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中外作家沪上谈诗:诗歌东西方同遇冷 应何去何从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3-9-22 18:28
标题: 中外作家沪上谈诗:诗歌东西方同遇冷 应何去何从
中外作家沪上谈诗:诗歌东西方同遇冷 应何去何从

2013年09月22日 来源: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的鼎盛到鸳鸯、新月的新风,诗歌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学史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然而,放眼当代文坛,诗歌却长期屈居次席,令人感叹其式微之势。昨日,诗歌新感觉派创始人杰曼·卓根布鲁特、墨西哥女诗人丽娜·赞隆,以及两位中国诗人赵丽宏、王小龙齐聚市作协,共同探讨“诗歌—灵魂的呼吸”。
  诗歌在西方同样遇冷
  如果说诗歌在中国当代的命运堪虞,那么在西方国家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比利时诗人杰曼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翻译家,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在比利时、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诗人和诗歌读者的数量都在下降,不过,在这些国家许多书店的显眼处,依旧能见到大量的诗歌作品,同时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也有许多普通读者发表大量的诗作。
  当代文坛像是“小说坛”
  诗歌在当代文坛的遇冷,是因为没有好的诗人还是没有好的读者?上海诗人王小龙认为,说诗歌式微,是一个带有预设意见的看法。在他看来,诗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却从来没有没落:“现在的诗歌作品可能印的比较少,但很多人都在网上读诗、写诗,且不乏好的作品。
  市作协副主席、诗人赵丽宏表示,诗人和诗歌在当代文坛的地位确实大不如前:“现在的文坛就像是"小说坛",只有小说家是作家,诗人不是作家,一部小说能引发铺天盖地的评论,一首好诗却不被大家关注。
  复兴诗歌更需好翻译
  赵丽宏告诉记者,在动身参加这场对谈前,他上网看到在这场活动的微博预告下,有位网友留言戏谑道:中国当代诗坛是产生垃圾最多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诗啊。
  赵丽宏从上世纪60年代到农村插队时开始写诗,后来成为专业诗人,一写就是40多年。近期,他的一部诗作经翻译后获得欧洲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这次获奖也让他意识到,中国当代诗歌中并不缺乏优秀的作品,但却缺乏好的翻译和媒介,让更多的读者读到。(郭翼飞)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3-9-22 21:36
关注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3-9-23 13:01
肖振中 发表于 2013-9-22 21:36
关注

问候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