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重读经典》:唐诗《父亲有好多种病》征集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3-9 18:02
标题: 《重读经典》:唐诗《父亲有好多种病》征集评论
      唐诗,本名唐德荣,汉族,重庆荣昌人,管理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主席;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国际当代诗人诗选》等十余部诗歌选集;出版诗文集《走向那棵树》、《蚂蚁之光》(中英对照)、《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唐诗抒情诗选:村庄与星斗》等十余部;诗作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入选大学教材;2007年参加《诗刊》社第23届青春诗会;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诗歌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励;被授予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国际最佳诗人称号。
      他的《父亲有好多种病》首发于《草地》2006年第2期,后经大幅度修订,作为《为诗歌准备一场日出》(组诗)之一发表在《诗刊》2007年第23期,可见该诗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该诗也获得了多位诗人或评论家的赞誉。
      叶延滨认为,“唐诗的诗,往往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厚重,……诗句带着生活的疼痛感和时代的悲悯,然而却又总让我们享受到无限的诗意。……看唐诗的诗歌,可以清晰的看出唐诗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一种相当的自觉程度,这种自觉来自于他对生活和艺术的诗性思考。”
      李小雨认为,该诗“在貌似平静的倾听下,有着情感的风暴,有着和灵魂与肉体合一的庄稼、树木、大地、亲人,而这种与生俱来的痛苦像蚌体怀珠,感光着诗歌的语言。”
      杨然认为:“这是一首难得的写父亲的诗。……是一首包罗了父亲一生的诗。”

      ——欢迎各位“重读”,应征作品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

      (说明:从本期起,因《重读经典》原主持人韩庆成忙于中国诗歌博物馆建设,编辑部决定由《诗歌周刊》副主编张无为教授接任主持人,希望栏目新老作者、批评家一如既往对《重读经典》给予支持!)


《父亲有好多种病》

唐诗


父亲,您身上有好多种病。一想到这里
我的泪水就不知不觉地淌了出来。父亲,您身上
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
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当我
看到您发青的脸庞,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
父亲,您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有笋子
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
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
一根骨头,坐卧不安。父亲,您为什么有病也不想治
您为什么总是忧愁时抽着烟,坐在郁闷里
为了替您买药,瘦弱的弟弟,把痛苦压低10公分
变卖了家里最后那头老水牛。而我住在白云飘过
窗口的城里,偶尔写点悠闲的小诗,却常常
忽略了您一拖再拖的病,更没想到用我的诗句
作您的药引。父亲,您只想苦熬着把疾病逼走
守着昏迷中的您,母亲哭得默不作声
父亲,红高粱说要治好您的发烧,老核桃树说
要治好您的咳嗽,水稻扬花的芬芳
会重新回到您的血管。父亲,现在,我正流着泪
为您写这首诗,我笔下的字,一粒比一粒沉
一个比一个重,像小时,您在老家弯曲的山道上
背着夕阳和柴禾,一步一步地回家……

                               2002年4月初稿
                               2011年2月定稿



作者: 海边边    时间: 2013-3-9 18:16
朴实真情的诗歌、读来令人动容!拜读,学习!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3-9 19:25
为了替您买药,瘦弱的弟弟,把痛苦压低10公分
变卖了家里最后那头老水牛。而我住在白云飘过
窗口的城里,偶尔写点悠闲的小诗,却常常
忽略了您一拖再拖的病,更没想到用我的诗句
作您的药引。
——朴实、醇厚的笔触,紧扣读者的心弦。拜读!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3-3-9 20:22
我们忙,往往忽略了父母亲。感动的诗,忏悔的诗。多与老父母说说话吧。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3-9 20:55
收藏。学习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3-9 20:56
拜读,意象生动的诗歌。
作者: 郑智得    时间: 2013-3-9 22:11
拜读好诗,{:soso_e179:}质朴感人!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3-10 11:24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3-3-10 11:29 编辑

前段时间进唐诗的博客读过他不少作品,南鸥老师和我说起过唐诗也是乡土诗的卓越代表,山东王耀东、河北张凡修、重庆唐诗;这首诗不仅仅只是一首令人感动的诗,诗意的延伸义是多向的。


作者: 木斧    时间: 2013-3-10 12:55
一行行得读,不觉一行行的泪流了下来.
作者: 郑智得    时间: 2013-3-10 13:49
在此细读,感动,有力量1!{:soso_e179:}
作者: 赵志成    时间: 2013-3-10 18:10
这首诗如果去掉断行,应该是一首感人的散文诗。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3-3-11 02:20
无为兄功课做得比我细{:soso_e179:}。《重读经典》今后一定会更好!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3-3-11 12:08
韩庆成 发表于 2013-3-11 02:20
无为兄功课做得比我细。《重读经典》今后一定会更好!

韩总辛苦。48期《诗歌周刊》荐稿已于昨日晚发至周刊专用邮箱。致礼。
作者: 月夜明朗    时间: 2013-3-11 13:43
赵志成 发表于 2013-3-10 18:10
这首诗如果去掉断行,应该是一首感人的散文诗。

附议。










不过现在的人大多都习惯了写诗分行不分体,随之也透露出了对诗歌写作的严谨程度。或者说,还没有真正达到对诗歌为什么要分行和分行意义的完全理解;以及诗体与诗体的区别。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3-3-11 18:29
非常感人的一首诗。。支持张老师,待写一个。。
作者: 迎头浪    时间: 2013-3-11 18:36
赵志成 发表于 2013-3-10 18:10
这首诗如果去掉断行,应该是一首感人的散文诗。

同意上述的观点,就是一篇分行的散文。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3-11 20:09
再读,再次感动{:soso_e181:}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3-12 13:24
只要诗性存在
分什么散与不散的
唐诗博士可不在意这形式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3-12 13:24
准备写个
作者: 放蜂人    时间: 2013-3-13 11:08
真正的好诗,真正的经典。
作者: 寒雨    时间: 2013-3-13 21:26
收藏  学习
作者: 伪诗当道飞将在    时间: 2013-3-13 22:27
本帖最后由 伪诗当道飞将在 于 2013-3-13 22:36 编辑
迎头浪 发表于 2013-3-11 18:36
同意上述的观点,就是一篇分行的散文。

是一首散文诗。







听说越是大师越不会在乎什么。









嘿嘿












作者: 迁安阿紫    时间: 2013-3-14 16:18
支持张教授……欣赏经典……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3-16 18:48
{:soso_e183:}在此一并感谢主编信任与各位支持!
作者: 左岸    时间: 2013-3-18 07:16
再读震撼心灵的经典诗歌。——一代农民的真实写照。
作者: 绝不收兵    时间: 2013-3-18 07:29
{:soso_e113:}此时虽然语言朴实,叙述轻松,但在文字排版上过于随便,让人阅读断路实在不可取{:soso_e160:}
作者: 雪竹舞    时间: 2013-3-18 10:46
学习了{:soso_e183:}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3-3-19 13:09
细读,令人感动,收藏!
作者: 爱诺    时间: 2013-3-20 13:53
伟大的父亲代表着祖祖辈辈在中华土地上辛勤浇灌,却不求回报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长辈为了不给我们增加麻烦而埋藏心里的那些话,怎一个感动了得。诗意的延伸范围很广,蕴意深刻,其实当我们回过身去看的时候,那些微小缺也伟大的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 哑者无言    时间: 2013-3-20 15:05
感人!!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3-3-20 21:12
常回家看看,多么重要,感动中。。。。。。
作者: 青盲    时间: 2013-3-22 09:10
这个诗评是个大头儿,得仔细琢磨琢磨。
作者: 未离子    时间: 2013-3-23 15:31
作者用10年沉淀一首诗歌作品,如果是任何人写,都需要10年,诗歌作品相当的比拟手法,感觉非常难得,这一首父亲有很多病,让我觉得唐诗就是唐诗,他的诗歌只有他才能写出,这一首父亲有很多病,感动了,我并且让我知道自己的诗歌作品还很不足,什么时候,也去用10年,只为写一首好诗。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3-3-23 17:18
拜读大作。很欣赏唐诗!
作者: 吴投文    时间: 2013-3-25 20:54
一首难得的真情之作
      吴投文

写父亲的诗很多,出新不易,唐诗的这一首《父亲有好多种病》是用心之作,写得别致而富有新意。这首诗有一个诗眼,那就是“病”,通过写父亲的病,表达对父亲的爱。诗中写父亲的好多种病,写父亲的病痛,诗人并没有直接端出病历,而是采用间接的方式来写,诗人把父亲的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声”“色”:“父亲,您身上/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红高粱发烧颜色”写病之色,“水稻灌浆胀感”写病之形,“老核桃树的咳嗽”写病之声,突出父亲病情的严重和诗人对父亲病情的牵挂,写得非常感人。
“病”不仅是全诗的诗眼,也是诗歌的叙述线索,联接着全家人的情绪波动。父亲之病使“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石头”的出现在这里并不突兀,既给人一种暗自心惊的感觉,也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焦虑,具有极好的表达效果。遍体的石头之痛,同时也具有可触摸的感觉,把诗人的心境写得真切入微。诗人进一步写道:“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一根骨头,坐卧不安”,由石头到骨头,不仅具有诗意延伸的陡峭感,也是悲剧感的强化,诗人深藏在心中的对父亲的爱得到进一步的呈现,使人感到一种裸露的疼痛。诗中写到弟弟和母亲对病中父亲的陪护和担忧,也写得非常感人,写出的是人间的亲情至爱。“瘦弱的弟弟,把痛苦压低10公分”,变卖家里最后那头老水牛为父亲买药,守着昏迷中的父亲,“母亲哭得默不作声”, 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尽管带着忧伤的底色,但读者感受到的却是爱与亲情的宝贵,是留在心中那一份挥之不去的美好的情感。
唐诗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真挚,丝毫没有那种伪饰性的呻吟与夸张,看似写得比较冷静,实际上有一种内在的热力。这种热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染到读者,也是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的。因此,这是一首真情之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诗歌。
                           2013年3月25日



作者: 赵思运    时间: 2013-3-25 21:31
                             富有生命感的一次艺术超越
                       ——片谈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

                                           赵思运

    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佳作,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之所以产生了力透纸背的感人效果,除了发自肺腑的真情这一贯穿始终的内驱力之外,他的独特构思与传达艺术无疑也是重要原因。这首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唐诗在描述父亲的多种病症的时候,妥帖自然地运用了“人的自然物象化”手法。如:

        父亲,您身上
        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
        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当我
        看到您发青的脸庞,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
        父亲,您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有笋子
        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
        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
        一根骨头,坐卧不安。

父亲的形象与一系列自然物象融为一体,发烧的颜色比拟为红高粱的颜色,身体的肿胀比拟为水稻灌浆,咳嗽的声音比拟为老核桃树的风声,脸色发青比拟为石头的暗痛,身上的关节炎比拟为松树的关节,父亲的压抑比拟为笋子出土,弓背的姿势比拟为犁头的弧度……诗人非常繁复地运用了自然物象来状写人物命运。
    其实,对人的自然物象化描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用手法。中国大概是最善于在人物身上发现大自然物象的民族了。中国人常常描写某个人瓜子脸、柳叶眉、朱砂唇、杏核眼,在女人身上总是能够看出柳腰、莲瓣、秋波、蛾眉。无怪乎林语堂在《论中西画》中曾说:“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中国人喜欢画一块奇石,挂在壁上,终日欣赏其所代表之山川自然的曲线。西人亦永远不懂。”但是,唐诗的这首诗,虽然也是沿袭以自然物象写人的传统手法,与传统产生了内在的文化通约,这种手法很容易唤醒读者的诗歌思维。但是,唐诗这首诗歌的内涵却大大超越了传统,也更具有现代意义的生命感受。
    这种超越至少有三:
    一是从装饰性修辞深化为对生存本体的勘探。古典诗词里经常以自然物象拟人,但是,大多数只具有局部意义,而且多为装饰性描述,极少触及所描述对象内在的命运等本质性内涵。如《诗经•硕风•卫人》中描绘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白居易描绘扬贵妃“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的《筝》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赵鸾鸾的《纤指》写道:“纤纤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袖中。” 这些惯常的类比、象征,久而久之,便流于刻板的模式化,沦为公式化的符号,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状写父亲多种病症的时候,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大自然物象,而这些物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应物,而是与父亲的命运休戚相关的物象。红高粱、水稻、笋子,都是农民的食物,老核桃树、松树是农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自然物象构成了父亲们的生命存根。这样,唐诗的物象化描写,就不再是外在的装饰性修辞,而是深入到普通农民命运本体的深层勘探。
    第二,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转型到世俗抒情。传统的自然描绘,多由人及物,侧重自然物象的意义升华,往往将自然之境升华为宇宙之“天”,使“人”与“天”合一。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是乐感文化,而不是悲情文化。个体的悲情往往融入大自然之中,自然的魅力淡化或稀释了人生的悲情。诗思内在的力的图式趋向于向上,进入绵邈的形而上的境界,而不是贴地而行的现实展示。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则是将传统诗歌的自然文化蕴含的那种凌空蹈虚的抒情,转化为沉重的世俗之情。父亲形象的一系列自然物象对应物,富有了现世悲苦命运的沉重感,具有一种“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生命力度。
    因此,唐诗的“人的自然物象化”带来了第三个特点,即从从贵族型修辞到平民修辞。传统诗词中人与自然物象的融合,往往有两种情况:不是像屈原那样的士大夫以香车美人自喻高洁人格理想,就是像王维、陶渊明那样的文人抒发被贬之后的飘逸闲趣,充满着闲适型的贵族气息,审美风格带有浓厚的贵族标签。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视野下移,将笔触探向最普通的农民的命运底色。这些自然物象既不是作为农民的“父亲”的自我人格的象征和隐喻,也不是将悲情稀释乃至淡化到大自然的载体。这些自然物象直接就是父亲的命运本身,父亲形象与自然物象就是在命运层面融为一体的,二者的内在生命是血脉相连的。诗中写道:

        父亲,红高粱说要治好您的发烧,老核桃树说
        要治好您的咳嗽,水稻扬花的芬芳
        会重新回到您的血管。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一合一,真正做到了宇宙精髓与人的命运的彻底互融。
    最后,唐诗在本质上褪去了传统文人的闲适风格,以普通小人物的大悲苦去砥砺人生,甚至将自己的书写行为本身也认定为一种救赎行为:

        父亲,现在,我正流着泪
        为您写这首诗,我笔下的字,一粒比一粒沉
        一个比一个重,像小时,您在老家弯曲的山道上
        背着夕阳和柴禾,一步一步地回家……

唐诗的这种救赎行为仍然借助于自然物象,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像背负的“夕阳和柴禾”,他的回家是作为“诗人”身份的回归,这一回归经由自然物象的书写,而抵达了现代意义的普通平民的命运。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诗词“人的自然物象化”的衣钵,同时,又从传统飞窠臼中漂亮地完成了蜕变。而这一蜕变却显得不动声色。妙思之谓,于此可见矣。

                                            2013年3月25日
作者: 钱素琴    时间: 2013-3-27 17: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