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中国作家诗人采风行——印象重庆:张光国书面交流材料——《拿什么拯救诗歌》
[打印本页]
作者:
诗人与诗
时间:
2013-11-16 06:53
标题:
中国作家诗人采风行——印象重庆:张光国书面交流材料——《拿什么拯救诗歌》
中国作家诗人采风行——印象重庆:张光国书面交流材料——《拿什么拯救诗歌》
拿什么拯救诗歌
○张光国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网络时代诗歌已经有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借助网络的“放大器”功能,诗歌从八十年代末的沉寂状态一下了呈现出“井喷”式的空前繁荣景象。但是,在量的扩张的表象下,质的变化却非常非常严重地不成比例。而且还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两性一味”的消亡。
哪“两性”呢?一是音乐性。二是阅读性。
音乐性本是诗歌的内在特质之一。纵观诗歌发展史,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来唱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诗与歌的分离是人为使然,当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诗歌依赖于阅读而脱离歌唱在魏晋时期曹植、陆机的诗歌中已成常态,他们的诗不是配乐的。但是,他们的诗歌不配乐不是不能配乐。而当近代白话诗出现后,诗与歌的天然脐带几乎被割断了!特别在今天,哪首诗歌能唱出来?诗歌与歌词已截然不同!那么,好象诗歌只靠阅读也能生存下去了,但是,当前的情形却并非如此。
今天,诗歌的阅读性也在消亡。且不说现在的诗歌刊物一期能印发多少册,且不说现在非诗歌圈子里的人阅读不阅读诗歌。我们只看看今天诗歌网站上诗歌的阅读量就知道了。我有空常到各个诗歌网站去逛逛。我发现,即使是注册人数很多的诗歌网站,一个诗贴的阅读量常常是几个或几十个,多的往往是通过作者本人或网站版主多次顶贴上来后增加的,现在诗歌出现了这么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写了少人看,即使看了也少人评,到了自说自话的地步,特别是跟小说等文学体裁相比较起来更显得如此。
说到这儿,我在想,是什么在推动如此多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即使在身边人和整个社会大圈子都不大好待见的情况下,还在执著地写诗呢?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诗歌的宣泄性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情感的需求,而诗歌就成了一大批人独特的精神宣泄载体。我曾在2009年写过一文——《诗歌倾诉时代的二难悖论》——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到当前相对于诗歌的倾诉需求,诗歌的阅读不足,特别是有偿阅读严重不足,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可以找来看一下。
而从某个角度看,今天我们的诗歌已经被糟蹋得不行了。本来是很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却被整成“怕见光”,几乎与“变态”同一个层次。所以,很多诗人不敢对身边人表明自己的诗人身份。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连诗歌的宣泄性都受到了影响,那么,我们的诗歌就真没得救了!
哪“一味”呢?就是诗味,是一首诗之所以成为诗所给人的感觉。我们看看文学史,诗歌是多么有内涵多么有美感多么精炼多么高雅的一种文体呵!可是今天,很多所谓的诗歌连诗味都没有了。它们只是分行的文字!再结合一下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摆弄诗了!今天,发表诗歌门槛太低了,不管是珍珠、玛瑙,还是萝卜、白菜,都可以在网上发表出来,成本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一分钟就摆上很多行,免费的博客、论坛、电子杂志等就又提供了几乎零成本的生存条件。可是,如果想通过这样的分行文字给自己带来什么,特别是想出名,可能么?
那么,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诗歌呢?我以为有这么几条路径。
一是诗歌音乐化。
要高度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让诗再回到歌上来。现在很多歌词写得都比诗优美。前一阵听了乐视网出品的网络剧《唐朝好男人》的主题曲《唐人》,感觉就不孬:
唐人
词曲:孙子涵
演唱:孙子涵
一如昨日烛火 伴扁舟相随
哪有唐人不懂陶醉
我孤舟 你窈窕 岸上有隐晦
一踏万里与谁相随
你穿错了嫁妆怎能有快乐
再上一层胭脂也褒美
一声戛然而止庭前的鞭炮
妄想同你华发的心作废
你说不要自作自受自己创造伤悲
谁都可以彻底忘记谁
你说过往不及回首 别后悔了才会
想方设法把你追回
你说孤独是诗人应该具有的体会
写歌的人就应该有伤悲
我点一丝烛火 一时泛滥了思念
写手小调名字叫 后悔
我们再来看一首,《西海情歌》,是刀郎专辑《刀郎Ⅲ》的主打曲目,我听的版本是降央卓玛唱的:
西海情歌
自你离开以后
从此就丢了温柔
等待在这雪山路漫长
听寒风呼啸依旧
一眼望不到边
风似刀割我的脸
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
无言着苍茫的高原
还记得你
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
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爱像风筝断了线
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
我在苦苦等待
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
等待高原
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
爱再难以续情缘
回不到我们的从前
这样的作品,从诗的角度来看,也算的上是好诗。跟我们当下不少诗相比,这样的作品具有了它们所丢失了的韵律和形象感,而就语言和艺术性来讲,亦属上乘。我们可以去看看5SING网站上的原创音乐作品,一件有数万的浏览量,和诗歌作品已有天壤之别,更不用说它们一旦走上市场带来的收益所产生的与诗歌的巨大的距离感了。所以,当今的诗一定要回归到歌上去!
二是诗歌多媒介化。
要通过多种媒介传播诗歌,让更多的人看到诗歌、阅读诗歌、品味诗歌,参与到诗歌之中来。现在,我们都感觉到诗歌离不开网络了,诗歌与网络有很多可结合的文章值得去做。同时,诗歌也可以与多种文体、书画篆刻、节会、商业活动、多种工艺品等更多更紧密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它在每一片可能的土壤上都盛开美丽而芬芳的花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诗歌更应该与影像视频结合起来。带着诗歌去旅行,将有关照片配上诗文展示出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受众;将诗歌、诗人、诗歌故事等拍成VCR,放到网上,可能会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当然,更不用说以各种形式上电视了。
三是诗歌市场化。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不能市场化,好象诗歌非市场化才是王道,好象诗歌非市场化才能保证诗歌是“文学之冠”。且不说诗歌现在是不是“文学之冠”,如果诗人不将诗歌当成文化商品推入大众视线,只是自己私下把玩,诗歌的前途又在哪里,诗歌的进步又在哪里,总是两手空空的诗人的那份坚守诗歌的激情又能维持多久?从1999年底我们在8u8创办综合性文艺网站七十年代人(
http://70dai.8u8.com
)以来,我们亲密接触过的诗友数以千计,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已找不到影踪,他们不少已干脆退出了诗歌圈子。诗歌市场化是个难题,却不是伪命题,不是空穴来风的事情。诗歌市场化路很难走,但一定要走,只有这样,诗歌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有希望。其实,当前中国诗界已有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举办诗歌节会,打造诗歌与商业结合品牌,商业化运作诗刊、诗集,等等。希望这些探索行动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创新性,取得更好的成效,也希望每一位诗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做好自己诗歌与市场的结合文章,出精品,创收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诗人简介】张光国,笔名毓榕,男,1975年生于山东潍坊,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做过教师、编辑、记者、报社驻潍坊工作站站长、潍坊万众传媒总经理。系《文艺家》总编,世界诗人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创建诗人网(
http://www.shirenwang.com/
)、中国诗歌会网(
http://www.cpa1932.com/
)。对小诗的定义、内涵、外延及本质特征、特点特色进行了界定和论述,继承创新小诗、重塑小诗派、延展推动小诗运动;创办并运作网络时代诗歌大展和孔子诗歌奖;创建回归诗派,倡导回归真我、回归生活、回归诗歌。199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杏花》,自1994年从事创作以来,已发表各类作品一百余万字,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等若干奖项。出版个人诗集《诗人与美人鱼》、《陶罐上的少女》,长篇小说《沙僧别传》。策划出版长篇科幻小说《不明飞行》,学术专著《透析〈论语〉智慧》、《〈老子〉正道与当世迷途》,随笔集《巧俏随兴》,诗集《紫藤花》、《从指缝间滑落而下的阳光》等;编著《当代作家新势力文萃》、《当代中国作家名录》、《当代中国诗人名录》、《网诗诗典》、《中国优秀网络诗人》、《中国最佳诗选》、《北海诗稿》等。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3-11-16 19:01
音乐性,多媒介化,市场化
观点鲜明{:soso_e176:}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