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深山问答》(修改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8:28
标题: 《深山问答》(修改稿)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14:05 编辑

         ——禅诗探索

  禅师、徒儿深山采药
  小憩。林间对坐
  禅师问:什么声音
  徒儿答:松涛之声
  又问:什么声音
  答:林中鸟鸣
  又问:什么声音
  答:水蛇越涧
  又问:什么声音
  答:耳边之风
  又问:什么声音
  徒儿微笑不语
  再问
  无声(结尾一)
   
  徒儿微笑
  空山无语(结尾二)
  空山无语
  惟徒儿微笑(结尾三)  
  徒儿敛目
  苍山空濛(结尾四)
  
  

                            2012-2-1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8:35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14:34 编辑

这样更好些,韵味更足,更值得回味。(指第二结尾)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8:39
如果我来写,会是这样的:

禅师、徒儿深山采药
  小憩。林间对坐
  禅师问:什么声音
  徒儿答:松涛之声
  又问:什么声音
  答:林中鸟鸣
  又问:什么声音
  答:水蛇越涧
  又问:什么声音
  答:耳边之风
  又问
  空山无语
惟徒儿微笑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8:44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08:47 编辑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8:35
这样更好些,韵味更足,更值得回味。


谢专家的点评——惠教。(总觉尾部不足——琢磨了一夜...)(这样结尾有了三层含义——禅师、徒儿无语——山亦——空灵无语)
作者: 旭陞    时间: 2012-2-2 08:48
结尾有些味道,但似乎又不够解饿,意犹未尽!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8:52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08:44
谢专家的点评——惠教。(总觉尾部不足——琢磨了一夜...)(这样结尾有了三层含义——禅师、徒儿无语— ...

诗是需要留空白的,但是这个空白必须是在读者已经领悟要表达主旨的基础之上。
昨天文稿的最后说理部分适合热衷禅理的初学者或和尚,今天的文稿适合诗人。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8:53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08:44
谢专家的点评——惠教。(总觉尾部不足——琢磨了一夜...)(这样结尾有了三层含义——禅师、徒儿无语— ...

一夜啊,王兄太认真喽。敬佩!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8:53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8:39
如果我来写,会是这样的:

禅师、徒儿深山采药

惠存。谢您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8:55
旭陞 发表于 2012-2-2 08:48
结尾有些味道,但似乎又不够解饿,意犹未尽!

谢您——待酌。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8:59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08:44
谢专家的点评——惠教。(总觉尾部不足——琢磨了一夜...)(这样结尾有了三层含义——禅师、徒儿无语— ...

我认为,诗没有统一的标准,说理也性,表达韵味也行,关键在于整体是否和谐、完整、精练。
苏轼有论说,随物赋形,我甚赞赏,诗人们自己感觉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就表达什么即可,作品和语言,只是诗人们借助的一种表达形式。
作者: 江南    时间: 2012-2-2 09:02
“徒儿微笑 /空山无语”已经道出了佛家的一种境界,我认为这个结尾很好。关键看我们如何去理解。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9:04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8:59
我认为,诗没有统一的标准,说理也性,表达韵味也行,关键在于整体是否和谐、完整、精练。
苏轼有论说, ...

亦能让更多读者“读出共鸣”,二者合一,就更完美了。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9:07
江南 发表于 2012-2-2 09:02
“徒儿微笑 /空山无语”已经道出了佛家的一种境界,我认为这个结尾很好。关键看我们如何去理解。

谢您惠教。问好~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9:09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14:15 编辑

改来又改去,只说明,诗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还处于摇摆状态,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等什么时候自己不被外界左右,却能够清晰地明白别人意见的出发点和价值的时候,就真悟了,就真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禅理。(大空)

作者: 也平    时间: 2012-2-2 09:11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8:59
我认为,诗没有统一的标准,说理也性,表达韵味也行,关键在于整体是否和谐、完整、精练。
苏轼有论说, ...

说得好,说得是,领悟学习!!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9:25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9:09
改来又改去,只说明,诗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还处于摇摆状态,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等什么时候自己不被 ...

甚是。领教。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09:34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 09:41 编辑

空山无语
惟徒儿微笑

—— 这尾二句还是未脱窠臼。
      “无语”,“微笑”。此类词几乎已烂熟。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09:43
杨立 发表于 2012-2-2 09:34
空山无语
惟徒儿微笑

谢杨编的“期许”
  
待改。
作者: 旭陞    时间: 2012-2-2 09:44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08:55
谢您——待酌。

呵呵,欣赏佳作!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09:47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 09:54 编辑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09:43
谢杨编的“期许”
  
待改。


从没看法老写过此类。
首先,我要说:我不懂佛、禅。
但据我观察:凡与此有关的文字中, 像“无语”,“微笑”此类词几乎已烂熟,人人都在用。似乎只有这二词才能证明作者表达的是佛理和禅意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9:51
本帖最后由 张黎 于 2012-2-2 09:58 编辑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09:04
亦能让更多读者“读出共鸣”,二者合一,就更完美了。


不可能。
有价值的作品,都是独具个性的。
我们诗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完美自己的作品个性。

作者: 张黎    时间: 2012-2-2 09:56
杨立 发表于 2012-2-2 09:47
从没看法老写过此类。
首先,我要说:我不懂佛、禅。
但据我观察:凡与此有关的文字中, 像“无语”, ...

顿顿吃饭,年年过年,但是,饭还是香的,年还是欢乐吉祥的。
完全陌生化,只会造成读者情感上的疏远。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10:03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 10:08 编辑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9:56
顿顿吃饭,年年过年,但是,饭还是香的,年还是欢乐吉祥的。
完全陌生化,只会造成读者情感上的疏远。


我觉得,“微笑”和“无语”是具有禅意的,但关键是:你写的是“诗”,因此,应该通过某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微笑”和“无语”的禅意,而不是你直接说出来。
直接表达不是诗。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0:07
杨立 发表于 2012-2-2 09:34
空山无语
惟徒儿微笑

是的此类词是几乎已“烂熟”,中国这些词语已应用上千年,几乎均已“烂熟”,烂熟的词用到哪里,也要看“整体应用效果”。有的“烂词”,用的恰当亦可“石破天惊”。“无语”“微笑”用到《...对答》尾部,仍可斟酌。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10:10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 10:16 编辑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10:07
是的此类词是几乎已“烂熟”,中国这些词语已应用上千年,几乎均已“烂熟”,烂熟的词用到哪里,也要看“ ...


“烂熟的词用到哪里”——是啊!!

"微笑、无语"——与禅、佛有关的文字都这样写就不好了。
"微笑、无语"——你只是在说'禅"而已,我不觉得是在写诗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0:19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10:21 编辑
杨立 发表于 2012-2-2 10:10
"微笑、无语"——与禅、佛有关的文字都这样写就不好了。


极是。我说了(“无语”“微笑”用到《...对答》尾部,仍可斟酌。)从“机锋”入手吧。看最后能搞出个什么“尾巴”?非常好!如此交流、切磋大受启示!谢杨编张黎和各位!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10:22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 10:23 编辑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10:19
极是。我说了(“无语”“微笑”用到《...对答》尾部,仍可斟酌。)从“机锋”入手吧。看最后能搞出个什么 ...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微笑和无语”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表达出禅意来,还是流于浅俗了。甚至空泛、虚无!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0:26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10:31 编辑
杨立 发表于 2012-2-2 10:22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微笑和无语”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表达出禅意来,还是流于浅俗了。甚至空泛、虚无!


应当拒绝“浅俗”——“甚至空泛、虚无!”——但本诗表达的还真是“空”和“虚”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0:35
张黎 发表于 2012-2-2 09:51
不可能。
有价值的作品,都是独具个性的。
我们诗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完美自己的作品个性。

我们诗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完美自己的作品个性——有道理‘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11:40
俺也不懂禅诗啊。自己写也有不少过熟的词。
对诗歌有太多不懂之处,还请法老多指教。

期待大家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1:51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 11:53 编辑

你以为我懂呀?照葫芦画瓢——感觉而已。张黎在理论方面很强。咱们无需客气了。我问你这个尾和上个尾整体的感
觉?没有探讨就没有提高。
期待大家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 11:53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 11:51
你以为我懂呀?照葫芦画瓢——感觉而已。张黎在理论方面很强。咱们无需客气了。我问你这个尾和上个尾整体的 ...

我觉得比微笑和无语好些。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2:02
谢你!再改也没准。(其实改诗的过程就是感觉提高的过程。且充满乐趣——对文字指挥、调动的乐趣。动一个字、词内蕴立变。)问好~
作者: 三犁    时间: 2012-2-2 12:08
色法者(眼 耳 鼻 舌 身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源于心不应之法。心若相应即成就心所法,从而达到无我我空的心法。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2:14
谢三犁:您给译一下可否?劳驾!
作者: 唐突    时间: 2012-2-2 12:18
讨论热烈。我不懂佛与禅。读完,不考虑别的,在我看,整个过程是一个感官训练过程,在训练中有对官能感觉的强化,有由官能感觉到想象力的训练,甚至有可能从官能感觉到错觉与幻觉。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2-2 12:25
记得昨天评的是——是新探索,禅师、徒儿“深山采药”应该虚指更好。觉得昨天的结尾就很好。呵呵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4:27
从没看法老写过此类。
首先,我要说:我不懂佛、禅。
但据我观察:凡与此有关的文字中, 像“无语”,“微笑”此类词几乎已烂熟,人人都在用。似乎只有这二词才能证明作者表达的是佛理和禅意
写过——《梦蹬青山》、《禅语》(在原创里)你当时休假吧?(大空)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 14:32
四个结尾——照录诗后请各位诗友评点。各位的评点均有启发——诚谢!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