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纯粹阳光——马启代诗歌印象(袁忠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纯粹阳光
                                      ——马启代诗歌印象

                         袁忠岳

马启代对诗的投入是很大的,不仅写诗,还写诗评,还承担《东岳诗报》编务,是一位把诗作为事业来搞的青年活动家。从诗来看他更重感悟,从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出发写诗,而不拘泥执著于某一具体题材,故他的诗不好按题材进行划分归类。大自然在他眼里是有生命的,能思索的,与人一样:“树站在夜色中/沉思默想/它们此时充满了深刻”(《树站在夜色中》)。因此,他能与人以外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对话,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人的一切优良品质,像向日葵的忠诚、悲壮,竹子的骨气、力量,水的温柔多情等。在诗人眼里,连被弃于荒野的石头,都是有思想有性格的,“它乐于忍受鄙弃或者误解”(《被弃于荒野的石头是暗色的》),而人类的一切污浊恶习则与自然无缘,故而或“让人类/自惭形秽”(《树站在夜色中》),或使人旳灵魂净化,“站在自然中间/整个形体分外精神”,“站在他们中间/灵魂得以新生”(《雨后》)。诗中的自然成为人类品格的参照系,是一个未被污染的理想世界。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出于返璞归真的纯化愿望,故而与一般用树作为人的象征的诗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舒婷的《致橡树》不同,马启代喜欢反向地把人当做树来写。在他的另一本诗集《杂色黄昏》中,就有这样题目的诗:《我的亲人是一株植物》,《很多时候我是一棵树》,他说:
很多时候
我是一棵树
一颗四季常青
伸展着孤独与快意的植物
在本诗集中仍可从不少诗中找到或辨认出以人为树为植物的意象嫁接,如“我们都被太阳种成了粮食”(《竟感到这种呼吸啦》),“索性站立成一条汉子/不开花更不结果/只让叶子重复往返”(《最渴望有的》),“有种真实的感激/幻化成了我的身体/让伸出去的手臂都化作绿叶吧”(《有种真实的感激》)。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当作比喻看,理解就肤浅了。诗人是让自己的生命进入树与其他植物中,进行物化,也即纯化体验的:“如今我灵魂灼灼地痛了/向着天空/我便有种开放的欲望/此时的裂变正在发生/我直直地站着/并且摇动出影子和暗香/在任何地方/细细扩散”(《花开在任何地方》)。这时候,他就是树,有着树的蓬勃生长的感觉和奉献自己的愿望。
他对这种物化体验极感兴趣,不仅体验树的生命,也体验其他非生命物体的感觉。如当他沐着秋日剥玉米时,他“感到有一只手正在剥我/回头看时/我已被剥的精光/丢在那方长过玉米的田垄上/像株植物”(《一个秋日的下午》)。此中含有难以言说的诗意和哲理。卞之琳的《断案》表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对关系,“你”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看“你”,因为“你”也成了风景。这首诗写“我”剥着玉米,阳光剥着“我”,显示的是人与自然的相对关系,不论人的力量有多大,总处于自然造化的股掌之中。
对自然的崇仰、模仿、回归,是这类诗主观的内在意向。人与植物的异质同构,都有生老病死,则是这些物化意象产生的客观基础。爱略特在他的《荒原》中,把欧洲一次大战后的“人子”看作无水荒野的乱石块里长出的干枯树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同构关系的认识,不过同构的是消极面,为“荒原”人找到了一种非常贴切的象征意象。马启代更着眼于植物的拔节、生长、开花、结果,表现与之同构的人的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贡献的欲望。其不同大概是由于各自生长的土壤有异之故吧,王国维曾把诗的境界分为“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与“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两种。那么以“我”为物,以我观“我”(物化之我)应归于哪一种境界呢?以“我”之为物者,有庄子的超然物外的意味,自是“无我”了,从“我观”说,又明明是尽染我之色彩,应是“有我”。我是物,物是我,二者同化,归朴返真,而于“有我”、“无我”之间,别辟一有意味的洞天。
人一物化,就具有人所不及的感觉能力,能看到到处生命在发出光亮,又能从这些光亮中听出声音,甚至在“沉默不语”的“寻常事物”中听到声音,听到一种破裂的声音,即使在黑夜,也一样能有“许多声音与光亮”的感觉等等。这就是超感觉、超生命了。诗人是应该具备这种超乎常人的感觉的。不过这些能力发挥的最后结果,应对诗的艺术和我们的生活美产生积极影响,马启代的有些诗达到了这个要求,有的还略有距离。个别诗离现实生活远了些,内容未免空泛,还有重复之感,这是需要提请诗人注意的。
                               1993年5月于山师大
附:

被弃于荒野的石头是暗色的

被弃荒野的石头是暗色的
在黑夜到来时成为星辰
它乐于忍受鄙弃或者误解
在这之前
它肯定有过壮丽的历程

对此  一眼你便知道了
这是块长期流浪的石头
与温柔的感伤无关
面对着天空不动声色
仍然猜想将来的旅程
但光  但雨  但风
都亲切地把它抚摸成碎石
化作泥土
成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树站在夜色中

树站在夜色中
沉思默想
它们此时充满了深刻
枝叶都安祥地伸着

不作任何光亮的打探
偶尔从光下抬起头
我看到了它们
并且那圣哲的样子
使我感觉树们亲如兄弟
永远地承受孤独
永远地承受自然的风尘
还让人类
自惭形秽

     竟感到这种呼吸啦

当风从我的身上滑过
留下的感觉
令我想起很久的事
那是在荒年
被遗弃的生物遍地都是
没有神
我们都被太阳种成了庄稼
我们至今就是这样沉默过来的
老老实实在风尘中
活的干干净净

      雨  后

雨后
万物都以初生的样子
看我
站在自然中间
整个形体分外精神

是叶子与叶子之间的微笑
纯净的云与纯粹的阳光
与一切生命相溶
站在他们中间
灵魂得以新生

花开在任何时候

花开在任何时候
都是一种奉献
如今我灵魂灼灼地痛了
向着天空
我便有种开放的欲望

此时的裂变正在发生
我直直地站着
并且摇动出影子与暗香
在任何地方
细细扩散

    最渴望有的

最渴望有的
莫过于风了
哪怕树枝们摇动一下
这凝固的天空便成碎片

无法在这时表达情绪
就索性站立成一条汉子
不开花更不结果
只让叶子重复往返

当我也对你站立的时候
便决定了这距离无法更改
拥抱只是梦中之事
在距离之中
炸作响雷

    一个秋日的下午

一个秋日的下午
黄昏照样自东方走来
在我剥玉米的手上
舞蹈

如今我想起这一情景
竟感到有一只手正在剥我
回头看时
我已被剥得精光
丢在那方长过玉米的田垄上
像株植物

有种真实的感激

是种真实的感激
幻化了我的身体
让伸出的手臂都化作绿叶吧
因为有了泥土
便不会枯萎

而我在阳光中长成
每一次拔节都是一次报答
当阳光死去的时刻
我就是它活着的影子

(选自马启代“黄昏三部曲”之二《苦渡黄昏》,1993年6月天马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6 21: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