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在误读的路上远行》——以李荣的《隧道之诗》为例 [打印本页]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8-25 11:57
标题: 《在误读的路上远行》——以李荣的《隧道之诗》为例
本帖最后由 囚肉 于 2013-9-1 12:11 编辑

                                                           《在误读的路上远行》
                                                                            ——以李荣的《隧道之诗》为例
                                                                     文/囚肉

  杜甫先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那么,特别是作为现代诗读者也应有如此抱负。而这首《燧道之诗》鲜明的隐喻性无疑给读者更大的想像、再创造空间。“隐喻,宣告了平庸、简单、习惯的写作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读诗寻求惟一答案的答卷式解读的失败。既然他们那样“说”,我为何不能这样“说”呢?
  李荣的这首《隧道之诗》通篇读下来,我把它定性为一首情诗,而且很“色情”。
  先来看“我”的“第一次”。很明确,后悔,且“‘肠子都悔青了’”。(我认为写诗这种熟语要慎用,如果不能赋予其新的内涵的话。)为什么呢?不得而知。但从“我”的“第二次”“穿过”时所想的,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是出身、门第的悬殊造成的。可能由于“我们”像梁山伯祝英台一样,不顾家人的反对,世俗的偏见,硬要走到一起而带来不尽的麻烦与困扰。同时,也正因为“谁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我”反倒释然了:让“门当户对”见鬼去吧,命运撑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是真心相爱的,“我”,“我们”要抓住“我们”的幸福。从“我”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穿过隧道”,显然也能看出对方也是确实出于真情,虽然诗中没有明说。所以才有“第三次”,当然这是虚指。
  不就是做爱吗,男欢女爱有什么错。而且“我们”为爱而做爱,“把河东的营盘路与河西的咸嘉湖路连在了一起”,结为秦晋之好,是不是更纯粹?!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的爱情吗!仿佛是老天注定,“我们”“像一对失散多年的亲人”又再次相遇,“我们”要珍惜这份缘,“握紧的手再也不愿松开”,永不分离。到此“我”彻底放开了,达到“高潮”——从原先的后悔、犹疑到现在的“我们”的坚决。
  如果把诗中的“隧道”置换成“阴道”,其它文字作相应的调整,这首诗的主旨就完全明朗了。但这样做就使这首诗失去了诗性,就有点向“下半身”靠近了。(在此无意贬低“下半身”,其作为一种诗坛局部“风潮”过去久矣。我想作为一个诗人,就其本性是不会再去跟风的。)还有一点,如果作者不用“隧道”这一暗喻喻体而直接用“阴道”,那就把这首诗写实了,写“死”了。但作为读者,我完全可以这样读,就如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读法一样。不管我的这种解读是不是符合作者的本意,这都无关紧要。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甚至可以说是与诗作者同等重要的诗的创造者,这是读者的权力,连原诗作者本人也无权干涉,这样的诗读者才是真正的诗读者,是诗读者的本质属性。也正因为一个诗歌文本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才真正显示出一首诗的艺术价值所在。
                                                                                                                                             2013、8、25

附:《隧道之诗》
  李荣

“肠子都悔青了”
这是我第一次穿过隧道时想到的一句话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隧道
谁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
这是我第二次穿过隧道时所想到的

现在,再穿过隧道时我已经什么都不想了
它不过就是一条隧道,不过就是
把河东的营盘路与河西的咸嘉湖路
连在了一起,像一对失散多年的亲人
握紧的手再也不愿松开

2013-6-3  于长沙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8-25 16:22
囚肉的另类解读!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8-25 16:32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8-25 16:22
囚肉的另类解读!

谢谢来读!
作者: 中年人    时间: 2013-8-25 16:56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隧道

肉肉这个解读好看。

作者: 星月诗风    时间: 2013-8-25 17:38
一直无法用上半身解读这首诗;看到本文,受启发,才考虑用下半身解读。

这样的话;第一次应指出生时的穿过,发现投胎环境不满意后,才有了“肠子都悔青了”之说。其他与楼主无无异。
见识了{:soso_e146:}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8-25 18:00
中年人 发表于 2013-8-25 16:56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隧道

肉肉这个解读好看。

谢谢老朋友,多多指教。你才是评诗高手,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8-25 18:00
星月诗风 发表于 2013-8-25 17:38
一直无法用上半身解读这首诗;看到本文,受启发,才考虑用下半身解读。

这样的话;第一次应指出生时的穿 ...


作者: 中年人    时间: 2013-8-25 20:21
囚肉 发表于 2013-8-25 18:00
谢谢老朋友,多多指教。你才是评诗高手,

肉肉这个无疑是众评中最为贴近准确的一个。
我欣赏你的眼光。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3-8-29 23:21
哈哈,诗兄高见!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8-30 19:22
中年人 发表于 2013-8-25 20:21
肉肉这个无疑是众评中最为贴近准确的一个。
我欣赏你的眼光。

老朋友的鼓励,很高兴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8-30 19:22
皿成千 发表于 2013-8-29 23:21
哈哈,诗兄高见!

谢谢兄弟鼓励。也是瞎扯
作者: 李荣    时间: 2013-8-31 17:05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多重性,也因此而不存在误读一说。谢谢解读!
作者: 囚肉    时间: 2013-9-1 10:12
李荣 发表于 2013-8-31 17:05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多重性,也因此而不存在误读一说。谢谢解读!

我说误读没错,这正是“多重性”的体现,一首好诗歌的好其中之一就体现在误读的可能性上。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9-10 09:44
一个诗歌文本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才真正显示出一首诗的艺术价值所在。
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