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特区文学·读诗》专栏:中国当代诗集评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17 01:26
标题: 《特区文学·读诗》专栏:中国当代诗集评荐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专栏:中国当代诗集评荐(总第1期)
2013年1月集稿 / 将刊于《特区文学》2013年第2期


主持人语
  写诗的人都知道,每首诗都来之不易。
  而一部诗集,往往凝集着写作者毕生的精力与才华。
  几十、几百首诗,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世界。它往往浓缩了一个人独特不二的感觉方式、词语方式,即生命方式与体验方式。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不忍看见一部部优秀诗集的被淹没、被遮蔽。
  在批评萎琐的当下,我们不忍看见优秀诗集被误读、被小视、被曲解。

  我们权且这样号称:本栏目将直面中国当代出版的全部诗集。
  尽力面对全部,包括出名与不出名的出版,包括正规与非正规的出版,包括自由的油印与手抄的出版(如果有)。包括或厚或薄,或长或短的出版。

  鉴于诗歌与诗人的窘迫困境,也鉴于诗歌集结的难度,我们将尽可能地探究诗人们的得意之处以示鼓舞。尽能力探讨每位诗人特有的诗意方式、感觉方式以及未来写作的可能方向。负面的批评,其实是最有难度的批评,也是最需要批评者功力与精力的、世俗意义上最不讨好之举。我们将有意识地、提醒批评者们挑战这一世俗与学术的双重难度。
  如果我们不幸地过份误夸或误伤了某位诗人,那一定是我们过于无能,即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发达,或者是搜寻的范围狭窄,或我们崇尚的风格尚未形成,或我们的智慧与学识有待提升。我们相信,一切过失皆可在善意的前提下得到谅解。

  无疑,推出并纠集起一批新的批评家,倡导一种新的诗歌批评,也是本栏暗含的一个企图。
  按照我们的预想,这种新的诗歌批评应该是:审美的、朴实的、平白的、真切的、非文化阐释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直觉感悟式批评。
  希望我们的目光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喜悦。


徐敬亚、向卫国
2013-1-3


诗集《给你》
作 者:唐  果
评荐人:向卫国、子梵梅、王小妮
这一切多么好…………………………………………………………向卫国
小诗大安慰………………………………………………………………子梵梅
唐果的“诗世界”…………………………………………………………王小妮

诗集《天边的证词》
作 者:窦凤晓
评荐人:夏  汉、陈依达、张伟栋
给我意外的陌生感………………………………………………………夏 
窦凤晓诗歌印象……………………………………………………………陈依达
对诗集《天边的证词》的阅读和理解………………………………张伟栋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3)


唐果:本名唐阳凤。七十年代初生于四川,现居云南芒市。出版诗合集《我的三姐妹》(与李小洛、苏浅合著),个人诗选集《给你》。


我的墓志铭

唐果


她喜悦过、悲伤过、幸福过、彷徨过
如今,只有喜悦伴随着她
——一种小偷得手后的喜悦
她需要您的会心一笑
当您站在乳房一样,微微隆起的土堆面前


画森林

唐果


我要画一座森林
它必须是绵延的,一只老虎走一天也走不到边
树木必须高大、茂密、葱郁
当老虎有了微服私访的兴致,它能为老虎提供朴实的装束
草东一丛,西一丛,松针金黄,像厚厚的软垫子
假如老虎有了纵身一跃的勇气,它们能托住它庞大的身躯
没有兔子、麂子,没有鸦雀、鼠蚁跟它做伴,没有蟒蛇盘踞
如果老虎掉进忧郁的陷阱,谁来把它搀扶
我还要画另一只老虎,让它们追逐、嬉戏,抢夺肉食
最后,我只画一个山洞,让它们在洞里咒骂、争吵,日久生情



“这一切多么好”
——臆说唐果的诗

向卫国


  谈论唐果的诗让我感到十分为难,我几乎无法找到任何一种现成的诗学理论或者一种概括性的语言来陈述她所表现的东西。读着她的诗,只感到心有所动而不知何以动,似有所悟又不知何所悟,了然一切又似乎对一切不甚了然!
  我并不是说唐果是什么世外高人,恰恰相反,她给人的印象完全是一个世俗的小女人。她到底是凭着什么成为诗人?我反复读她的诗集,惭惭感受到诗句中弥漫出一种母性的温柔。此话一经说出,我便立刻发现这种母性不仅存在,而且浸润着她的全部诗篇和诗篇中的万物。这不是一种光芒四射的东西,而似一种若有若无的水汽,氤氲在诗篇中。
  这还不是唐果诗歌魅力之源的全部。进一步地阅读和体味,我发现,唐果诗歌中的母性是一种带着原始童贞的母性。这种源于人之初的童贞感,与她彻底、率真的诗歌语言又有着莫大的关系。我感到唐果的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温柔的率真,一种揉合着孩子气的,类似于一个女人初为人母似的,轻如羽毛却又广大无边的温柔的爱意。这种爱意,诗人把它等量分配给了世间万物。因此诗人才能说出——
    这一切多么好
——《这一切多么好》
  ——生活、世界、天气、爱情……这一切多么好啊!因此
    我决定这样去爱一个人
    像雪,在他睡着时
    悄悄地下
    在第一场雪还没完全融化时
    紧跟着再下一场
    等他终于发现雪下得很大
    雪已把他裹了厚厚一层
——《我决定这样去爱一个人》
  许多人把唐果的《给你》、《乍一开》、《我决定这样去爱一个人》等等一类小诗理解为爱情诗,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总让人不够满足,总显得没有诗歌本身的宽广。经过反复地阅读,我才慢慢地明白,唐果的诗歌核心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仿如与生俱来、心怀万物(包括男人)的母性,这种母性,并非一般意义的母爱,因为它带着原始的童贞。如果要找出一个文化的原型,圣母玛妮亚也许勉强堪比,但毕竟过于牵强。唐果只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边境小城中的普通女人,毫无伟大的抱负和神圣的使命感。她有的只是一个站立边地,回身瞭望着广阔无边的国土的姿势,以及由此姿势而产生的对万物油然而生的情意,如此的单纯,如此地绵绵不绝。也许正是这独特的身位感,以及由此产生的,面对这一广大而神秘国度的疏离兼向往之情,使她的母性流露中,掺杂了几分少女初恋般的惊喜和羞涩、狡黠和天真: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
    香气给了麻雀
    花瓣的弧形——给了雨水
    留给你的,我亲爱的蜜蜂先生
    就只剩花蕊了
    它因含着太多的蜜,而颤抖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
  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诗人对万物的母爱,理解为人性的善良或生命的灵性?也许爱是一种天赋?如果是,那么这种天赋里边一定还包含着对爱的理解和受容的能力,如果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受容这个世界包含的爱,又怎么会充分地爱这个世界呢?如果唐果只是摆出一幅“母仪天下”的诗人面目,未免让人生疑,好在她的诗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面,她不仅爱世界,而且充分地理解和领受着世界所给予的爱:
    我看见灯的无数根手指
    轻轻的
    不紧不慢的抚摸
    碰上那些
    在隐秘中沉睡的部分
    它们总是绕道而行
——《我看见灯的无数根手指》
  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不管是爱,还是对爱的体悟,都是诗人本性的流露,并不是出于思想(诗人有一首诗《我什么都不想想》),或者什么修炼的结果。正是这一本性,使诗人无意中触及到诗性的语言开关,拿到一把许多人穷其一生而无法掌握的诗歌的秘钥。这就是史蒂文斯所说的,“最终的信仰是信仰虚构。你知道除了虚构之外别无它物。 ①”“知道是一种虚构而你又心甘情愿地信仰它,这是何等微妙的真理。②”所谓诗歌的真理,于史氏而言,无非想象力和诗歌语言的双重自由。但是,对唐果而言,并不是直接出于对诗歌“真理”的信仰,而是一种爱的本性,使她无意中走向了通往诗歌的秘道。对,我要举证的正是《画森林》《画天气》一类的诗歌。
  “画”就是虚构。并非出于对虚构的信仰,而是对美好事物的信仰,使唐果本能地拿起了“画”笔,虚构出自己的世界。她画天气,画森林,画森林中的一切,尤其不忘那森林之王。可是她又不禁担忧,“如果老虎掉进忧郁的陷阱,谁来把它搀扶”?好吧,那就“画另一只老虎”,并且“只画一个山洞,让它们在洞里咒骂、争吵,日久生情”(《画森林》)。这就是唐果,她的诗歌想象力的唯一方向,是让一切事物变得美好:“心情好的时候,她想,就这样吧,遵从固有的秩序”;“心情不好的时候,她想,颠倒秩序也许会好些”(《与心情有关》)。世界的秩序并不是不能改变的,要看心情而定;心情不好,就把它颠倒一下,心情也随之颠倒。于是,这一切变得多么好!
  这是多么孩子气的想法!如果一个普通的人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笑话。一个童贞的诗人说出来,就变成一种虚构的力量:“诗歌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幸福作贡献。③”换句话说,诗歌的某一项天职就是为不幸的人们(包括诗人)发明出幸福。比如《画天气》,就通过诗歌的想象和修辞,把一种个人的瞬间幸福给发明出来了。“天气”肯定是画不了的,所以诗人画太阳、画风、画树、画天空……果真,天气就“画”出来了:太阳不能太白,这是为蓝天的“蓝”着想;画一点点风,这是为了不让树“呆立得太久”,免得它们“抗议”;诗人不想画雨、不想画云,是为了“让这些苦命的女人回去洗干净她们的白被子”——多么温柔的想象和奇特的修辞!最重要的是天空,天空要“出人意料的蓝,让以后的天气无法摩仿的蓝”……这样的“天气”,连太阳他老人家都爱得不行,幸福得不行了:“一轮不太白的太阳被风刮得左右摇晃/连回家的时间都推迟了”。
不过,如此这般,依然只是诗歌的特权,甚至精确到,唐果的诗歌特权。
201311

①②(美)华莱士·史蒂文斯《最高虚构笔记》,陈东东、张枣编,陈东飚、张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月版,P254
③同上,P260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南方诗歌研究所




小诗大安慰
——唐果诗集《给你》读评

子梵梅


  我很快就读完唐果的新书《给你》,原因有三。一是此书不全是诗歌,部分是评论和访谈;二是每首诗大多不超十行。更重要的是,诗好读,过目能懂。此前,我对诗集杂有诗歌之外的文字不太习惯。之所以唐果这本书我并没有不适感,是她的真实,无炫耀之心,目的单纯,只为读的人能更了解一个相对立体的作者。我的理解还有,唐果用单人三两行评点独立成页的形式,向那些认真读她的诗的优秀读者致意。这一点很重要,在每个人的写作生涯里,有人在无形中对你的写作认同并鼓气,需要铭记。
  我多次表达过一个看法:“你觉得顾城不够吗?那么你这辈子能写出一首两行的《一代人》吗?”所以,一个诗人一生能写出一首让人过目难忘甚至广为传诵的短诗,他可以瞑目矣。唐果这本短诗选,短到眼一瞥就看完一页,在当今这个躁动的年代,它的轻便、放松、随意,让人读起来带劲,有快感。不过,你看过像唐果这样愿意敞开心扉,由着感觉想说就说,写出来的却又都是短诗的人吗?这要怎么理解呢?只能说,在畅快地说出几句话后,她觉得好了,可以了,于是离开键盘,干别的事去了。等又有了感觉,就返回来再敲上几行。放松的人,就是不想纠缠于佳构和谋篇。
  唐果的诗大多随性喜悲,不事雕琢,少有技巧和匠心,所以读来畅快而不累人。不要以为随意是随便,谁都能来那么两下。即便你真的能来那么两下,也就两下,接下来就难以为继了。如果要让好读不累人的诗成为好诗,必须做到在极小的空间里提供击节点,这个“节”,就是触碰点,或者说“痛点”。唐果的诗里,能找到这样令人扼腕的节骨。
  她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悲戚,不阴冷,不纠缠。即便写的是墓志铭,也是十分的放松,大有白捡了这活着的一辈子的“一种小偷得手后的喜悦”(《我的墓志铭》),她说“我在流泪,却没有伤悲”。今日的现实,沉郁伤痛,哀声遍野,唐果的不少诗甚至有孩子般的调皮和童趣,这个特点也是其诗让人读之不累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没去过云南的芒市,我可能无法追溯唐果的诗里为什么有那么浓郁的歌谣风,是那种在树木葱茏山水掩映之下才会有的谣风,是那种只有生于兹长于兹融入血液的坦诚和天真融化而来的谣风。云南德宏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地处中国边陲,山高水远。那一方水土对于唐果来说,可以说是最服的水土。地域写作的语境,同样出现在唐果的诗里。但如果由此说唐果的诗只有那块土地的淳朴和天真,那就简单化了。唐果的诗很少使用地域风情的题材,而是以谣曲风格为裳,加入当代人对生活的严酷思考和对爱的诉求。在谣风曲调之下,我读到了直接的力量,和一种被称为“恶狠狠的温柔”。当然,还有她那没有谋划的诗心,她的固执和热烈,以至有时候你又会因为有些诗偏于简单和缺少弹性而遗憾。
  《给你》是一本独立出版的诗集,它为极少数人而面世。在众声喧哗诗集满天飞的今天,静悄悄印上百来册,向那些潜在的、额定的、优秀的读者发出邀约——“来读吧。”以此保持着写作者的谨慎和尊严,我很喜欢这样的诗歌结集方式。
    又一位新生儿的母亲站在楼梯上接受我的问候
    我抚摸它栖满蝴蝶的脸
    我说:“可怜的人,谁这么狠心,把鲜花插进你的脸蛋”
    女神别过脸
    不回答我的提问,也不让我看到她眼里的泪光
——《安慰》
  以唐果这首诗作结。这泪光,是诞生了新生儿的母亲幸福的泪光。这安慰,是给作者的安慰。




唐果的“诗世界”
——读唐果的诗集《给你》

王小妮


  关注唐果的诗快十年了,这期间多次读到和选用过她趣味盎然的诗,这次集中地看到她的短诗收在这本封面肃静清洁的选本里。
  怎么样定义诗人,是个有难度又无定论的恒久话题。读完唐果这本短诗选,我想,这看来并不太厚的册子中的100多首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诗人要创建和保持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独自感受世界的方式,并由此造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这个诗的世界独为她个人的敏感犀利而存在而显现,这个仅仅由汉字构造的世界会强大到无论世俗社会多纷扰多喧闹,在面对一个诗人的世界时,它绝无例外地不可近前。
  唐果的“诗世界”里,有灵气有幻像有异想,有时候是童话,有时候又是决绝,语言本身一点也不故弄玄虚,她的诗是由最日常的词句构成的,而又处处超离了日常,蹦跳着一个诗人的自有逻辑。她的诗歌世界之篱,纷繁炫丽浑身藏刺,足以助她隔绝那过于不尽人意的真现实。反过来,也刺激她写出更出离现实的诗句。
  在唐果多妙趣的“诗世界”里,雨可以倒着下;到河里洗头能把黑头发洗成金黄色,又变成白色;灯光强烈像个钻头;风月可以搂靠,还可以煮沸;有狮子豹子老鼠蚊子,也有仇人和不止一棵可供上吊的树……诗人都是异想天开的哦。
  读完这本短诗集,感觉唐果多年来独享了这超越现实的额外馈赠,而这个“诗世界”有无限的大慷慨和可信赖。相信唐果自会不断从自己的“诗世界”里得到着安生和平衡,真是有福的人儿。
注:黑体字为徐敬亚加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3)


窦凤晓:女,笔名米粒,山东日照人, 1974年4月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文化活动策划人。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作,学生时期主编过文学社团刊物。诗作发表于《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哈达山诗刊》《深圳特区文学》等,组诗数次刊发于《诗刊》重点栏目。出版过诗集《天边的证词》、《山中》和诗合集《海边》,作品被收入《当代诗》《新诗》《2011中国网络诗选》《中国诗坛》《解决: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档案文本》《东北亚诗刊》《反克》《册页》等多种年度选本和网络、社团等选本。曾参加山东第五届青年作家高研班。


环形山麓

窦凤晓


有点像沿海路
挫顿的小平原,但也不完全像。
有些湿润,有些咸。
身边陌生人咕咕叫着
让人吃惊于这次旅行的过于平庸,但不包括
这条路,这雨,雨里迅速向后的草、树、庄稼。
现在,我愈来愈热爱这些
不说话的小东西,曾经喧闹的
逐渐平息,像一只蚌呼出的珍珠,
看上去,静下来的景物
圆润得有些平淡无奇
甚至雨也不能改变这一点。除非,
这场雨会修复
物我之间的对应关系
但得到的仅是反例:
一座消隐了名字的冰山
跟踪着我们,盘旋,周折,力图抗拒
地形的局限;我有些冲动
但只是顺着一条路,越走越远


“给我意外的陌生感”
——窦凤晓诗歌形式散议

夏汉


  去年11月份的中旬,我收到一个邮件,拆开看是窦凤晓寄来的诗集《天边的证词》。对于这位女诗人,除了偶尔在几个诗歌论坛“相遇”,其实一直就未谋面;只知道她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现在日照,广告人”。她来信息很客气,说是“少作”。在写作间隙,我断续地读了这个集子。凤晓的诗时常给我意外的惊喜,特别是她诗里的形式元素。
  作为女性诗人,凤晓对于事物的感受是细腻的——哪怕是渺小的事物,比如一棵草,一滴雨,一个无名的小鸟,她都会认做一种知音般的相遇。在《一勒克司的鸟》这首诗里,诗人就体现了如此的奇遇:
    一只没有名字的鸟儿
    栖在枝头上,养虫子,吃花粉
    以溪水的烛照为生
    它沉默的乐器是羽毛
    暗哑的、深喉
    孤注一掷的一盏灯
    照着没有过去的、温暖而无用的一隅
  在结尾,诗人强调“仅允许被一人所见,所闻”,又强调“仅一人,一人/足够”,可见其微妙的知遇情怀。而在《一只孔雀,两首诗》里,孔雀“低哑了一声”居然也能成为诗人索要的“慰藉”。
  一般说来,梦已经是扑朔迷离的了,表现在语言里,朴素地描述出来就已经足够;而凤晓却能再加工雕琢一番,那简直可以称之为是神奇了:“松鼠骑马送来粮食/空腹者在人间打坐”;“不过是瞬间,往日之光/滑过耽于美丽的羽毛”;而即便在平常的诗句里,她也力求有神秘的微妙:“怀揣地图的大鸟/搜寻着它们的空降地”,“曾被看轻的生活/绑着时间的假腿”这样的诗句需要多么奇妙的玄想啊!
  我读过国内很多女诗人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印象,或许受制于“爱美”的天性与潜意识里依赖“爱”的心性,她们的语言总葆有唯美的气质,因而往往不能迈向关乎生命的大爱与人性的层面。读凤晓的诗,发现她已经远离了唯美而走得更远,诗句朴素而硬朗,乃至于有些刚毅了雨在雨里飘,/最小的海聚在一起,/开大会。/落叶沙沙/是季节在唱票.——《浇水记》
  “海聚在一起”是新颖的,但也算是俗常的句子,而开会、季节“唱票”就不是平常的了,那是宽远的设喻才能有的新奇效果。她还拥有很多硬朗的诗句,有时候甚至不怕诗美的褪去:“我们还是没有动用更准确的词”;“一个灵魂。没有狂喜,也没有/过分强调命运的强度”;但她给予我们的阅读期待却远远超出了很多女性诗人。
  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看,有的诗人乐于用浅直的诗句表达诗意,而有的则长于对语言作陌生化处理——修辞上,锤炼词句上——来强化诗的意蕴。凤晓似乎属于后者。她深信“仅就美本身而言,它的圆润矫正了/激越的冲动,像慢对于快的悖论式诠释”。
  诗人拥有极强的语言赋形能力,或者是她在虚幻的诗句里给人以具象感,看她的“他顿挫的指痕在玻璃上风干了,猎猎作响/黎明,太阳开始陈列它/日复一日光亮的梵文”,“指痕”风干了,却又猎猎作响,梵文也为阳光做了新颖的描绘。
  凤晓的语言干净、洗练,没有过多的枝蔓。这些或许得益于她后天的语言训练,恐怕还与诗人对语言的敏感和词语的独有的审美偏好密不可分。考察一个诗人的优劣,其中语言的敏感度是一个重要的取向。凤晓的诗句总是力求精准,这既是技艺的又是源自于感受的精细。读她的诗,你总会不时发现这样的句子:“最后一滴雨滑过树梢上”;“滚满五月之末翠绿的水珠/一艘船,慢慢地驶过/遍开蔷薇花的五月。”
  在阅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诗人总喜欢标出一个知性的题目,哪怕这首诗是多么的感性。或许,她意图从繁杂混乱的感觉世界里,理出一个头绪来——诗的,或理性的?
  诗人在社会上总是一个边缘人,或波德莱尔笔下的“游荡者”。作为女性诗人的窦凤晓也一定有更为独特的感受,所以,她有时候会发出“余情如此拮据/有时,一句话也太奢侈”的感叹,会“轻唤假寐的肺腑,藉以反驳垂直下降者的虚无主义”,以此,在悖谬的人生里享受“别处的礼物”。而感悟至深,则让她拥有了箴言般的诗句:比如“缤纷里/多少未知的顿挫,如人性之初探”;“我们都终将隐身于他者/在毫无征兆的时刻”。在感受方式上,有的诗人喜欢事物表层的感觉,而有的则对事物耽于作深层的感悟。窦凤晓就善于把感性的东西做知性地处理,比如她能够看出“孤独中的对应关系”、“关于生命之甜的伪命题”等等——这既是一种眼光,其实也关乎诗人的技艺。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窦凤晓在诗艺的路上走得更远,给我们带来更多“意外的陌生感”!
2013.1.8-9,兰石轩



窦凤晓诗歌印象

陈依达


  哈德罗•布洛姆在《艾米莉•迪金森:空白、欣喜、暗者》一文中谈及,陌生性是进入经典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将这种陌生性解释为独特的图景。
  近日读窦凤晓诗歌的欣喜和思索,我犹如置身其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独特图景之中,而且感受着女诗人精神的翱翔——正如她所写的一首《自我之鹤》:正“以绝对之轻否定微不足道的体重实情…”,在诗中,凤晓的精神化为鹤,既似逍遥自在的隐者,也有坚持、高贵的气质和独立傲视的风骨。诗中“活人的面包”、“荡漾的形骸”,以及生活的多盐——我理解为多言性:现实的喧嚣,而喧嚣则必然具备“多义的歧义”,这一切足以构成鹤之天敌和胁迫感,在困境中鹤惟有以不变应万变,以拒绝承载而得以腾飞。因为“决不许走下坡路。要是它低下,就成为感知的俘虏”。
  窦凤晓这种对生活作为一场“不折腾就睡不着的流水席”(诗歌《夜宴》),持有清晰认知和超脱的姿态,在《小孤山》一诗中坦言“她将不受影响:冷落,孤峭。”的同时,世俗人生中的各种体验也恰为诗人写作提供了素材,以对“世相”亲历的在场感,诗歌作为浮世绘的精神升华得以形成。凤晓在诗歌《蔚蓝事物》中,呈现了对“纯诗”的某种神谕般的探寻,以及过程中内与外的博弈、阵痛,惟妙惟肖。诗中的你我互为对立面,相互制约也比翼齐飞,已被篡改内容的书斋使得你我都无法成为历史了,然而蔚蓝事物则是对纯诗所象征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的过程,这终是我们相互之间与自身分裂、聚合的动因;可谓太初有道,太初亦有“蔚蓝事物”。
  在《孤云》一诗中,凤晓纯熟地制造一系列“空白”,这些空白对应生活中的行为、因由和情感反应模式中我们似可称为集体无意识的某些部分。诗人虽然将许多精心选择的动物名称填入空白,有些具有隐喻的功效,而另一些可以被视为仅仅是填充物(在此我有意回避命名一词)。鹰飞在昨日的阴影,可理解成对过往的汲取,而用麻雀作诱饵的句式映射着某一类不得要领,结尾似对大多数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的生命有贴切地写照:从《长恨歌》中数出白头翁。下面录《孤云》全诗:
    为反驳某人,他祭出“仙鹤”
    喏,这“灵感”的死穴;
    鹰因飞在昨天的阴影上
    而更为高明
    不要提示——用麻雀
    作诱饵的句式何其凌乱,这不解产生的硬度
    在刀尖上,有人脱口一声
    “鹦鹉!”
    大街上咣咣走着企鹅一样的压路机
    充血的眸子射程一寸
    听命于草率的一天即将过去
    那人叼着零食,从早上的《长恨歌》里数出一只白头翁
  陈超在《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一文中认为:二十年来先锋诗歌的想象力方式的嬗变是沿着“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生存”这条历时线索展开的。窦凤晓的许多诗歌,从个体生命真切的现实体验出发,把握了独立灵魂不可重复性存在,换言之对人类精神永恒追求自由向度的一种坚持在她的诗歌中成为主题。语言风格修辞的幽微精妙实际上映射了情感与知性洞察力的细腻。诗歌《新年音乐会》等,所呈现的现实场景与心景的虚境之间的切换,虚实意蕴其实是一种“用具体超越具体(陈超语),意为虚境中的“具体,是诗人想象力抽象与转换后的具体,使得诗歌始终具有鲜润的可感性。诗人对语言的淬炼与传统文化的汲取也日渐深邃。
  读罢窦凤晓近期诗歌,我也从“白色垃圾袋/扮演的茉莉花//鼓吹乡愁/人民 虚无/文雅/不朽”这样的诗行中,感受境界的拓展。这一系列精妙的诗歌,它的气象,令我对窦凤晓诗歌有了从成熟走向经典的期待。
2013-1-9
  


对诗集《天边的证词》的阅读和理解

张伟栋


  窦凤晓的诗集《天边的证词》,收录了诗人将近二百首作品,这样的数量几乎和叶芝的全集相当,也就是说,这样的数量算是相当丰厚。对这些作品的初步阅读,我们大致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诗人窦凤晓的这些作品基本上是在抒情诗这一诗歌原型中完成的。
  这种诗歌写作原型,要求诗人以直觉的方式去把握情感和事件的灵光乍现的绽出状态,而将语言带向幽深的、意味深长的境地。在这里,诗歌中情感层面和语言层面在于诗人自我的展现,而诗歌中的真理层面表现为诗人与神秘的倾听者的对话,正如海伦·文德勒所说:“很多抒情诗的说话者都用一种亲密的方式对看不见的倾听者发言。
  在这种诗歌原型的写作中,窦凤晓充分展示了她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才华,她诗歌中的神秘倾听者,指引她审视、探究和发现隐秘情感的本真状态,从而将她的诗歌推向一个幽远的所在。这些都会带给读者某种或是震动或是启示或是感动的阅读体验。我愿意那些喜爱诗歌的朋友来读这部诗集,它会帮助你重新审视你自己的存在。
注:黑体字为徐敬亚加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3-1-17 07:42
张伟栋,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兄弟也。
作者: 张智文    时间: 2013-1-17 08:36
好有收获  谢谢{:soso_e183:}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1-17 09:34
收藏。研读。
作者: 松林湾    时间: 2013-1-17 09:41
严重关注这样的贴子。对初学者是启发,对深爱者是帮助。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3-1-17 09:59
这样好。挖掘民间力量!
作者: 孙成龙    时间: 2013-1-17 10:58
审美的、朴实的、平白的、真切的、非文化阐释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直觉感悟式批评。

作者: 那年那月    时间: 2013-1-17 13:49
收藏学些!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1-17 15:36
学习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1-17 19:19
嗯,读过第一组。唐果《给你》中的“母性”,值得研究。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3-1-17 20:27
收获丰厚,研读
作者: 天上人间    时间: 2013-1-17 21:07
藏学
作者: 六指    时间: 2013-1-17 22:06
收藏,学习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1-18 11:34
新的诗歌批评应该是:审美的、朴实的、平白的、真切的、非文化阐释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直觉感悟式批评。
直觉感悟式批评——诗意与诗性的本真描述与发掘,人类思维高度集中呈现的一种诗性表达方式。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3-1-18 15:45
这种新的诗歌批评应该是:审美的、朴实的、平白的、真切的、非文化阐释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直觉感悟式批评。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3-1-20 13:08
一个诗人要创建和保持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独自感受世界的方式,并由此造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这个诗的世界独为她个人的敏感犀利而存在而显现,这个仅仅由汉字构造的世界会强大到无论世俗社会多纷扰多喧闹,在面对一个诗人的世界时,它绝无例外地不可近前。

作者: 梧桐树    时间: 2013-1-21 08:51
精彩!
作者: 天上人间    时间: 2013-1-21 09:41
本帖最后由 天上人间 于 2013-1-21 09:42 编辑

有建议我的诗集可以自荐 却没找到门
作者: 北残    时间: 2013-1-22 00: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德炎男光    时间: 2013-1-24 1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陕西姜华    时间: 2013-1-24 14:11
好。挖掘民间力量!
作者: 向卫国    时间: 2013-1-24 15:15
祝贺“读诗”栏目全新出炉!
作者: 取火    时间: 2013-1-24 23:35
这个杂志比较纯粹
尤其王小妮主持的'从网络到纸介“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1-26 15:16
再学习,唐果的诗很直接
作者: 葛海林    时间: 2013-2-1 00:43
很好的举措,希望能够借此高招推出新人。感谢杂志社和网站的良苦用心!
作者: 我是圆的    时间: 2013-2-5 06:51
真棒。顶一下
作者: 黄牛要舞    时间: 2013-7-12 15:04
有福的人儿。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