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新诗歌时代”宣言——诗歌理论与创作的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18:03
标题: “新诗歌时代”宣言——诗歌理论与创作的几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3-1-12 21:55 编辑

一、诗歌和诗人、读者的关系
       在思考诗歌和诗人的关系时,我无法不将它放进更广阔的人与人的关系背景中考量。因为,这之间横亘一个动词“理解”。我始终坚信一个诗人哲学家对诗歌的正视态度与充分理解,就像诺瓦利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对诗歌、人性、生命和哲学的解读那样。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一种诗之大者的广阔胸怀,是趋向“存在”和“正见”的高蹈精神与品质。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结构”,是在把握过去、应付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筹划。这种“筹划”,关注的主体只可能是“人”,它理应包含人对自身的启蒙与批判、解构与重构。以此来看诗歌和诗人的关系,“理解”就存在于诗人的诗歌作品中,这种“筹划”也就相应地契合了诗人的内在“理解”。因此,可以说诗歌就是诗人“理解”与“筹划”的外化或异化。
       诗歌和诗人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诗歌与诗人、读者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即是诗人与读者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理解”和“筹划”。但在这层关系中,不同的是,它不再是诗人个体的“理解”与“筹划”,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的“理解”与“筹划”。这一点体现在读者对诗人诗歌文本的鉴赏解读上。但由于诗人和读者之间存在理解与筹划结构的不同,便不可避免地产生“诗歌的误读”。

二、诗歌的误读与人的“理解结构”的关系
       诗歌的误读是人性差异的结果。“人性”从广义上讲,不仅是道德的范畴,而且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包括了人的理智结构、情感结构、知识背景、意志能力、交往法则等。由于个体之间难以消除的差异性,诗歌鉴赏中的角度与标准问题才使得诗歌的误读存在。
       从释义学的角度讲,读者的解读或解释要求被解释者的各个方面已经预先是解释的现实因素,读者不是从虚无开始理解和解释,譬如他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读者的存在已注定为他所有,即影响他、形成他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前有”。前有始终隐而不现,它决定了读者的理解和解释,却不能被他条理分明地、理智地加以把握。读者所要解释的东西,总是为他的前有所决定了的。其次,是读者解读的特定角度和观点,即解释的入手处,海德格尔称之为“前见”。前见和前有都是解释的基础,但解释或解读光有前有和前见做基础还不行,还必须有“前设”,前见的功能是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特殊的问题域,而“前设”则是用一个观念来弄清要理解的事物或文本的结构。当读者解释某物时,他总是对它预设有一个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为“作为”某物。由此可见,是人的前有、前见和前设构成了解释或解读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读者的理解结构。
       读者的理解结构也就是人的理解结构。因为人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理解结构,因此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势必存在主观性的差异,诗歌的误读也就难以避免。所以,读者应该谨防“以己度人”,不该用自己主观的理解结构去套诗人的理解结构,而是应该先设法扩大自身的理解结构,这样既是进步,也是为真正理解诗歌和诗人做出了真心的努力。

三、诗歌的可知性
       在诗歌鉴赏中,有很大一批读者认为诗歌是不可知的。这种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神秘主义或中国的道家思想。在西方古典时代,休谟的怀疑论也是重要影响之一。就国际理论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当现代非理性主义要求实行“解构”、“边缘化”时,这种“不可知”的倾向已经日趋白热化,反映到文艺创作中,就是强调作品绝对的客观性,强调主体意识的神秘性,强调自在世界的超越性。辩证地看待这一思潮,其益处是扩大了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摆脱了理性主义的窠臼,使得文艺创作的可能性空间获得进一步拓展。但这种思潮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不可小觑,它使得诗歌鉴赏丧失标准,走进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它过分强调世界和人的差异性,而忽略了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规律性或共性。这种对无限意义的幻想式的体认,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具体的存在不可能是虚无,无限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到达。我们的生活或创作都处在先定的关系和背景中,而这样的生活和创作是具体的,是要受到具体关系和背景的限制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切“存在”,理解文本,理解诗歌,才会避免诗歌鉴赏中的“不可知”倾向。
       福柯曾提出“文本”理论,就文本创作的中心与边缘进行讨论,他着意强调“边缘化”,否定“逻各斯中心主义”或“理性中心主义”。这是矫枉过正。也许,文本的边缘处确实存在多个“中心”,所谓的“中心”也可能只是边缘,但是这将种哲学命题式的相对主义投射到文艺创作者身上,未免言过其实。我们的追求可以是无限,可以是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大,但实际生活和创作不可能以这种无限来进行,人不可能僭越自身的有限,来声称自身的作品具有无限的意义。因此这种“边缘化”的创作,难以形成实际的创作实体,但就像康德说的,我们可以将这种哲思引以为“范导”或追求。在创作诗歌时,我们可以心怀这样的境界与哲思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只要避免将这种超越性的原则当做文本创作的必然原则,使得读者对诗歌的解读陷入“不可知”的怪圈。当然,读者也应该避免将自我意识的幻化当成诗歌本身的内涵与外延。生活不是想象,同样,具体有限的诗歌创作与解读也不可能是想象。表面上看,文本的“解构”强调了诗歌文本的绝对客观性,实际上是变相地承认我们自身的绝对主观性。因此,总结说来,这种“不可知”的诗歌鉴赏行为,是脱离生活、脱离人和时代的。
       诗歌是可知的,因为人是有限、具体的存在。存在决定本质,有限的存在也就决定了有限的本质。我们不能将自身追求无限的想象或思绪当成生活的实际与作品的本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活和自身,从诗歌的可知性出发,获得诗歌对人性发展的真正裨益,而不是导向主观主义、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

四、自觉创作与“灵感创作”的关系
       没有纯粹的“灵感创作”,即使是天才的诗人。就像前文提及,每个诗人都不可能摆脱自身先定的“理解结构”和人性诉求。灵感创作和自觉创作的区分标准,不在于诗人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在于诗人的理智结构。这层理智结构关联了诗人丰富的现实经历与深刻反思,包含了其人性的成长和理性的自觉。一个实现自觉创作的诗人,同样会有创作灵感,但不同于随性的灵感创作的是,自觉创作的诗人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健全的理智来引导规范灵感,将这种非自觉非理性的创作导向自觉理性的创作。因此,在层次上,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实现自觉创作的诗人,往往不再停留于主观狭隘的自我意识与直观感受,而是站在更高的反思角度,来挖掘、组合现实的素材,实现意义创作、思想创作。因此,自觉创作是成熟的创作,而非稚嫩的、仅凭意识自发流动的文字组合。当然,这并非抵制灵感创作,而是要求诗人尽快地摆脱自身的局限性,实现自身人性的建构与理智的完善,将主观、非自觉的文字诉求和情感诉求转变成自觉的、思想的与现实的诉求。
       此外,一般的灵感创作也要和宗教主义、神秘主义的“灵感创作”区分开来。自觉的“灵感创作”同样是非理性创作,但是却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主观、随性。支撑这种创作的,往往是创作个体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同样有一定的理智和人性,但往往脱离辩证和现实。体现于他们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往往是一种宗教关怀。因此,他们的“灵感创作”,也可以说是自觉基础上的“灵性创作”。所谓灵性创作,就是带有宗教指向的创作,这种创作将内化的宗教语言和观念融入作品,用宗教诉求来代替现实的人性诉求。

五、先进的诗歌理论对创作的范导作用
       诗人没有哲学的高度,就难以有健全的理智和人性,他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采取有限的角度与标准。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往往也难以打开思路,真正理解和欣赏不同价值的诗歌作品。他们从主观爱好出发,从自身固有的理解结构出发,进行诗歌创作与鉴赏,这种狭隘的思路、旨趣与标准,直接反映了诗人诗歌理论素养的缺乏。
       拿意象主义诗歌流派为例。意象派作为一个流派寿命很短,就在于这个流派的诗人自身有许多弱点和局限性,譬如诗歌表达“只注意事物引起的感觉,单纯在感官印象层次上展开,而不去发掘事物的深层结构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该流派诗歌“形式短小,覆盖范围狭窄,不适于表现重大的社会和人生主题”;再者,由于流派诗人对意象派理论过于狭窄的理解,从而束缚了诗人的创造,“使其只能写一些虽然精美但单调贫乏的小诗,尤其因为限制发表议论,限制抒发主观感情,使诗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他们强调“以情绪串接意象”,因而限制了作品的长度和深度。这也使得意象派缺乏生命力。此外,意象派片面强调所谓“客观”和意象的绝对清晰、明确,使得很多丰富的诗情和朦胧的情景都被排除在外。“由于不能放手表达主观感情,又不能单独写客观,不允许任何叙述,结果写出的诗很少有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很多早期意象派诗歌都存在着小题大做的缺点”等。正因为如此,1917年的意象派诗人作品年集出版后不久,意象主义运动终于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先进的诗歌理论对于诗人创作的必要性。“新诗歌”或“新诗派”的理论建构就旨在实现这样一种先进的理论。它从诗人和诗歌、人性与诗性的统一出发,结合历史上的诸多流派和思想思潮、当下现实的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筹划”未来的诗歌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传统的“第三条道路”,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更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赓续,而是一场深刻的新思想启蒙运动兼诗歌传统的解构与重构运动。关于这个理论的理念、原则等,将在《宣言》的第六篇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 林浪平    时间: 2013-1-12 18:10
此文甚好,学习了!{:soso_e179:}
作者: 诗之梦人    时间: 2013-1-12 18:11
拜读!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3-1-12 18:15
谢谢,收藏学习了。
作者: 文颂    时间: 2013-1-12 18:20
欣赏拜读了~~诗人创作应该如此~~~站在更高的反思角度,来挖掘、组合现实的素材,实现意义创作、思想创作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1-12 18:30
与诗人近距离或者零距离的创作理念。有别于学院空洞、概念的说教。很有实用价值。
作者: 张智文    时间: 2013-1-12 18:32
嗯 得细细读来{:soso_e160:}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3-1-12 18:34
本帖最后由 汤胜林 于 2013-1-12 18:36 编辑

自觉的诗写,和边写变完善的诗写,最后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和相信鬼神,与不相信鬼神,对世界的看法会不一样,是一个道理。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随意”诗写,像小鸟一样少“固定”,比像风筝有线“固定”,更自由!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3-1-12 18:52
论文写得有头有脸,不简单。{:soso_e179:}
作者: 筷子    时间: 2013-1-12 19:00
欣赏学习了

作者: 那年那月    时间: 2013-1-12 19:06
那年那月拜读学习!!我倾向于随性的创作……{:soso_e100:}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3-1-12 19:07
理性冷静思考的结果。衣影多才!
作者: 黄锡锋    时间: 2013-1-12 19:21
{:soso_e163:}谢谢,收藏学习了
作者: 书剑飘零    时间: 2013-1-12 20:07
这篇文章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soso_e179:}
作者: 左拾遗    时间: 2013-1-12 20:15
诗歌理论既具有前瞻性,同时,也具有封建性.后者的禁锢很重要.支持博主.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7
林浪平 发表于 2013-1-12 18:10
此文甚好,学习了!

谢谢林兄雅赏,辛苦,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7
诗之梦人 发表于 2013-1-12 18:11
拜读!

谢谢诗兄,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8
乐冰 发表于 2013-1-12 18:15
谢谢,收藏学习了。

谢谢乐冰先生,辛苦,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8
白希群 发表于 2013-1-12 18:18
理论比较深。须细读!

谢谢白诗兄细读,辛苦,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8
文颂 发表于 2013-1-12 18:20
欣赏拜读了~~诗人创作应该如此~~~站在更高的反思角度,来挖掘、组合现实的素材,实现意义创作、思想创作

谢谢文颂来读,辛苦!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9
王法 发表于 2013-1-12 18:30
与诗人近距离或者零距离的创作理念。有别于学院空洞、概念的说教。很有实用价值。

谢谢先生理解和鼓励,继续努力!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29
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13-1-12 18:32
嗯 得细细读来

谢谢先生细读雅赏,辛苦,问好!:)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1-12 20:30
衣影 发表于 2013-1-12 20:29
谢谢先生细读雅赏,辛苦,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2
汤胜林 发表于 2013-1-12 18:34
自觉的诗写,和边写变完善的诗写,最后的结果是不同的。这和相信鬼神,与不相信鬼神,对世界的看法会不一样 ...

先生所言是诗歌创作外在的具体方法,我所言是诗歌创作内在的步骤层次。先生的创作方法可取,而且是有健全理性和人性的基础的。这里的“自觉”不同于“自由”。先生明鉴!问好先生!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2
梁树春 发表于 2013-1-12 18:52
论文写得有头有脸,不简单。

让先生笑话了!谢谢雅赏!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2
筷子 发表于 2013-1-12 19:00
欣赏学习了

谢谢,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4
那年那月 发表于 2013-1-12 19:06
那年那月拜读学习!!我倾向于随性的创作……

随性也好,有理性的自觉更好!问好!
作者: 文颂    时间: 2013-1-12 20:34
衣影 发表于 2013-1-12 20:28
谢谢文颂来读,辛苦!问好!

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5
纪开芹 发表于 2013-1-12 19:07
理性冷静思考的结果。衣影多才!

谢谢美女诗人的支持,继续努力!问好,辛苦!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5
民生 发表于 2013-1-12 19:21
谢谢,收藏学习了

客气了,共同学习!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5
书剑飘零 发表于 2013-1-12 20:07
这篇文章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谢谢书剑兄雅赏,辛苦,问好!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3-1-12 20:36
衣影 发表于 2013-1-12 20:32
先生所言是诗歌创作外在的具体方法,我所言是诗歌创作内在的步骤层次。先生的创作方法可取,而且是有健全 ...

是的,你是从哲学、理性层面,我是从经验层面,有出入。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6
左拾遗 发表于 2013-1-12 20:15
诗歌理论既具有前瞻性,同时,也具有封建性.后者的禁锢很重要.支持博主.

谢谢左兄,所言很有概括性,辛苦,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39
汤胜林 发表于 2013-1-12 20:36
是的,你是从哲学、理性层面,我是从经验层面,有出入。

汗...哲学、理性也是从经验中得来,无地不起高楼。先生所言实在,经验宝贵。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40
文颂 发表于 2013-1-12 20:34
问好

也问好您!
作者: 那年那月    时间: 2013-1-12 20:57
衣影 发表于 2013-1-12 20:34
随性也好,有理性的自觉更好!问好!

谢谢,学到了很多……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0:59
那年那月 发表于 2013-1-12 20:57
谢谢,学到了很多……

客气,问好!
作者: 那年那月    时间: 2013-1-12 21:01
衣影 发表于 2013-1-12 20:59
客气,问好!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2 21:50
看到,待细读。“诗歌理论与创作”——看看课题是否大。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1:54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2 21:50
看到,待细读。“诗歌理论与创作”——看看课题是否大。

先生指出得对,要改一下。问好!
作者: 荆无涯    时间: 2013-1-12 21:55
收藏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2 21:55
荆无涯 发表于 2013-1-12 21:55
收藏学习,谢谢分享。

谢谢荆兄雅赏收藏,问好!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1-12 23:22
王法 发表于 2013-1-12 18:30
与诗人近距离或者零距离的创作理念。有别于学院空洞、概念的说教。很有实用价值。

支持!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3-1-13 00:18
拜读、欣赏
作者: 伪诗当道飞将在    时间: 2013-1-13 00:24
诗歌创作与解读也不可能是想象。』俺还是第一次听说。高见!此贴得顶一下。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1-13 08:14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1-12 23:22
支持!

谢谢 兄弟 问好
作者: 赵勇鹏    时间: 2013-1-13 09:35
尾节“先进的诗歌理论对创作的范导作用”有自己的新观点:


         诗人没有哲学的高度,就难以有健全的理智和人性,他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采取有限的角度与标准。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往往也难以打开思路,真正理解和欣赏不同价值的诗歌作品。他们从主观爱好出发,从自身固有的理解结构出发,进行诗歌创作与鉴赏,这种狭隘的思路、旨趣与标准,直接反映了诗人诗歌理论素养的缺乏。

       拿意象主义诗歌流派为例。意象派作为一个流派寿命很短,就在于这个流派的诗人自身有许多弱点和局限性,譬如诗歌表达“只注意事物引起的感觉,单纯在感官印象层次上展开,而不去发掘事物的深层结构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该流派诗歌“形式短小,覆盖范围狭窄,不适于表现重大的社会和人生主题”;再者,由于流派诗人对意象派理论过于狭窄的理解,从而束缚了诗人的创造,“使其只能写一些虽然精美但单调贫乏的小诗,尤其因为限制发表议论,限制抒发主观感情,使诗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他们强调“以情绪串接意象”,因而限制了作品的长度和深度。这也使得意象派缺乏生命力。此外,意象派片面强调所谓“客观”和意象的绝对清晰、明确,使得很多丰富的诗情和朦胧的情景都被排除在外。“由于不能放手表达主观感情,又不能单独写客观,不允许任何叙述,结果写出的诗很少有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很多早期意象派诗歌都存在着小题大做的缺点”等。正因为如此,1917年的意象派诗人作品年集出版后不久,意象主义运动终于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先进的诗歌理论对于诗人创作的必要性。“

认同这个观点!{:soso_e179:}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3-1-13 09:41
深邃的诗歌理论,悦读,珍藏,细品,汲取营养。拜读。问好!
作者: 望秦    时间: 2013-1-13 11:26
欣赏好文章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13:09
白炳安 发表于 2013-1-13 00:18
拜读、欣赏

谢谢先生雅赏,诚挚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13:09
伪诗当道飞将在 发表于 2013-1-13 00:24
诗歌创作与解读也不可能是想象。』俺还是第一次听说。高见!此贴得顶一下。

谢谢雅赏,支持!诚挚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13:10
赵勇鹏 发表于 2013-1-13 09:35
尾节“先进的诗歌理论对创作的范导作用”有自己的新观点:

谢谢细读雅赏,诚挚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13:10
戴永成 发表于 2013-1-13 09:41
深邃的诗歌理论,悦读,珍藏,细品,汲取营养。拜读。问好!

谢谢先生来读、点评,诚挚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13:10
望秦 发表于 2013-1-13 11:26
欣赏好文章

谢谢望秦兄弟雅赏,诚挚问好!:)
作者: 墨香扶风    时间: 2013-1-13 20:28
墨香学习来了,能够读到如此好的文章,是墨香的福气,又增见识了{:soso_e181:}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20:45
墨香扶风 发表于 2013-1-13 20:28
墨香学习来了,能够读到如此好的文章,是墨香的福气,又增见识了

哈哈,墨香客气,共同学习!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3 23:07
    才读,感觉文章的思路倒是清楚,但关于“诗歌的误读”与人性差异、不可知与丧失标准、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有无意义;还有,关于灵感创作和自觉创作以及自觉的“灵感创作”与灵性创作等等,这些都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包括如视野融合,对海德格尔与福柯的理解等都值得深入研讨。
     另外,“新诗歌”或“新诗派”是什么?
    有些观点应该注明出处。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3 23:32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3 23:07
才读,感觉文章的思路倒是清楚,但关于“诗歌的误读”与人性差异、不可知与丧失标准、相对主义或虚无主 ...

一些基础概念是不可能在文章中详细阐明的,因为每个概念,都可以单独撰文论述,但引用必定都有客观来源。关于人性、误读、标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灵感创作、自觉创作、新诗派、新诗歌这些概念在“宣言”系列及已发表的其它不同篇章都有论述,因此为避免重复,只能简述。因为是“宣言”,所以概括性比较强,不可能像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发散化、细致化。我的概念或观点的引用,在其它专业论文中都有研究,尤其哲学概念的引用。这个需要读者自身加强这方面的理解,而不可能毕作者一人之力,详细说明。这跟我们平时读一些文章或某本专著,自身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却不可能要求作者帮助我们完成一样。至于某些观点需要标明出处,先生的建议是中肯也是必要的,以后会注意,方便审查。问好先生!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4 00:04
衣影 发表于 2013-1-13 23:32
一些基础概念是不可能在文章中详细阐明的,因为每个概念,都可以单独撰文论述,但引用必定都有客观来源。 ...

      嗯,在此再说明一下:
    “诗歌的误读”目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正如不可知论经过贝克莱到休谟再到康德也已经有根本性深入,故由此阐发谨防“以己度人”也意义不大,况且,阐释学已经有了权威性解释,为何不利用?学术界已经利用了近20年了。
    还有,我说“这些都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是指文章中有的观点,如:“自觉创作是成熟的创作,而非稚嫩的、仅凭意识自发流动的文字组合”、“ 实现自觉创作的诗人,往往不再停留于主观狭隘的自我意识与直观感受”、“摆脱自身的局限性,实现自身人性的建构与理智的完善”等都没有深入进去,反过来,你才会发现,这好像马尾穿豆腐一样的。
    相信以后你就会知道的。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4 00:09
补充:如果作为普及型的文本尚且可以,但如果是学术性的或者是作为“新诗歌时代”宣言,就应该进一步在“新”上展开。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00:29
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3-1-14 00:49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4 00:04
嗯,在此再说明一下:
    “诗歌的误读”目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正如不可知论经过贝克莱到休谟 ...


“诗歌的误读”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操作,都是永恒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像语言学“翻译的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测量的不确定性原理”那样,因此轻言“‘诗歌的误读’目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语言阐释学是从西方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一路发展出的哲学释义学而来,作为一个理论流派或体系,本身就不可能符合充分理由律,因而只能说是目前相对最好的研究范式,就像美国的实用主义真理一样,不能代表绝对的权威,更遑论真理本身。学术界沿用几十年,只是因为还没有出现更好的研究范式,这不代表原有的阐释学范式就是完备的,“诗歌的误读”正如翻译、测量的不确定性那样,系数再小,也仍然不能否认其存在。因此,再次强调“诗歌的误读”来突出谨防“以己度人”的问题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束缚于理论和自我,客观辩证地看待诗歌鉴赏。同理,借用不可知论来阐发谨防“以己度人”归旨同一。我在文中引用海德格尔的释义学,也就是后来语言阐释学的哲学基础,因此是利用了阐释学的解释的。只不过我是用来阐发读者或个体的“理解结构”,进而得出“诗歌的误读”和谨防“以己度人”的观点。

“自觉创作是成熟的创作,而非稚嫩的、仅凭意识自发流动的文字组合”、“ 实现自觉创作的诗人,往往不再停留于主观狭隘的自我意识与直观感受”、“摆脱自身的局限性,实现自身人性的建构与理智的完善”,先生提出的几个文章中的观点没有深入是事实,确实需要进一步详细阐明,以更翔实的论据来支撑观点,同时也夹杂了个人的一些创作经验。关于这一点,以后会专门单篇讨论。我写作宣言的计划是两个月,共十篇。因为考虑到宣言的特性,所以很多问题和观念都未能展开,因此有“马尾穿豆腐”之嫌,是肯定的。这些,等写作宣言的后面几部分,我会考虑是否再穿插进行深入的探讨,抑或完成整个宣言后,再做演绎式的单篇阐述。

先生所提不足之处,切实、中肯。辛苦了!问好!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1-14 00:30
在途中,不便细复。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00:36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4 00:09
补充:如果作为普及型的文本尚且可以,但如果是学术性的或者是作为“新诗歌时代”宣言,就应该进一步在“新 ...

嗯,初衷就是普及型的文本。上升到学术性,一来受众太小,二来也不是宣言的应有之义。“新诗歌”的“新”,很多人都提问过“新”在哪里。我在前面的其它文章中也做了一些回答,还不充分。但可以说的是,肯定不是一般人眼中的“新颖的感觉”而已,比起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我更注重中国诗歌的“缺失”部分,因此这个“新”更是背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当然也就是诗人的艺术思想理念。这一点,我在《“新诗派”介绍》中略有涉及,也打算在宣言中的后几篇中详细阐述。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00:37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3-1-14 00:30
在途中,不便细复。

好的,问好荒原兄!辛苦!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4 00:57
衣影 发表于 2013-1-14 00:29
“诗歌的误读”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操作,都是永恒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像语言学“翻译的不确定性原理” ...

是的,“诗歌的误读”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操作,都是永恒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学术界是共识的,而且,如何“合理误读”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合理。如:记得几天前你质疑纯文本解读,其实,新批评理论试图解决的就是如何合理误读问题,当然,后来的姚斯、加登、伽达默尔等各自又有更新的探究。目前,既然还没有出现更好的研究范式,那么首先应该接隼,然后再基于此试图发展,至少不绕开才好。这也是我强调的哦。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01:10
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3-1-14 01:13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4 00:57
是的,“诗歌的误读”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操作,都是永恒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学术界是共识的,而且, ...


嗯,先生强调的地方很值得注意。任何理论都是真理的环节,真理是无限的,要追求,虽达不到,但可以无限趋近,因此对于追求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应该绕开,而是合理扬弃、吸收。当下,我只是涉及到阐释学的基础部分,也就是海德格尔的释义学哲学原理部分,还远远不够,以后会在进一步的详细阐释中加强这方面的环节。

“合理”这个界定,一定是在一定的理论体系中,受制于一定的大前提,因此,遵循的是相对的标准。在设定的前提和标准下探讨“合理误读”的合理性问题是合理的,但要敞开去讨论纯文本解读的合理性问题,就必须跳出固有的范式、理论,这样才可能寻找到新的创新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我提出质疑的原因。没有质疑和否定,事物就不可能发展,任何理论也就不可能扬弃固有的范式,诗歌的创作与鉴赏同样如此。这也是我强调的地方。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4 01:26
衣影 发表于 2013-1-14 01:10
嗯,先生强调的地方很值得注意。任何理论都是真理的环节,真理是无限的,要追求,虽达不到,但可以无限 ...

      嗯,真理皆相对嘛,“合理”亦如此,各批评学派的理论的合理性都有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
    另外,既然初衷是普及型的,就应该从普及入手,但普及型也需要有学术理论支撑,只是怎样深入浅出的问题(文章中也有这方面的努力,这值得肯定,但须防止片面化哦),否则,引用高深的学术性大家与观点,而又不能深入展开,就容易出问题。真理跨出一步与没到那步都可能谬误的哦。
    还有,也不能将自己尚未成熟的创作体验直接作为经验理论定型化。这也是文学包括理论界一些创作经验谈的通病,必须防止。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4 01:31
先谈到这,也不早了。我手头还有任务哦。{:soso_e181:}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02:07
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3-1-14 02:14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4 01:26
嗯,真理皆相对嘛,“合理”亦如此,各批评学派的理论的合理性都有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 ...


真理或理论的相对性跟绝对性是同一的。说它相对,是因为它是无限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或理论不可能述尽;说它绝对,是由它内容的客观性、可知性确定的。因此在理论体系内的依据,确立标准,讨论问题是有效的。离开这个体系,在体系外再讨论或看体系本身,总能找到与该体系矛盾的依据。因此,说到底,合理性问题还是标准和界限的问题。先生说“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初衷是普及型的,要尽量让一般受众理解、接受,所以深入浅出、术语通俗化处理是必要的,这一点,我已尽量努力,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先生说“引用高深的学术性大家的观点,而又不能深入展开,就容易出问题”这一点需要明确问题主体,如果主体是作者,那么就是阐述未能深入造成的;如果是读者,那么就是人的差异性的理解结构造成的。我想,这个问题是相互的。我会尽力从读者角度考虑,弥补造成这个共同问题的缺陷。至于先生说“真理跨出一步与没到那步都可能是谬误”这一观点成立,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所以所有的理论与文章都不可避免存在这种“谬误性”可能。这个“可能性”绝对存在,我们只能尽力弥补,无法完全达到,就像任何哲学家的理论都不可能完全达到真理全体那样。所以才有米兰·昆德拉的那句经典判词:人类一开口,上帝便发笑。但是,这不能否认任何哲学家或理论家为追求真理、完善理论所作的贡献,哪怕是添了一砖一瓦。真理的全体是永远达不到的,谬误也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必须承认我的努力存在谬误性,而不仅仅是可能。

“不能将自己尚未成熟的创作体验直接作为经验理论定型化”,先生这一点提得特别好,确实不该简单地将自己的直观经验当做科学理论。但事实,我也没有这样做,只是说在引用或表述一些观点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经验。这一点是必然的,不可能排除的。人的认识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结合,即使是学来的间接经验或理论,也必是经过人的外感觉和内感觉的综合来定型的,而这综合的过程根本是摆脱不了人的主观影响的。就像认识摆脱不了作为有限主体的人。因此,理论界“谈及创作经验”的这种通病存在是无法避免的,只是程度问题。因此,我们才应该按照学界约定的要求或标准来撰文表述,就像学术论文那样。但像散文、杂文等,就不必按照论文的规定来写,那样要求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那些“创作经验谈”只是散文性的意见之作,有参考价值,但无科学的学术理论价值。

我提出新诗歌或新诗派的理念,写作宣言系列,不是阐述既定的理论,而是一种有内在根据的尝试,作为尝试,自然不可能是成熟的,思考和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运动、发展、完善的过程,就像历史上所有创新的理论一样。有纰漏、谬误之处,也难免。要“必须防止或避免”,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有悖事物发展的规律的。这令我想起李飞骏先生跟我说的一句话:高手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句话用于他的“批判”“干预”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自身的理性启蒙作为基础,就是“伪批判”,但用于我的情况应该是相对合理的,因为我做了基础准备或正在做准备(这是由哲学的高度保证的)。当然,这也才说明先生对我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的要求这一可能的存在。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02:08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4 01:31
先谈到这,也不早了。我手头还有任务哦。

好的,辛苦先生,耽误您时间了!
作者: 程永红    时间: 2013-1-14 14:34
即使是黑格尔的三段论,也远比不上我国【易经】的六合之内,八面威风——孙子之于爷爷。我以为,好的诗评家不仅要有益于当下,也必须有指向未来的趋势、或惯性。否则,一切笔墨不过是【前人之述备矣】。一句话,理解传统,引导创新。

感谢邀请。问好。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4 14:48
程永红 发表于 2013-1-14 14:34
即使是黑格尔的三段论,也远比不上我国【易经】的六合之内,八面威风——孙子之于爷爷。我以为,好的诗评家 ...

黑格尔不仅仅三段论那么简单,易经也不仅仅因六合那么威风。谁比谁强的问题,最好不要谈,一个黑格尔不能代表整个西方哲学,古希腊文明不比古中国文明发源晚或落后,只有深入西方文明的研究,才能客观判断。所以,对待中国文明传统,自信不能自负,发扬一点不能贬低其它,取长补短,直面自身的缺陷,才是发展之道。从现实角度讲,中国的落后,西方的强盛,过去先代都已饱尝,当下中国的强盛也不是建立在过去辉煌的基础上。一句话的“理解”,不可能真正理解。扬弃传统,贯通中西,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推陈出新才是客观有益的态度。我写的是一部宣言,契合永红兄讲的“有益于当下,也必须有指向未来的趋势”,并正在努力中。“前人之述备”要做,发展创新要搞,这是硬道理。问好永红兄!
作者: 一人之    时间: 2013-1-14 20:53
具有可读性。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5 01:21
一人之 发表于 2013-1-14 20:53
具有可读性。

长篇,诗兄辛苦!
作者: 一人之    时间: 2013-1-15 07:59
诗人与读者共同的“理解”与“筹划”。这一点体现在读者对诗人诗歌文本的鉴赏解读上。但由于诗人和读者之间存在理解与筹划结构的不同...

读你的诗多理性,因为有理性的理论主导。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5 11:35
一人之 发表于 2013-1-15 07:59
诗人与读者共同的“理解”与“筹划”。这一点体现在读者对诗人诗歌文本的鉴赏解读上。但由于诗人和读者之间 ...

诗没有思想,就像人没有头脑,诗就不成诗,人就不成人。坚持思想写作、意义写作。问好先生!
作者: 一人之    时间: 2013-1-15 13:14
衣影 发表于 2013-1-15 11:35
诗没有思想,就像人没有头脑,诗就不成诗,人就不成人。坚持思想写作、意义写作。问好先生!:v ...

兄弟相称吧!嘿嘿
作者: 衣影    时间: 2013-1-15 14:40
一人之 发表于 2013-1-15 13:14
兄弟相称吧!嘿嘿

就叫你诗兄了!哈哈!
作者: 伪诗当道飞将在    时间: 2013-2-17 18:22
衣影 发表于 2013-1-13 13:09
谢谢雅赏,支持!诚挚问好!:)

对理论与学术方面不够深入,如此可见要想写好理论性文章还得继续下下功夫。就此功底显然不够。别再让那些奉称之言冲昏了头脑。切记!!!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