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这不是流浪,是流亡! [打印本页]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4 18:00
标题: 这不是流浪,是流亡!
这不是流浪,是流亡!

——读多多诗作《在英格兰》


       特定的时期,诞生特定的作品。因为特殊原因,诗人多多不得不远离祖国,流浪异乡。这种流浪是被迫的,诗人在流浪中自然时时刻刻思念着故乡,思念着亲人。古人曰天涯游子,诗人现在比游子更加感伤,因为诗人行走在异国的道路上。
       诗歌的第一节就营造了流亡的意境——“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这一句让我们感知诗人在行走中频频回望。回望“城市的烟囱”,回望“教堂的尖顶”。时光就在这种回望中沉入黑夜——“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诗人此时的心情是“阴暗”的,低沉的。那些“情人的低语”只能激起诗人更浓重的伤感。我们可以想见此刻的诗人,不但远离了祖国,就连异国的都市也是看不到了,走在荒野之中的感觉是何等的苍凉。在路上,诗人遇到“两个盲人手风琴演奏者,垂首走过”。两个盲人的出现,是一个亮点,然而他们也是“垂首走过”,之间并没有言语交流,这绝对让诗人更感孤独,如果做一个比较,盲人的流浪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走在自己的国土上,而诗人呢?行笔至此,诗人多多心境已由苍凉转为了悲怆——诗人不是在流浪,而是在流亡!难怪诗评家徐敬亚评论这首诗是现代汉诗史上最辛酸的流亡诗歌
       诗歌的第一节还只是一个开端,是一种较为平静的叙述,也是为下面的做情感的铺垫、叙写的引子。
       第二节写诗人的所想所见。联系第一节,诗人由实入需,写到“没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第一句很自然,诗人行走在路上,看不到农夫,想到不会有晚祷。这照应了第一节“教堂的尖顶”,晚祷也是英格兰人的风俗习惯吧,感恩上帝,感恩土地,那么我们的诗人应该感恩什么?“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这句话挺突兀的,细细想来,也挺符合诗人当时的心情,“墓碑”死亡之象征,而诗人孤单在行走在流亡的路上。为何要死亡,应为时光的必然,更多的因为爱。联系诗人那时的时代背景,我想诗人其实要说的是“有墓碑,就会有朗诵者”。诗人之所以流亡,就是因为诗人的追求。诗人肯定见证了死亡,肯定在心中为亡者朗诵着,所以接下来诗人说“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
为何刺疼诗人的心,因为苹果树,因为苹果。苹果意象大有深意的。苹果象征智慧 象征团圆。诗人本想和战友并肩,却不得不流亡。本想团圆,却不得不行走在世间。这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呢? 那么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疼痛,这样的流亡呢?诗歌第三节告诉我们原因。
       在第三节,诗人说“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是英格兰/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有人说“翅膀”代表才华,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翅膀代表理想。我们经常说展开“理想的翅膀”。翅膀也是自由的象征,我们经常说“展开翅膀,自由的翱翔”。可以说,诗人就是为了追求民主和自由而不得不流亡异国的。诗人希望自己的祖国是民主自由的。诗人流亡英格兰,而英格兰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早最求民主自由的国家之一。所以诗人说“是英格兰/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拥有了自由,享受着民主,诗人应该是高兴的,但诗人在第四节说“耻辱,那是我的地址”。将这一句单独成为一节,足见诗人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耻。读者在这里会感到奇怪,怎么这么严厉地批判自己,其实非常正常,因为诗人是中国人啊。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痛,为自己的逃避痛!为自己的无可奈何痛!为自己不能与战士生并肩死同穴痛!!
       诗歌第五节诗人写到“整个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这是一种爱的赞美,这是一种乐景写哀;“整个英格兰,容不下我的骄傲”这是一种反语——我的骄傲是什么?是祖国?是自己的才华?英格兰其实容下了诗人,是诗人自己容不下自己。美好的英格兰,终究不是诗人的英格兰。诗人的“英格兰”仍在苦难之中。由此自然过渡到了第六节,到了全诗的高潮。诗人“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认出了自己的“祖国——母亲”,这里母亲祖国并列,母亲纵有千般不好,我们总是爱母亲的。读到此,指甲缝里的泥土,让我想起了台湾诗人纪弦的诗作《一片槐树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欢喜是短暂的,马上“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到此处,诗人可谓沉痛之极。这种沉痛是去国怀乡的沉痛,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沉痛,是诗人对自己苟活的深深自责,是恋恋不忘祖国的悲怆。
       这首诗,读来嘘唏,心酸。一个人,一个诗人,继承这屈原的情怀,跳动着范公的忧乐,无奈的行走在异国他乡,这是一出怎样的悲剧,这是一种怎样的无法释怀的愧疚。
       冷静下来体味,这首诗也有不好理解的地方。我们知道,一个文本放在那里,读者往往不会先去找什么写作背景的。如果不去找写作背景,直接去读,那么这首诗歌,三四节的处理就有突兀之感,晦涩之感。“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这一句和上两句有生生断裂之感,再者,记忆什么呢?不再留下犁沟这句也不好理解。由此句转入““耻辱,那是我的地址”也跳跃过大。也许,语句的杂乱正好吐露诗人情感的纠结吧。
       瑕不掩瑜,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挚爱痛悔的诗,充溢着辛酸,但给我们反思和力量。让我们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母亲越来越好,走向民主自由富强!


附:《在英格兰》
  
       文/多多
  
  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
  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
  两个盲人手风琴演奏者,垂首走过
  
  没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
  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
  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
  
  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是英格兰
  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
  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
  
  耻辱,那是我的地址
  
  整个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整个英格兰,容不下我的骄傲
  
  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我
  认出我的祖国——母亲
  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
  1989-1990

补记:百度诗歌,看到有的是三行一小节,整首诗四个小节。“记忆”这个词有两种词性,名词和动词,看来当动词好些。这样就意思相接,行文通畅了。为什么会误认为名词呢?皆因耻辱一词影响。纵观此诗歌,将“耻辱,那是我的地址”改成“耻辱,这是我的地址”可能使得此诗更顺畅,意思更明朗。
2012-3-5  楚云

作者: 中年人    时间: 2012-3-4 19:40
拜读。
评诗比写诗难。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3-4 21:59
本帖最后由 方程 于 2012-3-4 22:45 编辑

评得挺到位。整体不错,但确实有硬伤。一是苹果树刺伤的表述未能写透,记忆和耻辱亦是如此。写不透的东西不如删掉试试看,会比现在有文本更结实,而且没有什么损失。?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3-4 22:03

  
  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
  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
  两个盲人手风琴演奏者,垂首走过
  
  没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
  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
     我的翅膀使我出名,英格兰
  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
  
        这里,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这里,容不下我的骄傲
  
  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我
  认出我的祖国——
  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3-4 22:12
本帖最后由 方程 于 2012-3-4 22:43 编辑

情感线索似乎有些问题。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5 10:18
方程 发表于 2012-3-4 22:03
  
  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
  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

方兄这么修改 挺好的  我觉得 耻辱一句 不能掉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3-5 10:22
细读了,觉得楚云写得很到位了。如果说还有一些没能说透彻,可能也是因为诗人那时那地的情感确实不太容易把握。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5 10:35
澜水微静 发表于 2012-3-5 10:22
细读了,觉得楚云写得很到位了。如果说还有一些没能说透彻,可能也是因为诗人那时那地的情感确实不太容易把 ...

问好微静!!
作者: 十字阿西    时间: 2012-3-5 10:58
本帖最后由 十字阿西 于 2012-3-5 11:04 编辑

耻辱,那是我的地址
这个地址是他在英格兰的租屋吧

一个租屋谈不上耻辱。要说啊,是他自己或者他自己的行为耻辱,因为“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翅膀是理想与才华,他出名了是在中国出名,在英格兰谁鸟他呢?这不是自找的么?他出名了就该出国啊?出国当然有“学夷所长,兼为中用”的好处,但是,多数出国的精英是因为逃避,是因为国内的种种原因使他们流亡异地,反过来说,他或他们就不能用他们的才华努力地去改变国内的局面么?力尽绵薄默默无闻才是美德!
作者: 十字阿西    时间: 2012-3-5 11:05
没什么大爱,本能地思乡思家思国。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5 12:53
十字阿西 发表于 2012-3-5 11:05
没什么大爱,本能地思乡思家思国。

阿西说得是   大爱说得太过了  我改一下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3-5 12:57
本帖最后由 方程 于 2012-3-5 13:58 编辑
楚天之云 发表于 2012-3-5 10:18
方兄这么修改 挺好的  我觉得 耻辱一句 不能掉


今日再看,这首诗挺好,除了语言的转换有些痕迹,存在的问题似乎也已经得到解决。记忆,不再有犁痕,实则说我要将我的记忆打包存放。耻辱,那是我的地址。意思是说我欣然接受了这个耻辱,我乐见于我是耻辱本身。这样一解读,整个诗就通畅了。前面的苹果树似乎隐去了这么一句类别“没有故土,便不会有他乡,两棵新栽的苹果树刺痛了我”。后面从泥土到寄回国,有些刻意,不太可能将指甲里的泥土寄回国,应该隐藏了作者去寄包裹的场景,将邮局点明似乎更好一些,比如”邮局旁两棵新栽的苹果树……“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5 17:04
本帖最后由 楚天之云 于 2012-3-5 17:04 编辑
方程 发表于 2012-3-5 12:57
今日再看,这首诗挺好,除了语言的转换有些痕迹,存在的问题似乎也已经得到解决。记忆,不再有犁痕,实 ...


方兄的理解很有道理。  那个记忆看来当动词对待。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2-3-6 13:47
将“耻辱,那是我的地址”改成“耻辱,这是我的地址”可能使得此诗更顺畅,意思更明朗。我的意见是无需改,原文挺好:理由是,“耻辱,那是我的地址”=耻辱,那是我的地址吗?,多多流浪在外,无根无助,仰望苍天悉数漫天星斗,他也不确定背井离乡是自己的耻辱,还是大陆的耻辱。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3-7 04:50
嗯,大体到位了。但不能改成“耻辱,这是我的地址”。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7 08:06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3-7 04:50
嗯,大体到位了。但不能改成“耻辱,这是我的地址”。

问好张老师  要不干脆 就是“耻辱,我的地址”可能更好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3-12 21:38
从诗中读出屈原和范仲淹,把握了流亡者——真正爱国者的实质。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3-13 08:44
读诗、读评,学到很多东西。蛮好!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13 08:50
韩庆成 发表于 2012-3-12 21:38
从诗中读出屈原和范仲淹,把握了流亡者——真正爱国者的实质。

问好韩老师!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13 08:51
杨立 发表于 2012-3-13 08:44
读诗、读评,学到很多东西。蛮好!

杨立兄好!
作者: 冷铜声    时间: 2012-3-13 15:35
分析得很细致。其实诗中不好把握的句子,也就是常被人垢病的晦涩,我认为恰恰是诗之为诗之所在。太容易解析的诗,太容易让人看到底的诗,往往不是真正的好诗。在大诗人那里,晦涩是个常态,而这一点,好像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诗不是感情的容器,它应该是智慧的结晶
作者: 楚天之云    时间: 2012-3-13 20:35
如果累 发表于 2012-3-13 15:35
分析得很细致。其实诗中不好把握的句子,也就是常被人垢病的晦涩,我认为恰恰是诗之为诗之所在。太容易解析 ...

问好 也许是状态问题  诗人的感受 与常人不一般
作者: 中年人    时间: 2012-3-13 21:02
楚天之云 发表于 2012-3-13 20:35
问好 也许是状态问题  诗人的感受 与常人不一般

同意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