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好诗的元素或特征 --从娜夜作品《生活》、侯马作品《留学》寻找一些痕迹 [打印本页]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4-12 13:19
标题: 好诗的元素或特征 --从娜夜作品《生活》、侯马作品《留学》寻找一些痕迹
本帖最后由 唐词 于 2012-4-12 13:20 编辑

好诗的元素或特征


                                                                                           ---从娜夜作品《生活》、侯马作品《留学》寻找一些痕迹


    这两首诗歌都是短小精悍的诗歌,都是生命体制下的一次领悟。这两首作品最大的共同点是生活的印痕下凸出的火花。前一首娜夜作品《生活》,反映作者的心态,心灵路程,也是对生活提炼出来的刻痕,时间,人生的历程,生命中糖的流逝,基调中充斥着一种生活的沧桑,也充斥着一股倔强:我必须忍住:忧伤;后一首侯马的作品《留学》,读来心领神会,不仅能看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看见个体处在异乡的生活形态,“….学会了像当地人一样/碰见了陌生人就微笑”这是环境的影响力,社会的适应力‘但是偶尔碰见同胞/我们还是像在国内一样/板起严肃紧张的脸孔。这里面可以看见个体心理层面的复杂,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是,担心其它?在这里我想起自己2011年的作品《三月日记》(组诗)中的一首诗《3月11日》,“和一群人走在一起,互不说话/谁说话谁就是放陌生人进来”这里面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东方文化,或者说一群人的集体微妙意识。

    总之,这两首诗歌是我最近阅读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时常在我脑中盘旋,总结其在我头脑中反映的印象,他们的特征是,个体的感悟,富有普遍的共鸣;普遍的共鸣,有语言良好的参杂。在娜夜作品《生活》中对于糖纸的介入,对于我个体来说,有陌生的亲切感,在这当今繁华的生活里它似乎唤醒了我们深处的回忆;一分钱能买几个糖,5分钱可看一场电影的陈旧记忆,美好记忆;这些都是我们再也找寻不到的记忆,如果没有从文字里看见,或许我们很难去找寻,回忆,因而这里好诗的元素:特征进一步再体现,有印记,记忆返回人们的视野,让人们重新寻找过往美好的萌芽,另外侯马作品《留学》同样有我们心态的印迹,它透过细小的足以称看不见的缝隙蔓延过来,仿佛我们的神经得到了一次释放。当然这里题目《留学》只是特定代表作者的心理因素,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微妙心态,依旧可以融合在各个场所,抑或更确切地说在人的心里。这里重复,更进一步体现,好诗的(元素)精神领域的疆土广阔,符合或者能还原不能说出或者还未说出的秘密,那么好诗的常态就可以引申为,表达人们未表达的情愫,感悟,或者夹杂人们的“一次凝眸,会心,或者曾经拥有的相遇”感慨是万千的,心脏在跳动应和时便证明,此次眼见的开花是“确实好诗”。

    另外在读这两首诗时,我的心态也是比较休闲的,没有过多的杂质,促使我更容易融进他们所表现的情感,体悟。因此好诗的形成还必须阅读者带有敬畏式的阅读,先欣赏,再批判,让我们更能确切的评判他们的作品,当然在这里夹杂着个体的唯心;是好诗,永远是好诗,客观的辩证才是我们拥护的黎明。但是不可否认,好诗的伯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假若一大群都是唯心者,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快感主义”譬如,我经常听音乐,其中听到的不乏有天籁之音,但是听过几遍后,或者循环上几个月后,你会发现它极易丧失最初的光环,魅力。

    再者,这两首诗表达上真切,容易感知它从事物的本体上发射,因此它具有真实性的魄力,对阅读者更具说服力;因而好诗还有个前提,就是让文本贴近现实,尽可能地让我们所说的意象为我们的文本服务。

    当然,在此前提下,作品的底蕴来源充实,是另外一个问题,多读多思多写也是使好诗更容易浮出水面的一个途径。


                                                                                         ----作于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11时17分。


附作品:

生活

    文/娜夜

我珍爱过你
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
再舔一口
舔的越来越慢
包的越来越快
现在只剩下我和糖纸了
我必须忍住:忧伤

留学

文/侯马

在欧洲生活了一段时间
我们学会了像当地人一样
碰见了陌生人就微笑

但是偶尔碰见同胞
我们还是像在国内一样
板起严肃紧张的脸孔。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2-4-12 14:09
我先不读评而先说说这二首诗:《生活》:一个小场景,道出的事确是大场面,由一块糖的比喻,将爱的难以割舍表现到极致,舔着糖块,越舔越少,就像曾经珍视过的爱念,最后剩的,就只有:“现在只剩下我和糖纸了”,这样的描绘,就如国画中的添水破墨,稀释了浓暗的颜色,神谕似地,手上轻飘飘的,仅仅留存一捧叶片样的失落。
  《留学》:现代感环绕空间,象一曲春节民工返乡时的大包小包各自奔走的景象,前后比照的形式论得反讽的笔触凸显眼前,陌生人就微笑--对紧张的脸孔;外国当地人--国内;欧洲(西方)-东方(国内),要命的是这首诗揭示出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的问题,亮点就在这里。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4-12 14:18
有理数,有文本。好握手。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4-12 14:40
风之子 发表于 2012-4-12 14:09
我先不读评而先说说这二首诗:《生活》:一个小场景,道出的事确是大场面,由一块糖的比喻,将爱的难以割舍 ...

呵呵,果然专业啊!问好!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4-12 14:42
本帖最后由 唐词 于 2012-4-12 14:44 编辑
王法 发表于 2012-4-12 14:18
有理数,有文本。好握手。

呵呵,写诗写厌了,就随便写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这样的。这段时间诗歌也读的太少了。问好!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2-4-12 15:05
唐词 发表于 2012-4-12 14:42
呵呵,写诗写厌了,就随便写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这样的。这段时间诗歌也读的太少了。问好!

所以你的诗越写越好啊。因为你在研究“经典”。而我,近半月每天约读百首左右诗,天天如是,嗅觉疲劳,审美疲劳。好像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诗了!问好。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2-4-12 15:42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2-4-12 15:43 编辑
唐词 发表于 2012-4-12 14:40
呵呵,果然专业啊!问好!


非常欣赏唐词的治学观,在阅读中思索,在思索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并不只是浇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你体验并抽离出的经验性的东西,也许正是别人需要的东西,虽然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就如你写的这篇评,论点充分,解读很到位,我就从中悟到不少,得谢你将不同形式的写作风格的诗予以展示;我也从素手那里得到不少有用的东西。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4-12 20:16
王法 发表于 2012-4-12 15:05
所以你的诗越写越好啊。因为你在研究“经典”。而我,近半月每天约读百首左右诗,天天如是,嗅觉疲劳,审 ...

是够辛苦的,应该调节一下。其实我也是经常审美疲劳,应该说疲惫了,虽然不常常读,有时候感觉发个帖子都累,问好!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4-12 20:19
风之子 发表于 2012-4-12 15:42
非常欣赏唐词的治学观,在阅读中思索,在思索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并不只是浇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你体验 ...

呵呵,我这帖子更像是诗歌随笔啊,蜻蜓点水!看你的评比较严谨!问好!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4-13 05:25
在两首不相干的诗之间找到共同点,呵呵,也不失一路。当然,还是比照点越多的越容易解读。问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