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诗界湘军:新乡土诗派的前世今生
[打印本页]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2-4-7 02:49
标题:
诗界湘军:新乡土诗派的前世今生
诗界湘军:新乡土诗派的前世今生
黄曙辉
新诗从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间,新诗从诞生、成长到逐渐成熟,已经走过了一个轮回。这一百年里,诞生了不少好诗与好诗人,也诞生了无数的诗歌流派。但总的来说,我觉得自由体新诗真正最后成熟,其实应该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回看过去,诗派林立,作品众多,不过从纯粹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新诗才算是真正完全成熟。在这样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新诗能够完成它的一个生命周期,其中自然集合了集中了无数勇于探索的诗人们的智慧。其中,湖南诗人的探索,同样功不可没,这当中,就有一个突出的诗派——新乡土诗派的巨大贡献。窃以为,将他们作为诗界湘军的主力,应该不算过分。因为,不少的诗派都是昙花一现,唯有新乡土诗派,现在依然散发出特有的光芒,眼下,他们在中国诗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诗歌创作高潮,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我们知道,“新乡土诗派”是1987年由
江堤
、
彭国梁
、
陈惠芳
等人发起的诗歌运动。关于新乡土诗派的诞生经过,江堤、彭国梁、陈惠芳都有专文谈到过。江堤在1992年1月20日印行的《新乡土诗研究资料》第一期“本期导言”写过这样一段话:“新乡土诗”是湖南发起“寻根运动”之后,由我、陈惠芳、彭国梁三人于1987年4月共同提出来的,之后陆续扩展到整个湖南,并形成了湖南新乡土诗歌运动,再后广泛地被诗坛接受,从而成为90年代中国诗坛的主要诗歌现象。彭国梁则在2005年5月31日《爱晚红枫》论坛《纪念江堤专集》里详细回答过记者的提问,对新乡土诗派的创立与发展经过有过详细的回忆。而陈惠芳则不但在多个场合专文介绍过这个诗派,更在2011年10月决定重新举起新乡土诗派的大旗对这个诗派进行复兴。之后,曾经于11月撰写了“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一至之七,对这个诗派的过去与将来进行了述评。他在文章里回忆了和江堤、彭国梁发起成立新乡土诗派的详细过程,他说,那时,我与江堤、彭国梁分居长沙三处,我在荷花池,江堤在岳麓山,彭国梁在杨家山,这就是“新乡土诗派”活动的主要据点。并且他还谈到了新乡土诗派的理论与创作主张:新乡土诗派是围绕“两栖人”和“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性流派。所谓两栖人,就是侨居在城市的农民子孙,他们的父辈或祖辈仍生存在城市之外的村庄。所谓精神家园,是指人类永恒的家园,是现在时态的人类依据自己的生命需求筑造出的一种精神模型。所以,新乡土诗的本质指向,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对劳动者与大自然的化合状态中呈现的健康、朴素美德的追取,是以两栖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社会在自己多重规范的生存空间无法忍受与兑付生命情感时,对朴素、清贫、真诚、健康的美德的回溯。新乡土诗派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诗歌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它不是一个流行的流派,但却是一个长久的令人回味的流派。
应该说,江堤、彭国梁、陈惠芳三人的话,已经基本上交代清楚了新乡土诗派的来龙去脉。但是,有关这个诗派后来的成果、走向等等方面的情况,还有必要进行一些补充。
新乡土诗派成立之后,先是江、彭、陈三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写作,后来影响逐渐扩大,参加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作品也出了不少,到90年代,终于被理论界正式命名为“新乡土诗派”。1991年3月,陈惠芳与江堤的诗歌合集《两栖人》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被称为“国内首次出版的新乡土诗歌选集”,该选集由陈惠芳的《新乡土世界》与江堤的《新乡土诗56首》两部完整的诗选合编而成。1992年10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世纪末的田园——青年新乡土诗群诗选(1987—1992)》,本书内分“上卷”和“下卷”;“上卷”收入湖南“新乡土诗派”36位诗人的作品;“下卷”收入相关报刊杂志发表的“新乡土诗”作品。1998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新乡土诗派作品选》。另外,还由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出版了《家园守望者——青年新乡土诗群力作精选》以及湖南新乡土诗民间内部刊物《新乡土诗研究资料》,时间跨度在1992年1月—1993年4月,共出了三期。至于发表在各个报刊的新乡土诗派的诗作,自然不少,可惜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但是,自从1998年之后,彭国梁转型写书、编书,2003年江堤去世,陈惠芳下派挂职锻炼,公务繁忙,新乡土诗几乎就开始处于沉寂阶段。
新乡土诗派随着他们三个主将的散去,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陈惠芳在最近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如果江堤不去世,我不挂职,彭国梁不转型,“新乡土诗派”又将是何等模样?但世界上没有“如果”。活着的,并继续热爱“新乡土诗”的诗人,唯一的选择是,以接力赛的形式,将“新乡土诗派”进行到底。
这样的“诗歌接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重新找到了复兴的机会——那完全是缘于新兴媒体网络博客的出现。2011年9月,诗人杨林开博,被早于杨林5年开博的陈惠芳发现,乃前往留言。9月15日,陈惠芳写了《独醉斜阳》(诗配图)一诗,杨林第一个去他博客写了一首和诗,这就好像一个预言,作为复兴新乡土诗派第一大手段的“和诗运动”,以陈惠芳博客为阵地,自此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以湖南诗人为主的全国各地众多诗人参加。这样的“看图写诗”,一直延续到2012年1月下旬,写出了一批质量不错的好诗歌。但是,事情的发展有时候就在一种不经意之间出现巨变:2012年1月26日晚,陈惠芳和杨林两人无所事事,在博客里游荡。这时候,陈惠芳突然提议,两人以博客为阵地,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接力一首诗歌,得到杨林回应,两人就这样开始了诗歌接力,接力的结果就是《呼唤春天》这首充满激情的诗歌。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就是他们这样一种“好玩”的诗歌接力,竟然一下子提振起了诗人们强烈无比的兴趣,当晚和第二天,在陈惠芳的博客里竟然有黄曙辉、小睫、杨罗先、于佳琪、杨车车、龚志华、梁文权、任君行、醉了流年、荆臻、邓少珍、梅苔儿、舞月飘雪、心尖上的舞蹈、竹映清浅等等写出了新诗、散文诗等同题诗歌20多首,一一跟帖在陈惠芳的博客,其汹涌来势,真是势不可挡,让人欣喜。这一场诗歌接力,应该说是一次具有特别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为随后高潮迭起的大规模的诗歌接力活动开了先河。鉴于接力诗歌的巨大反响,随后,陈惠芳于28日晚举行了第二场以《飞翔》为题的诗歌接力,参加人员有陈惠芳、杨林、任君行、杨罗先、黄曙辉5人。这一场接力,同样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之后,每隔一两个晚上,就会有一场这样吸引众多诗人参加和围观的诗歌接力活动,大家热情高潮,几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尤其是1月29日,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到《湖南日报》视察,对《湖南日报》副刊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报纸每天都能有这样的副刊版面出现。这无疑给了时任副刊部主任的陈惠芳极大的精神动力。
2012年1月31日,陈惠芳写下了《创新诗歌写作手段,坚韧打造精神家园》的文章,认为复兴新乡土诗派的时机已经到来,决心创新诗歌写作形式,重新高举新乡土诗派的大旗,在国家“文化春天”的大背景下开创湖南诗歌创作的新里程。2月4日,《湖南日报》正式以专版的形式首次推出诗歌接力作品《呼唤春天》,同时刊发了一批同题诗作品。这个专版后来获得了总编辑创新奖。2月17日,再次推出了诗歌接力专版,同时发表了陈惠芳的文章《创新诗歌写作手段,坚韧打造精神家园》和何春华关于接力诗歌的评论《“诗歌接力”好》,充分肯定了诗歌接力活动的开拓性意义。3月17日推出《四羊方尊》专版,3月21日推出《日月同辉》专版。连续不断的接力和专版的推出,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新乡土诗派再次在全国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湖南诗界湘军再次成为诗坛瞩目的对象。至此,大批量的“诗图配”、“同题诗”、“接力诗歌”,已经为新乡土诗派的振兴,提供了成功的“果实”。
其实,新乡土诗派的成功和反响,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在于它内在质量上的提高,在于它勇敢的社会担当精神,在于它对于“坚实、简约”风格的坚守,在于它吸引、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在于创作出了一批深受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好评的好作品。尤其是接力诗歌,每一次参加的人数不确定,少则两人,多则达到18人。题材也都是大众关心的题材,尤其是写环保题材的《地球之殇》、《乡村记忆》,写历史和文物题材的《四羊方尊》,写桥梁建设的《天路》等等,都是一些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的好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在作品样式上,新乡土诗派过去一直以新诗写作为主,现在,不但有新诗,还有散文诗,不但有诗歌作品,同时还有评论文章紧紧跟上,这样就使这个诗派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特征。正如陈惠芳所说: 湖南人“敢为人先”,从事诗歌写作的诗人亦然。在不断创新的全媒体时代,诗歌写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乡土诗派”的诗人们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利用博客这一有效载体,进行了大胆的写作创新。从“个体写作”到“群体和诗”,再发展到“诗歌接力”,一人一行,积少成多,焕发了激情,拓宽了领域,丰富了内涵。“诗歌接力”不是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诗歌对接”,而是诗人们有意识、有倾向的集体写作,“交叉感染”,“瞬间爆发”,潜在的智慧与审美互相针灸、互相刺激,诗歌作品便具有深度、厚度与广度。我们以为,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何春华在《“诗歌接力”好》中这样谈到“接力诗歌”之“好”:“诗歌接力”好,好就好在她很好地把握了主弦律;“诗歌接力”好,好就好在她非常好地实现了诗歌创作与欣赏的“传帮带”;“诗歌接力”好,好就好在她激发了“学”、调动了“乐”; “诗歌接力”好,好就好在她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非常有益、非常有效的创新和探索,非常值得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同仁们共同思索、探讨和借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确实,“接力诗歌”已经在不断的磨合中丰富,在不断的磨合中默契,在不断的磨合中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已经成为诗坛瞩目的一种“湖南现象”。
为什么新乡土诗派能够在这样一个时候突然井喷般复出?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就是杨林在《精神的回归 ——新乡土诗价值追求速评》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这样的精神回归其实是“文化寻根”、是“自然的回归”、是“生命的回归”、是“家园的回归”。杨林曾经提出“家园陌生化”的问题,陈惠芳认为他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极其普遍的意义,他说,“家园陌生化”就是精神缺失的一种具体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对深厚传统文化的曲解,对亲情、感恩、友善的冷漠,对家园或祖辈父辈出生地的陌生,对前辈奋斗、苦难、坚忍、迁徙的无视,对精神领袖妖魔化、极度娱乐化的沉湎,个人主义膨胀,享乐主义盛行。“家园陌生化”严重妨碍了精神家园的追取。如果不及时予以消除,也将严重妨碍新乡土诗派的进程。当下,“城市包围农村”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大量原始耕地被侵占,幽美风景不再,田园牧歌被浩大的机器轰鸣声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园,日益萎缩。农耕文明被迫让位于工业文明。已经滞后的原始资本积累,被过度加快。“家园”面目全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客观上导致了“家园陌生化”的出现。因此,杨林认为,新乡土诗追求家园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思考,也是解决人的精神追求“空白化”的有益探索。特别强调,通过对家园这个“根”的回归呐喊,唤醒漂泊的精神“回家”,回到传统的文化中来,回到人性的本质中来,回到人的原始情感中来,从而实现人性的自我调整和完善。通过家、家园的联系,紧紧收拢爱民族、爱国家的强大凝聚力。正是因为新乡土诗派这样的定位和担当,使它一经复出,就和现在诗坛流行的那种抒写“小我”的作品拉开了距离,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好效果。
十多年前新乡土诗派产生了这样一些代表诗人,他们是:江堤、彭国梁、陈惠芳、吴新宇、指纹、庄宗伟、
吕宗林
、宫哲、唐朝晖、姚振函、匡国泰等。他们当中,现在多数已经不再写诗,目前影响还在的好像只有陈惠芳和唐朝晖了。新乡土诗派沉寂十多年后,由陈惠芳重新举起了这么大旗,他一声吆喝,竟然集合了那么多优秀的诗人来到了这面旗帜之下,参加到这个诗派里来的诗人至少有上百人之多,其中代表性的诗人很多,陈惠芳认为,现在新乡土诗派最有代表性的十大诗人是:陈惠芳、黄曙辉、杨林、小睫、任君行、杨罗先、邓少珍、荆臻、冰融、龚志华,其他有影响的诗人还有:倚罗香、梅苔儿、三两清风、说话的云、浅浅欢颜、何春华、心尖上的舞蹈、舞月飘雪、竹映清笺、心灵之舞、曾继强、雯格格、巴曼、江南老农、霢紫、龙凌、周启平、醉了流年、素面朝天、刘怀彧、幽林石子、一番、张蓉、隐子、塗钍_旧依人、杨车车、迪哲伟贤、范如虹、封志良、周正良、了野、泊岸之舟、果果、梅_妃儿等等。这些名字我们需要记住,当然,随着新乡土诗派的近一步繁荣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诗人参与其中,成为新乡土诗派的主力。
湖南人向来敢为人先,诗界湘军——新乡土诗派的诗人们,以他们勇敢的探索和坚强的实力,再次改写了中国诗坛多数诗人们注重“小我”忘记“大我”的局面,他们投身火热的时代,歌赞火热的生活,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歌吟,对丑陋的一切进行批判。他们以“简约坚实”为核心基石,以“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为根本,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和广博的艺术内涵,以饱满的激情,灵魂深处的颤动,掀起了一场动情的诗歌革命。新乡土诗派从“个体和诗”到“群体和诗”,从以成熟的诗人和诗接力到大胆启用新人处女接力,激发了诗人们的热情,开阔了诗人们的视野,拓宽了诗歌领域,丰富了诗歌文化的外延。现代新诗具有多元结构,在现代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新诗歌更能彰显真实感和个性表达,它是情感的喷射直观图;自由的结构,时尚的气息,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去粗取精的同时,铸造一座精神的辉煌宫殿,而在阅读的享受中,解读独有的音乐性表达;在诗人创作磨砺中不断超越实现,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在简洁坚实的风骨中,唱出灵魂的慢板,吹响情感的诗笛。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南诗人,甚至全国的诗人,将会在新乡土诗派旗帜的引领下,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写就更加辉煌的历史,为中国诗歌史留下精彩的一页。
(說明: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江堤、陈惠芳、杨林、何春华等人的文章及相关文献)
2012-4-5
说明:本文系应湖南省文化厅的高端刊物《文化之声》之约而写,不当之处,请新乡土诗派各位诗人提出宝贵意见。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