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灵魂》(微散文诗)
[打印本页]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3-9-6 06:39
标题:
《灵魂》(微散文诗)
《灵魂》(微散文诗)
文/戴永成
【一】
鸟的灵魂——
藏在翅膀里。
【二】
鹰的灵魂,在于鹰眼——
目光锐利,就像鹰爪。
【三】
树的灵魂——
是根。
【四】
草色的血,灵魂无家可归——
便成为野火。
【五】
桃花人面——
灵魂,深入那首唐诗。
【六】
兰花,贴近美人香草——
兰魂,圣洁着信仰。
【七】
荷,出淤泥而不染——
只因荷蕊有一颗被水清澈的灵魂。
【八】
菊,淡泊而开,含霜而歌——
菊魂,亮成南山高度。
【九】
梅魂的馨香,来自——
以身抱雪,以心报春。
【十】
红叶的色彩,只因——
灵魂选择了火。
【十一】
落叶,灵魂皈依大地——
袅袅跫音,叩响对根的丝语。
【十二】
脚印——
是灵魂的散步,深入道路。
【十三】
眸子,是灵魂的窗口。
灵魂,是眼神的亮度。
【十四】
蹄音——
奔跑着千军万马的灵魂。
【十五】
世上最深的海魂——
是一滴水。
【十六】
山魂的灵气,藏在——
一块石头。
【十七】
一棵胡杨,站立成三千年——
大漠雄魂。
【十八】
草原上开得最美的野花魂——
是马背上的女人。
【十九】
村庄的灵魂——
是种子从泥土里长出的庄稼。
【二十】
灵魂,不穿衣服——
被阳光包裹成信仰。
【二十一】
爱魂,藏在——
两颗心与一个肉体。
【二十二】
太白的诗魂——
是一壶酒。
【二十四】
诗圣的诗魂——
是一根冻死骨。
【二十五】
东坡的诗魂——
是一枚月。
【二十六】
清照的诗魂,只有两个字——
“愁”与“瘦”。
【二十七】
夜色越黑,月亮越明,灵魂越亮。
诗人,把每一片月光都能攥出血。
【二十八】
认识道路的,不是眼睛与脚印——
而是灵魂。
【二十九】
把灵魂交给信仰,心就充满阳光。
把灵魂交给诗歌,心就充满快乐。
【三十】
灵魂,是岁月的镜子。
皱纹衰老的是脸,不是岁月与灵魂。
作者:
老远
时间:
2013-9-6 07:01
精美!早读,问好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9-6 07:15
【一】
鸟的灵魂——
藏在翅膀里。
【二】
鹰的灵魂,在于鹰眼——
目光锐利,就像鹰爪。
【三】
树的灵魂——
是根。
【四】
草色的血,灵魂无家可归——
便成为野火。
欣赏!{:soso_e142:}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9-6 07:17
{:soso_e179:} 【五】
桃花人面——
灵魂,深入那首唐诗。
【六】
兰花,贴近美人香草——
兰魂,圣洁着信仰。
【七】
荷,出淤泥而不染——
只因荷蕊有一颗被水清澈的灵魂。
【八】
菊,淡泊而开,含霜而歌——
菊魂,亮成南山高度。
学习!{:soso_e163:}
作者:
雅墨瀚香
时间:
2013-9-6 07:30
有自己的魂色,才能独撑一格。再读佳作,祝好{:soso_e160:}
作者:
江玉中
时间:
2013-9-6 08:04
戴老师的微散也一样的精彩!拜读!
作者:
苏勤
时间:
2013-9-6 08:28
【八】
菊,淡泊而开,含霜而歌——
菊魂,亮成南山高度。
【九】
梅魂的馨香,来自——
以身抱雪,以心报春。
【十】
红叶的色彩,只因——
灵魂选择了火。
赏读!
作者:
张智文
时间:
2013-9-6 10:37
精短 {:soso_e142:}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3-9-6 11:02
谢谢老远编辑、招小波主持人、雅墨翰香编辑、江玉中文友、苏勤编辑、张智文主持人的点评与指导。问好!
作者:
陕西姜华
时间:
2013-9-6 11:31
拜读,学习!
作者:
阿三子
时间:
2013-9-6 11:33
欣赏,赋予哲理的微散文诗。
作者:
陕西姜华
时间:
2013-9-6 11:35
拜读,学习!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9-6 12:06
精美!精湛!
作者:
洛阳牡丹
时间:
2013-9-6 19:12
【十六】
山魂的灵气,藏在——
一块石头。
作者:
洛阳牡丹
时间:
2013-9-6 19:12
【二十二】
太白的诗魂——
是一壶酒。
作者:
洛阳牡丹
时间:
2013-9-6 19:12
【二十五】
东坡的诗魂——
是一枚月。
作者:
洛阳牡丹
时间:
2013-9-6 19:13
来学精彩短章{:soso_e142:}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3-9-7 08:48
谢谢陕西姜华文友、阿三子、朱荣兴编辑、洛阳牡丹文友的点评与指导。问好!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9-8 00:00
好诗。再赏!{:soso_e163:}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3-9-8 08:21
谢谢招小波主持人的鼓励与鞭策。周日快乐!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