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广州诗人与欧洲诗人同折桂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3-5-21 10:20
标题:
广州诗人与欧洲诗人同折桂
广州诗人与欧洲诗人同折桂
2013年05月2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诗歌奖奖杯成为公共艺术雕塑。
获奖诗人东荡子。
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敏)2011年4月,“诗歌与人·诗人奖”将奖杯颁给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而在随后10月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中,特朗斯特罗姆荣膺桂冠,这也让“诗歌与人·诗人奖”这个评委只有诗人黄礼孩一个人的诗歌奖项备受瞩目。5月18日,由时代外滩和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杂志主办的“第七、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暨雕塑作品落成典礼及诗人肖像版画展”在广州番禺时代外滩NO.10艺术馆举行。第七届诗人奖授予了欧洲诗人托马斯·萨拉蒙,而第八届得主是广州诗人东荡子先生。一个国外诗人和一个本土诗人,分别获得了“诗歌与人·诗人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时代地产与诗歌与人杂志社合作把奖杯放大5米高,竖立在时代外滩广场,把诗歌变成公共的造型艺术,供普通市民审美。
“诗人奖”再关注欧洲诗人
“诗歌与人·诗人奖”第七届获得者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斯·萨拉蒙便是由《诗歌与人》第一次集中介绍到中国来,评委黄礼孩说,之所以将这个奖颁给萨拉蒙,是因为他在写作时总是试图改变一些什么,他要营造的诗歌世界也有别于日常。虽然托马斯·萨拉蒙并未到现场,但他委托中文译者、《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发表了致谢词:“诗歌哺育我们的自由。我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诗人站在我面前,口里,眼里,和灵魂里都含着火。之后,就是一味的行走,向前行走,与其他诗人,其他世界,和其他传统相遇;听见和倾听,迷失,或几乎被碾碎,受伤,同样,正如人类生命中通常会发生的那样,得到幸运的青睐。”
广州本土诗人首次获奖
在连续三年给外国诗人颁奖之后,《诗歌与人》把眼光折回国内,关注本土的优秀诗人。作为广州本土诗人,东荡子先生无疑是被忽略了的诗人。
出身于木匠世家、曾经经商、做记者、编辑等,干过十数种短暂职业的东荡子则将写诗看做一门“手艺”,像是木匠不断修补生活中的漏洞。“有一天,我颠沛回来,父亲劈头盖脸地问‘你到底想干什么’,我脱口而出‘我想做诗人’。父亲立马吼道:‘杜甫死了埋蓑土!’因为这句话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它新奇的气味一下拽住了我,令我恍惚之间遁入远离烟火人间的世界。更有意思的是从那一刻起,这句话竟让我怀想了至少有20年之久。我知道,一直以来我最怀想的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字――‘蓑土’的‘蓑’。它是我生活里的一个漏洞,我对它一无所知。”
“大自然创造了人,在生命里肯定也留下了许多我们充满无知的漏洞,诗歌便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个漏洞,它要求我们渴望无所不在的人性美,以及高贵和光荣,然而无知使它落满尘埃,又更被世俗的利器所摧残。”东荡子说,作为诗人,面对漏洞他只是一个修理工,找到隐秘在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些漏洞,并一一修补。
将诗歌变成一种公共艺术
今年“诗歌与人·诗人奖”的另一个特色是将画家刘鹂和雕塑家陈俊合作的“第七届诗歌与人·诗人奖”奖杯的雕塑作品,落户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影响城市的公共艺术。此外,木刻家王嶷以版画的形式创作了所有获奖诗人的肖像,成为版画与诗歌联姻的另一种合作模式。“诗歌与人·诗人奖”与各种艺术的合作,使得艺术也成为诗歌,它大大地拓展了诗歌与艺术的空间。
这个高达5米的雕像表现的是一个断臂却有着翅膀的诗人。按照黄礼孩的说法,这塑像的诗人形象是沉思,也是对世界的渴望,而诗歌正是让他实现渴望的媒介。黄礼孩在致答谢词说:“八年来,“诗歌与人·诗人奖”每改变一点,内心都会泛起莫名的安慰,毕竟这是一个民间诗歌奖,没有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支持,仅凭热爱和最初的理想。尽管艰难,好在有朋友们同在。同一志向的朋友在不断走向同一个方向:那里是诗歌、艺术、思想和审美,那里是由梦想回到现实的路。因之,才有了后来的‘诗歌与人·诗人奖’的系列雕塑,才有了版画……”内心存在美,你也会遇上生生之美。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