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经典:在重读中否定和发现——《重读经典》发刊词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2-29 00:34
标题: 经典:在重读中否定和发现——《重读经典》发刊词
经典:在重读中否定和发现
——《重读经典》发刊词
韩庆成
2月11日中午,与诗人张岩松、评论家盛敏在合肥小聚,说到网站准备开辟一个对诗歌经典重新进行解读的栏目,并就拟将栏目命名为“重读经典”征求他们的意见。席间我们进行了一番讨论,但未形成一致。下午,在艺术家黄震的工作室,无意中翻到一本黄色封皮的书《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开篇就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那一刻起,“重读经典”这个名称,算是基本敲定。
两天后的深夜,在炎刘镇的旅馆里,针对我“在重读中发现经典”的思路,作家许多余说,对经典还必须质疑。“重读经典”,于是有了发现和否定的双重职责。
一、经典与权威无关
什么是经典?每当我对现实中的某些诗歌感到迷惘的时候,每当我对当下形形色色的诗歌理论感到费解的时候,心中常常蹦出这个词语,紧接着,还蹦出了年少时读过的被教科书列为经典的那些作品。这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你此前对经典的理解,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已了然于胸,相反,它的边界变得模糊,它的内涵变得高深。当你觉得握有它的时候,它恰恰正在远离,让你不得不对它予以重新审视。
重拾经典这个话题,源于王明韵的诗歌《拆“枪”》。这首写于2010年元月的103行长诗,我时隔整两年才有幸读到。它立意宏大、构思新颖、结构严密、语言流畅、意象鲜活,内在的韵律和连贯的节奏让我一气读完,接下来,陷于了回味和思考之中,并最终让我把它与经典联系起来。
先贤早已为经典定义,我们暂且做一个离经叛道者,自行定义一回经典。首先,经典应该是佳作,那么什么是佳作?换言之,针对诗歌而言,什么是好诗?每个人心目中的好诗可能不尽相同,这与个体感受的差异性有关。但基本的共性还是可以把握。我曾经提到过我的好诗观,很简单:一是诗歌本身要能看懂,二是要有感动读者的内在力量。这个力量由诗歌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内容共同构成,内容的冲击力将最终决定一首诗歌的感人力度。在形式重于内容的诗歌理论泛滥的今天,回到内容,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经典。其次,经典是佳作,但佳作不一定就是经典。佳作要成为经典,还应具备几个条件:1、感动的对象是大众(尽可能多的读者),不是小众(诗人自己的圈子);2、在构成诗歌的几个要素,即立意、构思、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要有出众之处,而不能顾此失彼;3、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或发现。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经典的定义。百度的释义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唐《史通》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阅微草堂笔记》说:“制于圣人,载于经典”。先贤对经典的总结,很好理解,就是圣贤之言。同样一句话,圣贤说出来是经典,平民说出来就不是,这与百度、《词典》所说的“权威性”如出一辙。看来,要准确理解经典,还得先了解清楚什么是权威性?
同样来自百度的解释:“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按照这个解释,结合下级服从上级的传统,不难得出谁的官大谁就是权威的结论。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诗歌也好,艺术也罢,向来就与权威无关。让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例子。文革中,毛泽东的诗词曾被奉为经典,他的语录更是受到全民膜拜,今天回头再看,当年有多少人“自愿”“服从”了他的诗词和语录?有多少人是“被”服从于那绝对的权力?在文革被否定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屈服权力、迷信权威,社会的进步、诗歌的发展将无从谈起。本文标题中的“否定”,首先要否定的,就是权威的论调。要打破对经典的神化,把经典还原到佳作中来、大众中来。
打破神化后我们发现,经典在任何时候都无意强加或指导什么,它给予大众最多的,是启发,是启示。它提供的,是一个思路,它开启的,是一扇以前虚掩的大门。
二、经典都是有缺陷的
在经典面前,我们要怀有谦逊之心,而不是崇拜之心,更不应迷信或神化经典。
在对经典的重读中,我们能体会到经典对于我们的一些价值,比如它的示范性,会激起你模仿它、引用它;它的启发性,能让我们调整对事物的看法,让这种看法更加接近事物本身;它的创造性,让你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存在,这样的方法;它的共鸣性,则让你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来自于经典本身的呈现,也来自于你对经典的融入和理解,这种共鸣会唤醒并引领你的思考。等等。所有这些特性,都是在激发你对经典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又反过来促进你对经典的理解。每一次的重读,这种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重读经典的一个意义所在。
虽然经典能获得“大众”的喜爱,但往往未必能得到一致的推崇,我们看到,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会面临批评之声。这并不奇怪,因为经典是人的作品,既然人无完人,经典的缺陷也就在所难免。古往今来,并不存在哪怕一部完美无缺的经典作品。当意大利科学家冲击光速极限的时候,他们挑战的实际上是相对论这个基础性的经典理论。地心说、日心说这些曾经的科学经典被相继颠覆,也无不证明了经典的缺陷性。严谨的科学理论如此,诗歌作品更加如此。
卡尔维诺说:“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来说都十分亲切,但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他还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书……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卡尔维诺所说的对经典的批评、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经典有与生俱来的缺陷性,一方面是因为要打破对经典的迷信,就必须带着批评的眼光来阅读经典。而“确立你自己”,是我们重读经典的根本目的。
所以,对经典的批评之声,不但可以有,而且必须有。当“重读经典”栏目推介的经典被批评、被质疑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沮丧,相反,我们感到的将是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包容。
三、经典需要否定和发现
经典应该是这样一种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每当有事件发生而你想说话的时候,就会突然想起它。
在2011年的动车事件中,当铁道部发言人说“我反正信了”时,微博上有多少人发出了“我不相信”的声音,有多少人虽然没有写出来但内心却回响着这个诗句,甚至还有人在现场的桥墩上将这首诗进行了书写。当这首《回答》被后来者用新的诗歌理论来予以否定,甚至连作者自己对这首诗也“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的时候,在大众心目中,它却并未远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常常在非常时期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发现它、握住它。
就在本文酝酿中的2月17日,“首届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政治抒情诗,对我们这代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中学读书时接触到的当代诗歌“经典”,大部分属于政治抒情诗的范畴。那些政治抒情诗,政治是主要的,艺术是次要的;歌功颂德是主要的,独立思想是次要的。在政治指挥文艺的背景下产生的经典,是我们今天的重读中需要予以甄别、否定的。
70年代末至80年代,《致橡树》曾影响过很多读者(也包括我),说它当年是经典作品毫不为过。但今天重读,在这首已经走出了政治抒情诗的垄断年代、其本身也并不属于政治抒情诗的爱情诗中,居然发现了很多政治抒情诗的特征,如:“伟大的爱情”、“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位置”等等,这些词语,都带有政治抒情的烙印。在立意上,这首诗政治抒情的遗痕同样可见,它要写的,是“伟大的爱情”。何为伟大的爱情?如果有伟大的爱情,那是不是还有渺小的爱情?立意的局限性、政治性,在今天暴露无遗。相反,倒是那首当年并不被权威看好的《神女峰》,今天读来仍能让我感动,并让我有新的发现。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很长一个时期内,权威对经典的导向,我们对经典的理解,经典所对应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造成一些经典需要否定,另一些被埋没的、被忽视的经典需要发现,这是“重读经典”的要义所在。就“重读经典”栏目的设立而言,发现更加重要。发现,使这个栏目具有了使命性的意义。
在否定了经典的权威性,肯定了经典的启示性意义以后,重新发现经典就成为可能。就诗歌而言,曾经被权威观念否定的浩如烟海的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作品中,需要通过重读来发现经典。在第三代以后同样被忽视的网络诗歌大潮中,也需要通过重读来发现经典。是庸常之作,是佳作,还是经典,将接受大众而不是权威的阅读和评价。同时,对尽可能多的诗人而不仅仅是名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将使发现具有前所未有的价值。
因此,我们期待更多读者和诗人参与重读的进程,期待重读中的否定或发现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2012年2月27日
附记:
1、“重读经典”栏目是中国诗歌流派网“2012年系列策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网中刊,今天出版第1期;
2、适当时候,本栏目作品将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争取让所有入选作者能通过版费方式获取报酬,因此,请参与评论的作者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满意的作品;
3、欢迎所有爱诗的朋友参与本栏目,参与方式:一是推荐您认为经典的诗歌作品给栏目主持人(邮箱:hqchf@sina.com),推荐时请附简短推荐理由。二是对栏目拟推介的诗歌作品进行评论,评论作品请发本网“论坛”版块“诗歌评论”栏目,我们将择优选入当期“重读经典”。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2-2-29 00:55
本帖最后由 严家威 于 2012-2-29 01:04 编辑
1、“重读经典”栏目是中国诗歌流派网“2012年系列策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网中刊,今天出版第1期;
2、适当时候,本栏目作品将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争取让所有入选作者能通过版费方式获取报酬,因此,请参与评论的作者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满意的作品;
3、欢迎所有爱诗的朋友参与本栏目,参与方式:一是推荐您认为经典的诗歌作品给栏目主持人(邮箱:hqchf@sina.com),推荐时请附简短推荐理由。二是对栏目拟推介的诗歌作品进行评论,评论作品请发本网“论坛”版块“诗歌评论”栏目,我们将择优选入当期“重读经典”。
{:soso_e179:}{:soso_e179:}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2-2-29 07:48
好事好事。是一个学习经典的机会,也是一个书写经典的启发。写出了好的评论文章,还获取报酬呢。
为这件好事大呼小叫!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2-29 08:27
本帖最后由 法大空 于 2012-2-29 10:01 编辑
此栏目的开辟,对于“中国诗歌流派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必将使网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叫好!
作者: 微尘含笑 时间: 2012-2-29 08:42
这个栏目太好了!韩老师辛苦了!编辑们辛苦了!这样不仅让初学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更多的是继承和打碎之后的重组,实现创新给诗歌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感动、感激、问好!
作者: 青弦 时间: 2012-2-29 08:42
法大空 发表于 2012-2-29 08:27 
此栏目的开辟,对于“中国诗歌流派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使网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具吸引 ...
{: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9 09:45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9 09:56 编辑
非常好的文章!!!{:soso_e179:}
但有一点,与诗歌的经典无关的一句话——
“光速被证明并不是宇宙中最快速度的时候,相对论这个曾经被认为完美的经典理论,其局限性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
—— 光速并没有被证明不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次科学实验检测到的超过光速的数据是有误差的,显示给科学家的超光速数据是一种因其他不明原因造成的假象。——这点也已被证实。
在拜读完这篇非常棒的文章之后,我觉得很有必要说明一下。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2-29 10:18
举的例子出现的纠结,很好的解释了经典。呵呵,附和一下。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2-29 11:10
细细读了,也解了不少心中的疑惑。对于经典,或者所谓的至高无上的好作品,我也正在纳闷,以我现在的眼光和角度来看,觉得也并不算。终于明白了,原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旗帜。时过境迁的时候,回头来读,仍然能打动人心的,或许就是经典了。
作者: 叶晓霏 时间: 2012-2-29 11:59
好栏目。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深远意义。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2-29 12:08
经典要具有前锋性,有指引或启示的作用,这才是活的经典,是重读的理由。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2-29 17:29
杨立 发表于 2012-2-29 09:45 
非常好的文章!!!
但有一点,与诗歌的经典无关的一句话——
杨立好!看了你的提醒,我刚刚到网上搜了一下,现将百度的结论附后:
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是正确的吗?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讲 你问的问题科学家至今也在探讨 他们也未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 只能说这个实验的结论还有待考证 无法确认
所以暂时没有能给你确定答案的人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讲 你说的“正确”是建立在一个物理体系之上的 也就是现今我们所使用的物理体系
但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人类现在所使用的物理体系是否是一个“真理”
所以 我们不可能定义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否“正确”
这也是为什么说 这个实验有可能颠覆整个物理体系的原因
同时浏览了其他搜到的文章,欧洲科学家确认了试验的准确性,并称将继续试验,中国科学家认为这一结果“可能有漏洞”。
写这篇文章时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当时看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因此印象深刻。如果这个试验是准确的,打破的就不仅仅是经典,而是将改写宇宙的历史。
当然,即使今后证实这个试验是不准确的,也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因为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如“地心说”、“日心说”这两个当年的科学“经典”被相继颠覆。
感谢杨立的严谨精神!
作者: 李王强 时间: 2012-2-29 18:52
所以,对经典的批评之声,不但可以有,而且必须有。当“重读经典”栏目推介的经典被批评、被质疑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沮丧,相反,我们感到的将是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包容。
经典,就是要能对抗住无休无止的时间!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9 19:16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2-29 19:21 编辑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2-29 17:29 
杨立好!看了你的提醒,我刚刚到网上搜了一下,现将百度的结论附后:
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是正确的吗?
...
中微子超光速都是光纤惹的祸
《新消息报》 第05版:国际综合
爱因斯坦相对论依然正确
据《新京报》消息去年因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超光速事件而登上全球媒体头条的意大利OPERA项目近日承认,有两个失误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中国科学家表示,该实验犯了“低级错误”,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
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将重复进行这一实验,OPERA项目其他实验室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独立实验,但发现中微子并未超过光速。22日,权威科学期刊《科学》官网披露,一位熟悉实验的匿名人士透露,中微子之所以比光速快,是因为连接GPS信号接收器的光纤“接触不良”。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表示,OPERA实验结果出来后,虽然给一些理论学家想象的空间,但物理学界持怀疑态度的居多。现在看来,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还是正确的。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29 19:20
当然,重读经典——我非常赞同!也认为很有必要!
作者: 大独木桥 时间: 2012-2-29 20:33
“重读”是一个深挖的动作,就是考验重读者的“劲”有多大!论坛正向深度发展!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2-29 20:40
很重要的举措,很重大的事件,很厉害的策划。“经典”是相对的,普遍接受的还是比较“权威的”。民间的“经典”也亟待挖掘整理。所以,很需要也很棘手。祝成功!
我是一定尽力支持的!
作者: 中年人 时间: 2012-2-29 20:42
赞同楼主的观点。好举措。支持。
作者: 许多余 时间: 2012-2-29 21:04
我想想看,能否找家比较好的纯文学期刊,合作这个栏目...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2-29 22:09
杨立 发表于 2012-2-29 19:16 
中微子超光速都是光纤惹的祸
稳妥起见,也考虑到论文的严肃性,对论述做了修改:“当意大利科学家冲击光速极限的时候,他们挑战的实际上是相对论这个基础性的经典理论。地心说、日心说这些曾经的科学经典被相继颠覆,也无不证明了经典的缺陷性。”再次感谢杨立!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2-29 22:11
许多余 发表于 2012-2-29 21:04 
我想想看,能否找家比较好的纯文学期刊,合作这个栏目...
如能同期刊合作,无疑是锦上添花!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2-2-29 23:51
{:soso_e181:}{:soso_e163:}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3-1 13:33
回去对经典再想了一下觉得经典有几个特征:1、对事物,生活有独特的见解。2、塑造的精神积极,穿透中高瞻远瞩,揭示了普遍的真理。3、对应的时代大众有众多共鸣。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3-1 21:35
《重读经典》设置极好!支持。我想,首先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已有公认与定论的经典,亚尽可能有新发现,新意义,包括发现问题;二是优先选取晚近之作,理念如前。此外,还应该考虑确立新经典。
作者: 飞雪兔 时间: 2012-3-2 19:58
欣赏领会!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2-3-3 00:19
飞雪兔 发表于 2012-3-2 19:58 
欣赏领会!
流派欢迎你的到来

作者: 风荷 时间: 2012-3-3 11:32
在经典面前,我们要怀有谦逊之心,而不是崇拜之心,更不应迷信或神化经典。
细读了。韩老师的文章,拨开了重读经典时的迷雾。受用。感谢。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3-3 21:30
韩老师的文章的确厉害。有深厚的诗歌理论基础和较高鉴赏水平。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3-3 21:34
澜水微静 发表于 2012-2-29 11:10 
细细读了,也解了不少心中的疑惑。对于经典,或者所谓的至高无上的好作品,我也正在纳闷,以我现在的眼光和 ...
时过境迁的时候,回头来读,仍然能打动人心的,或许就是经典了。
——深有同感,只有经得起时间汰洗和沉淀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3-3 21:36
再来温习,觉得确实好!既为经典,一定有我们学习传承的地方 。期待着更多经典被重新解读,在不同时代 ,挖掘出不同意义来。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3-3 21:37
杨立 发表于 2012-3-3 21:34 
时过境迁的时候,回头来读,仍然能打动人心的,或许就是经典了。
——深有同感,只有经得起时间汰洗和沉 ...
我看,我们将家驻扎在流派网了……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3-3 21:40
澜水微静 发表于 2012-3-3 21:37 
我看,我们将家驻扎在流派网了……
我看,是你我都将各自的家安在本网了。嘿嘿。{:soso__6440008121958760233_4:}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3-3 21:42
杨立 发表于 2012-3-3 21:40 
我看,是你我都将各自的家安在本网了。嘿嘿。
{:soso_e122:}这个,确实需要分开来说。{:soso_e120:}杨立说得对,不能模糊了界限哈!
作者: 细雨飞花 时间: 2012-3-3 21:51
写得真好,是一篇对经典的再认识的好论文,有理有据,让人深受启示!
期待这个栏目!
作者: 软烟罗 时间: 2012-3-5 20:38
学习了。把经典当成一面镜子,照鉴自身
作者: 庞清明 时间: 2012-3-6 07:55
必须顶起来,每位诗人一生都应该写出自己的经典作品,至少向经典靠近。
作者: 碧青 时间: 2012-3-9 08:52
"在否定了经典的权威性,肯定了经典的启示性意义以后,重新发现经典就成为可能。"
拜读韩老师的文章,令人振奋!
作者: 无领地诗人 时间: 2014-6-17 15:10
很简单:一是诗歌本身要能看懂,二是要有感动读者的内在力量。这个力量由诗歌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内容共同构成,内容的冲击力将最终决定一首诗歌的感人力度。————赞同,非常赞同!————感动读者的内在力量!内容的冲击力!
作者: 无领地诗人 时间: 2014-6-17 15:16
佳作要成为经典,还应具备几个条件:1、感动的对象是大众(尽可能多的读者),不是小众(诗人自己的圈子);2、在构成诗歌的几个要素,即立意、构思、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要有出众之处,而不能顾此失彼;3、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或发现。————赞同!非常赞同!补充一点——发现经典也需要胆识,不光是“慧眼”。“慧眼”有时就紧盯着名家。
作者: 冯计生 时间: 2014-8-28 16:19
打破神化后我们发现,经典在任何时候都无意强加或指导什么,它给予大众最多的,是启发,是启示。它提供的,是一个思路,它开启的,是一扇以前虚掩的大门。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