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诗歌的结胎与成诗
[打印本页]
作者:
韩青龙
时间:
2013-5-11 14:53
标题:
诗歌的结胎与成诗
本帖最后由 韩青龙 于 2013-5-11 21:09 编辑
我们写作的诗歌是从哪里来的?许多人会肯定直朗的说:“从灵感中来。”不错诗歌的创作要有灵感。灵感又从那里来呢?我想应该从生活中来,从社会的表象中来。我们在感受社会和实践社会中,一定有认识和感想。这个认识和感想在诗歌作者的头脑里得到升华,就是灵感。这个灵感就像一粒细海沙,悄悄的漂入珍珠海贝的壳体,牢固地嵌在海贝的肌肤上,肌肤因为抽搐而被细沙擦伤。这样的擦伤是一种刺戟,海贝就会一张一合,想把细沙推不去,结果不但没有把细沙推出去,反而引起海贝疼痛难忍,分泌不珍珠原质液体,层层涂裹细沙,把细沙包围起来,形成珍珠的胎。这就是所谓的“珠胎暗结”的过程。
一首诗歌,特别是一首好的诗歌,犹如一颗珍珠,先结胎成形。诗人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受到社会表象的刺戟,心被“擦伤”。这擦伤诗人的细沙就是诗人灵感中成诗的“意念”,从外萌生的意念。是诗人诗歌产生的源泉。这个意念在诗人的笔下得到升华,逐渐清晰,深刻,最后达到完美,铸就形成诗歌的灵魂。
意念来自社会的表象对诗人的刺戟,在诗人头脑里就会产生“物象”,物象是自然存在的,是诗人对社会感受在心中,在头脑中的“成像”,不是无影无踪的冥想。无影无踪的冥想写出来的诗是作者离开社会真实,脱离社会生活,闭眼专心演绎的空洞的概念。往往读者读了一些诗歌,不知道诗歌作者在写什么,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读者不知所云。
在意念的指引下,诗歌里的物象是渐渐展现开来,这就成为“意象”。从意念成诗就引申出“意象成诗”的说法,或者叫意象成诗的“概念”。意象的展现是诗人激情在诗歌里展现的过程。是诗人超越现实的奇想。这个奇想去指引读者追寻把现实升华到非常高的思维空间。让读者感受诗歌的美感。
然而,在这升华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作者会脱离时间和空间逻辑,没有把意象有序的排列,容易发生空间横向错乱。读者往往说的有些诗歌东拉西扯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错误我们要防备出现。
我们看看中国古体旧诗,不难看不中国古体旧诗在意念和意象的处理上是非常巧妙的。大多的古体旧诗都应用末尾最后一句点明主题的手法和意象有序排列。诗歌里的“起、承、转、合”在中国古体旧诗里应用得非常的绝笔,没有空间逻辑错乱,没有时间逻辑错乱。很多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是先有意念再有诗。当然有的是先有诗歌后有意念的诗歌,在古体旧诗里比较少。我们不会刻意去寻求意念先后,只要应用得体,甚至巧妙。著名诗歌前辈流沙河把这样的诗歌成形过程称为“逆生”和“顺产”。
不论是意念,还是在意念中展现的意象(物象),都是促成那一粒细沙在诗人心中成诗的来源。这粒细沙可以是人们的言谈、报刊的新闻消息、一处的风光景色、甚至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诗歌里的一句佳话,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漂进诗歌的细沙,在作者的诗歌躯壳珠胎暗结。
2008-08-30
作者:
老藏
时间:
2013-5-11 14:55
占位。回头来阅读。转移至评论栏目
作者:
重庆文杰
时间:
2013-5-11 15:22
嗯 基础的东西 多读 还是有益的 问好青龙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5-11 16:40
学习,有所悟{:soso_e181:}
作者:
逝水微澜
时间:
2013-5-11 16:58
学习。赞同!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3-5-11 20:07
“起、承、转、
合
”吧?
作者:
韩青龙
时间:
2013-5-11 21:08
梁树春 发表于 2013-5-11 20:07
“起、承、转、合”吧?
嗯。谢谢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5-12 01:39
不错。
作者:
北残
时间:
2013-5-12 10: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