂回,在文学上,则含蓄、暗喻,假借等表现形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即是文章要有“曲”味,要含蓄、婉转,不要一览无余,古人写诗就比较注意这一点。唐朝诗人王昌龄就是其中之一。他深知“曲”味在诗里的重要性,在字斟句酌,千锤百炼的同时,刻意地追求“曲”味。他有一首名叫《闺怨》的诗,对曲的运用很妙。诗题明明写着“闺怨”,而诗的前两句却是“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诗句到此处仍未说少妇的愁绪,却偏说“不知愁”,她打扮一番“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仍不说一个愁字,只是少妇因看到路旁的杨柳而动起她的怀念。“悔教夫婿觅封侯”,到了这一句才道出了真正的用意——闺怨。这样一个闺中少妇因想念从军远征的丈夫而表现出的怨气愁容便形象地刻划出来了。如果我们粗心的话,读了这首诗,是会被作者这种高超的抒写手法瞒过去的。换言之,是文章的“曲”所起的作用。这种曲是善于转折,善于变化,使人看了便知道从这一面跳到那一面的事情经过。此外,有这样一种曲味在文章里深深地隐藏着,你只有细细地反复品尝,开拓想象的思路才能嚼出个中道理。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文中有这样 一段话:“……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斜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显然,作者采取了借题发挥的手法,含蓄曲折地影射当时社会现状,并且揭露和刻划这种社会的病态方面,在这里,梅不仅比喻为人,而且还比喻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或人,不是贵直,而贵曲,认为横斜弯曲的为好,而正直挺直的则“无姿”,这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曲既是意会所指,又避免了当时官方的追查。
     运用“曲”在文章里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意见,无论在古代或当代的诗文中都可以找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曲”始终是文人学者在文章里追求的对象。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1-9 00:05
文学创作中的“曲”也应该防止《病梅馆记》中的“曲”吧?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1-9 08:47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9 00:05
文学创作中的“曲”也应该防止《病梅馆记》中的“曲”吧?

呵呵,我在文中己说了,你说呢?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1-9 09:01
是说了——在这里,梅不仅比喻为人,而且还比喻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或人,不是贵直,而贵曲,认为横斜弯曲的为好,而正直挺直的则“无姿”,这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里的曲的所指与写作中的取是什么关系?我想问问,呵呵。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1-9 17:19
相互辨证的关系:文章贵“曲”,做人不宜“曲”、宜直,这是做人的根本。有时说话作文曲式表达显得有艺术性,若作人曲来曲去,觉得此人变化多端,不可靠。曲屈在别人脚下做人,更不可取。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1-9 22:16
我想补充的是,曲亦有度。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1-17 17:26
当曲则曲  当直则直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