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空白》
作者
吴投文
创作时间
2000年
推介词
他发表诗歌两百余首,出版有诗集《土地的家谱》等。
他说诗歌在本质上关联着对于生命的认识,生命与诗的相遇是一个诗人的幸运与幸福。
生命在创作中的投入对一个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决定其创作成败与否的根本条件。
诗人永远在途中,这就是诗人的宿命。
在我们时代的精神图景中,诗人们是从深渊中出走的一群,在他们迎着劲风而倾斜的羽翼上面,升腾着一股神性的力量,他们在越飞越远中越来越接近我们时代的悲痛和骄傲。
部。
刘波认为他是学者型诗人,是坚守者中的一份子,他读诗,写诗,爱诗,皆缘于80年代的那场诗歌狂欢,这份热度在他身上至今未熄,且化作了一种日常状态。
王士强认为,从写作的风格来看,吴投文的诗歌也的确显示了与学院身份、日常状态大相径庭的一种面貌,这更加验证了他诗歌写作的“酒神”状态。可以简单地说,作为学院诗人的吴投文,写出的却是非学院化的诗歌。
重读
1、黄土层:“创造孤独”从空白开始
2、刘斌:面向“空白”的诗与思
3、李石光:吴投文《空白》的生命诗学
4、吴谨:高洁人格形象的诗性追求
5、何均:预留的禅意
6、张无为:理趣诗意体验与可能
推介时间
2014年2月20日
空白
吴投文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本书中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
我在前世的日记中
留下一页空白
里面埋着我的一生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贞操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首诗中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
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
我喜欢在午夜的祈祷中
面对辽阔的虚无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
1、“创造孤独”从空白开始
——读吴投文诗歌《空白》
黄土层
美学家蒋勋写了本书叫《孤独六讲》,他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方面阐释孤独美学,他最后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读到吴投文的这首诗歌《空白》,我想这也是一种孤独,姑且名之曰“创造孤独”,也即蒋勋先生“孤独六讲”之外的第七种孤独。吴投文的诗观里有一句话“诗歌是永远向后看的,存在的家园永远在远处,诗人永远在途中,这就是诗人的宿命。诗人有一个现世的身份,但他的现世其实离他很远,他是自我的表象,在表象中呈现出现世的分裂和碎片,他在现世和自我的远离中趋向一种先验的文化身份。”这话说得太深刻了!一语道破了诗人何为:向后看,身后巨大的空白和巨大的阴影连接着现世的分裂和碎片,等着诗人以五尺之躯一寸丹心去弥合,去靠近那个先验的文化身份。而整个过程,因为孤独而创造,因为创造而更加孤独。以下结合这首诗歌,解析一下吴投文是如何利用“空白”这个意象,表述他心中的创造孤独的。
诗歌《空白》采取的是老式的四节十二行格式,有点咏叹调的意味,其风险在于每一调之间是否有层次感有新意,否则容易堕入平面化。好处在于紧凑,简洁,不生枝蔓,更容易直抒胸臆。1/2/3节没有脱离开“我喜欢一本书中”“ 留下一页空白”“ 我喜欢一首诗中”这样的抒发点,好在每一个貌似平淡的意象枝干上,爆生出了极不平淡的花蕾,读之馥郁满满。“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诗中还要出现一次。而第一次出现,先淡淡提到书中的一页空白,是“为我预留的信仰”,这是第一朵花蕾。我完全同意张无为先生的观点“包含着对现有知识策略与价值体系的怀疑,是对人类文化的反思,也是对文人事无巨细、啰嗦唠叨的某种反讽”,但我要说的是,这里何尝不是预留着诗人对于创造孤独的释放抱怀着渴望呢?如果一本书写得密密麻麻,论证得无懈可击,结论下得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我将何为?这里所谓的信仰,就是我将能做什么的一种志气和冲动。为了更进一步阐释这个意思,诗人在第二节里拉出了“前世的日记中留下一页空白”这样的处女地,这样的贞操来说明“创造孤独”的深切性。注意诗歌里的措辞:是我,在前世留下空白。“里面埋着我的一生”就是“埋着我的今生”,我今生所有的开垦,拓展,建树都在前世里有了伏笔,诗中凸显了诗人主体性的创造孤独。第三节,诗人再次咏唱: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提到一首诗,吴投文的诗观“诗歌是永远向后看的,存在的家园永远在远处,诗人永远在途中,这就是诗人的宿命”再次掠过我们的脑海。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
贵如天使都能为了爱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而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的人,也愿意滑入爱的陷阱。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是爱是可以让折断的东西复原,可以使分裂和破碎的东西弥合和完美。这也是创造孤独所期望完成的事情。诗歌的第四节,一反前三节的平铺直叙的结构,而是总结了一生的遗憾:空白太多,太奢侈,而今生能够做的也太有限。只好在午夜祈祷来世完成了。在这里“面对辽阔的虚无,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死亡”这个终结性词语,在诗人看来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正如“我在前世的日记中,留下一页空白”一样,“我”在今世祈祷“辽阔的虚无”也是来世的“一页空白”。这样就将“创造孤独”的命题,做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前世,今生,来世都不曾终止。
吴投文的这首诗歌《空白》总体来说,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结构是老式的三加一结构,但是诗句间有很深的开掘性,哲思和知性为其骨,浅白日常的意象为其肉,执着的创造孤独灌注其间。整首诗涵义蕴藉,气息温婉,气势不在小。本来以“空白”为题,极容易被空白的狭义所吞噬,但诗人不受任何影响,创造了诗意的奇迹。蒋勋说“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诗歌《空白》自可享此殊荣。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2-16 23:51)
2、面向“空白”的诗与思
——读吴投文的《空白》
刘斌
吴投文先生曾这样谈及自己的诗观:“诗歌在本质上关联着对于生命的认识,生命与诗的相遇是一个诗人的幸运与幸福。……生命在创作中的投入对一个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决定其创作成败与否的根本条件。”显然,吴投文先生的诗歌创作是很有生存论的意味的,至少,他的创作主观上是存在着生存论的哲思的。考虑到这点,再来读《空白》,特别是读到诗人在诗中反复四次言及“空白”乃是一种“预留”,并且以极为绝对的方式——“一定”来表述,诗人所谓的“空白”告诉我们什么呢?固然,空白之为“空白”,相对于“有”,似乎是一种“无”,可是,当生命与诗相遇,“空白”就绝不仅仅是无关存在的“空”与“白”。这让我们想起海德格尔对“现象学”之“现象”的那个经典的阐释:“现象这个术语……意味着:显示自身(显现)。因此,等于说:显示着自身的东西,……本身是动态的……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如此,我们也可以理解,空白之为“空白”, 毋宁说是“空着”的“白”。诗人说:“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这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存在的方式,是面向着“空白”的诗与思。
诗歌的前三段用一本书中的空白、一页日记的空白和一首诗的空白,分别从宗教、伦理和审美三个维度表达对“空白”的喜爱之情——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洁净的癖好”。虽然都是“洁净的癖好”,但是,诗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出其背后诗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不同层次的思考与理解。
第一段说空白是预留的信仰。信仰所关乎的是“信”与“不信”。“空白”相对的则是“完满”。诗人置一本书所给予的“完满”的信仰于不顾,独喜欢那“预留的一页空白”,这是怎么的一种理性?这是一种独立清醒的理性,是对强行给予的“信仰”的拒绝,其背后反映的是人格的独立与强烈鲜明的批判精神。
第二段说空白是预留的贞操。贞操是伦理学的范畴。如果说“前世”有传统的意味的话,那“埋着我的一生”的空白,就“埋着”而言,是一种深深的怀疑;就“空白”而言,则是一种深深的亏欠。而“预留”则表示一种认领与皈依,而将“空白”视为“预留的贞操”,既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又是一种道德品行的洁身自好,一种操守与承诺。
第三段说空白是预留的陷阱。诗人说,一首诗里“我喜欢一首诗中/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这是“为我预留的陷阱”。诗歌关乎审美。而天使象征着大爱,她折断翅膀则意味着大爱降临人间。这是诗人艺术的宣言,是他的诗歌理想。而这种真诚的关爱与悲悯,这样的一种诗歌审美的追求,在世俗的当下是有风险的,但诗人无怨无悔——“预留”着,这样的一种无用的艺术的“空白”,哪怕它是“陷阱”!
第四段诗人从生存哲理的层面加以思考和总结,是一种形而上的阐述与超越。上述的“一生的空白”,是怎样的一生呢?就世俗而言,常人的理想是完美,是成就了那些“尚未”的。而这么多“尚未”尚未成就、““空白”尚未完满,这样的一生也太奢侈了,太浪费了。而诗人清醒地明白,“只要此在存在,它就始终已经是它的尚未”。正如“空白”就是已经预先存在于人的生命里一样,也正如“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一样。所以,西方哲人说:“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得足以去死。”这样说来,诗人“在午夜的祈祷中/面对辽阔的虚无/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 ”,是对“空白”的诗意描述与哲思,是对“向着终结而存在”的人的存在本质的深刻领会。这样看来,正如标示“空白”的“尚未”恰恰是存在的一种完满。当诗人面向“空白”而诗与思,当诗人在“午夜的祈祷”时,似应深怀着生的亏欠与感恩。
就整个诗篇而言,形式整饬而富有变化。大致看来,一、三段与二、四段对应,整齐中追求一种灵动的张力。极其洗练的语词,恰到好处的反复与回环,形成一种隐隐约约的韵律,使得情感和意蕴走向丰厚深邃,给人以无限联想的空间。如果诗歌再多一些自然之趣,当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 2-7 11:23)
[align=center]3、吴投文《空白》的生命诗学
李石光
空白,即无,无生有,有孕万物,虚实相生,无我两忘,是所以谓之道之质。
诗人对一切空白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癖好因洁净而成类宗教的信仰,任何对空白的追寻、解读、体味都是哈姆雷特式生存拷问的宗教式顶礼膜拜。诗人对空白的挚爱实质是对存在的思量。在虚实转换间,接地气,下陷阱,穷碧落,以贞操立志向,以死亡为代价,在信仰虚无的行走中,确证空白……
而空白无所不在,又无所在。所以给空白立传远比给阿Q立传要难为得多,至空至白,万相皆幻象,但诗人把人生乃至世相万般从繁复归于简单。海子在《答复》中的虚无是人生的触痛,“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这是远离地气的云端高蹈,这或许是其悲剧的脚注。
而吴投文先生的空白信仰生于“无”,在诗中的“空中生白”的建构中,从虚践回归实践,书中的空白、日记中的空白页,诗中空白的完满生活以及辽阔的虚无,都是诗人眼中形色各异的空白外显。空白在诗中,首先是一个点——书本里的空白页;其次是一条线——前生今世的交互映衬;再就是一场面——天使折翼的陷阱;最后复归于混沌——“梦里说梦两重虚”。“空白”正传对诗人而言,或许就是生命的灵魂探险史,当诗人的“空白”以突兀的姿态若隐若现,在时光的“不在场”里,空白和充实交媾于无形,复归无限“和谐”的混沌中。在诗中吴投文先生没有呐喊,但诗人自始至终是焦虑的,而灵魂又是敞亮的。这难道就是传说中诗者含着“泪的笑”的形象?倘或是对鲁迅的 “当我沉默,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的另类解读?
一本书中突然出现的空白,为诗人预留了无尽的想象和思索。在思索中,诗人个人的价值体系、信仰理念透过迷雾,慢慢显现。或是绕进更广阔的一片领域,在更旷远的空白中,领略思维的无边境。在日记的空白中,空缺的是漫长的前世。关于前世,不论信与不信,都存于无形,遁于无形。对诗人来说,可以存于梦中,不断蔓延。正因为这种不可见的空白,令人在充盈的想象中恣意沉醉,抑或沉沦。以至于在一首诗中,诗人甚至对“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也是极其欢喜的,哪怕是“为我预留的陷阱”。在陷阱里,留下“空白”的一生,但诗人在黑夜中可以祈祷,祈祷能埋葬在那片“辽阔的虚无”中。
在诗人的言语建构中也是极其有味的。诗中的关键词是“空白”,关键动作是预留,是空白预留,还是预留空白,这还是值得我们仔细咀嚼的。诗人的语气表达都是毋庸置疑的判断句式,没有疑问,没有祈使。全诗分为四个小节,每小节以陈述始,一是“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二是“我在前世的日记中”;三是“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四是“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这是诗歌中的“起”。接着是诗歌结构中的“承”,三个“喜欢”加一个“留下”,承载着吴先生的情感定势。第三层是“转”,“突然……空白”,“埋着……一生”,“折断……翅膀”,“面对……虚无”,从“喜欢”到这里的转折是如此的突然而难以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呼应了有无的存在之状,这种突兀造成的断裂,裂生出悲剧疼痛感。最后是“合”,四个“一定是”,展示诗人抉择的决心和不息的期盼。整个诗歌也是“起承转合”结构,这也可见证于我前面论述的“点、线、面、混沌”。最后的“合”归宿与“虚无”之混沌,亦是诗人面对死亡替生命奏出的一曲挽歌。
而留白是诗文最有特色的艺术修辞。留白原是绘画技法,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诗中的“留白”修辞,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思索。比如说诗歌的关键动作“预留”,诗人有意省略了主语,谁是施动者,或者说谁来预留?这是修辞面向的“留白”,也是空白的言语策略,留待读者的进一步建构。在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的交互建构中,留白会有效拓展读者的解读欲望,甚至在读者的二次建构的时候省去了读者解构的过程。
悲伤往往比快乐更能深入一个人的骨髓。诗人会敏锐地感触到孤独者的爱,更会在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时,蓦然深味。当这些感受以诗人最喜爱的诗歌的形式显现,一个惹人迷醉的陷阱出现了。在交错的陷阱里,比孤独更深的孤独,不断萦回于心。
纵然对空白极度痴迷,但对诗人来说,这样的空白太奢侈了。跳出生的光圈,以午夜深思的姿态,诗人在直面辽阔的虚无,念及死亡。
如果说虚无的另一面叫死亡,那么诗人对死亡有着大欢喜。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7 23:17)
4、高洁人格形象的诗性追求
——读吴投文先生的《空白》
吴谨
中国古代优秀文人,不乏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者,屈原、陶潜、周敦颐等都是这方面突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高洁的人格形象,是我国历代优秀文人自觉的、永续的德馨追求。
吴投文先生的短诗《空白》,无疑也是新时期诗人对高洁人格形象的诗性表达与追求,诗歌在生命道德诗学精神建构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诗人对这种高洁人格的表达是从日常生活入手、进行哲思的升华来完成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堪为典范。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本书中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
癖好,过份的爱好,贬义褒用,极言自己对尚未被书写、被表达的洁净人格的向往。这种不为尘世点染的洁净,是多么高尚的美德!
美德,就人类生命个体来讲,是先验的。先验是超越生命个体的存在。因为人类美德具有历史传承性,不是某一代人或一个人可以全部完成,它是人类的历史性精神资源,需要许多个个体代代传承、扬弃、发扬光大,美好人间。而诗歌中的“我”已经自觉认识到了这一点,且已主动地践行着,这是美德的使命,也是“我”道德的义务和责任,就像前世的预留使命,等待“我”用一生的贞操去证明、去传承。
我在前世的日记中
留下一页空白
里面埋着我的一生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贞操
然而,洁身自好或高洁操守者又常常是孤独的,名利客不会与其真诚为伍,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体实践中,要保持高尚的洁操是何其困难和重要。但是,天使会眷顾高洁者,愿意放弃飞翔的翅膀,与他为伍。孤独的陷阱,在高洁者看来,也是他们必然的选择与希望的宿地。
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
我喜欢一首诗中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
高洁操守者终归高洁,这是一种德馨的玉成。而这种玉成又往往超越肉体生命的界限,通向一个肉体尚未涉足的远途。这也是诗人永远的追求与矢志不渝的向往方向,它不会因为个人肉体的苟且而放弃。对于前世预留着洁净贞操的人,他们肉体的存在,只是对美好德馨的一个注解、一个佐证,用来证明美德超越肉体的存在(比如存在于自然律令、人类书籍、碑铭、前人的思想观念等),这也是诗人诗观的一个例证。
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
我喜欢在午夜的祈祷中
面对辽阔的虚无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
文字之与空白,空白更为洁净、更为辽远、更有无限向美的可能。吴投文先生的诗思是深刻的,他的《空白》是对自己灵魂追求的书写。我们能从《空白》中看到一位无比珍爱洁操、宗教般信仰德馨的诗人形象。这种高洁人格的诗学建构,是具有民族传统精神特征的,它必将受到尚德之人的敬仰!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7 12:38)
5、预留的禅意
——读吴投文《空白》
何均
读吴投文先生的《空白》,我感到一丝丝禅意,那是一种预留的禅意。
我以为只可用慧心去意会,但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明白,仿佛击中了心中某个地方,有隐隐的疼隐隐的痛,不剧烈,而缠缠绵绵地纠结下去,欲罢不能自已。这是我反反复复读的理由,也是我想写这篇短文的理由。
这首诗开宗明义:“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而此句在第一诗节和第三诗节的首句反复出现,表明诗人对空白的个人的独特的喜好,诗人谓之“洁净的癖好”。癖者,病也。诗人对空白的爱好已近乎一种病态的洁癖,但不是贬义,而诗人在心中已将“空白”像神灵一样供奉起来,不敢有半点怠慢或亵渎,爱护有加。由此可见,“空白”在诗人那里地位是何等重要。
首先,诗人将“空白”看做是“预留的信仰”。我们知道,信仰是一种行为准则,是对自己认同的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如宗教信仰。而诗人在第一诗节写道“我喜欢一本书中 / 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 /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一本书中“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是可能的,但不是所有书都会遇到,所以诗人说“突然出现”。既然突然出现了,那“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从而印证首句“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形成一种呼应。
其次,诗人将“空白”看做是“预留的贞操”。贞操,是伦理道德的产物。诗人在第二诗节写道“我在前世的日记中 / 留下一页空白 / 里面埋着我的一生 /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贞操”。按佛教的说法,人有前世、今生和来世。“前世的日记”中“留下一页空白”,“里面埋着我的一生”就是“我”的今生,诗人称之为“预留的贞操”,不能玷污,要守贞如玉,才能承前又启后,链接前世和来世。
再次,诗人将“空白”看做是“预留的陷阱”。初看这种提法,好像上当受骗,跌入别人预先的圈套。还是看诗人的第三诗节吧。“我喜欢一首诗中 / 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 /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但是,要注意“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这一句,就不难理解“预留的陷阱”。“天使”为“孤独者”的爱而“折断翅膀”,这是何等的痴情与伤心,可谓肝肠寸断,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就仿佛是“预留的陷阱”,也是“美丽的陷阱”。但不要忘记这一诗节的第一句“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不然,“空白”无处生根。这是对第一诗节的照应。
最后,诗人将“空白”看做是“预留的死亡”。诗人在最后一诗节写道“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 / 我喜欢在午夜的祈祷中 / 面对辽阔的虚无 / 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诗人回到反观人生。诗人认为“这一生的空白”是有点“太奢侈”了,“在午夜的祈祷中 / 面对辽阔的虚无”,才明白那是“预留的死亡”。这就好比——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答:没意思——一样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的茫然与无奈。当独自“面对辽阔的虚无”时,我们真就完全虚无了吗?答案在第二诗节。这又呼应第二诗节。
全诗共四个诗节,每诗节都四句,诗节之间采用ABAB回环照应的结构,从而形成内循环自足的系统。至此,诗人完成对“空白”的参禅悟道。
空白已上升到艺术的境界。这就像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艺术的“留白”,音乐艺术的“余白”。其实,不仅各种艺术需要“空白”,人生艺术也需要“空白”。
2014年1月29日初稿于普明村,2月3日修订于杨官村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2-5 10:48)
6、 理趣诗意体验与可能
——吴投文的《空白》
张无为
“空白”是个抽象概念,思考与其相关的话题,基本上是逻辑思维现象。从实用角度看,“空白”即没有印记或者未能涉足,前者意味着徒劳,努力而无果;后者缘于条件制限,无法企及。从技艺上来说,它既可以是工匠们为追求和谐效果而刻意实现的一种形式技巧,更是各种艺术追求的意境内容,如书法的飞白、水墨画的留白、舞台灯光转暗、电影空镜头等;从哲学上考察则更具多义性与辩证性,“空白”可以与道家之“无”联系,可以与洛克“白板”关涉,当然也可以与伊瑟尔美学的召唤结构挂钩,如上均能进入各自沉思视域,领略纷呈的哲思与价值。而对抽象概念进行诗意观照显然有难度,譬如,并非不可以借助于形象比附或思辨引申,但诗写者大多都回避或忌讳就此立意。对议论入诗,从宋代大面积出现伊始,有过漫长的争议,理趣诗写,说到底是能否找到新感觉、进入新层次的问题。而吴投文这首《空白》,就是将哲思与诗性熔铸在一起的成功一例。
一
该诗思路踪迹紧紧围绕“空白”,在四个层面呈层次感、条理化展开。“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出现在开头并在诗中有反复,这显示出作者题旨的自觉与特立,因为空白并不是一般人所期望的,而作者恰恰在这里力排众议申明了全新的价值取向。
在第一节,将一本书中出现的空白与预留的信仰结合,包含着对现有知识策略与价值体系的怀疑,是对人类文化的反思,也是对文人事无巨细、啰嗦唠叨的某种反讽。应当说这是作为学者治学经验的某种感慨及其外化,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无法穷尽的大千世界的某种敬畏与感悟。以理性方式思考得出的结论却是理性本身不可靠,理趣由此生成。在这背后,显然还有后现代盾牌的依托与支持。
第二节联想到“前世的日记”是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在它的空白里面“埋着我的一生”,并且是“为我预留的贞操”。可以说这是作者假借佛学轮回观,表达对自身的嘲弄,也可以说个中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宗教感。其中呈现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无论是我的前世今生,还是每个人、每一代人,都无法做到守身如玉、白璧无瑕。实际上,这意味着对理想人格的不再认可,也包含着对现存标榜的所谓圣贤的怀疑。这是前一节的逻辑顺延,不过,就切入点而言,如果说第一节是作者发现了文明缝隙,那么在这里则发现了人的本真,越发不同凡响。
从第三节开始,诗人转而基于文学反思进入更深层的感悟。首先,“天使为孤独者的爱折断翅膀”,这个意象组接造型精彩而蕴藉丰富,一是“孤独者的爱”可谓近乎极端的人性体现,而天使为此“折断翅膀”是又一个极端的意外结果。二是,由此可见,本不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合二为一,更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独特感悟。生存孤独或许难以博得人间同情,却能获得天使的殊死抚慰,与其说这是对巨大悲悯的认同,不如说是企盼。其次,作者将其与“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陷阱”关联,奇崛而耐人寻味。一方面,它不失与“空白”构成隐秘衔接,另一方面,更表明对文学、艺术、艺术家及其价值的诗性体验。最后,诗人申明“喜欢”这种陷阱,那结果喜耶悲耶?抑或,这只是宿命?确定无疑的是,天使或者诗人都生活在想象里,但她却是人性生存的必需品,因此,即使是陷阱,也不必怀疑或警惕。正是这似乎悖谬的体认形成张力,其启示意义在于,或可使人在新层面去体验“诗意地栖居”。
最后一节,“这一生的空白太奢侈”显然水到渠成,而在午夜祈祷中“面对辽阔的虚无”,看似无可奈何,实则潜含着一种准宗教感。面对自然,一切生命都渺小不堪。而“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死亡”,在被震惊之余,你能够感受到生命况味及必然归宿。
二
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沉思是该诗的前提。为此,诗人还精心设计出四行一节的匀称外观,有节制的复沓等。无疑,这类诗写比拼的是深度意义,即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在理性操作时,能否突围与超越一般诗写的思考窠臼,能否为读者提供高品位的新情思、新境界,这同样是其应有的个性体现。
不仅如此,投文诗人更擅于调动诗性感觉,熔铸意象,生成理性难以穿透的艺术空间,从而凝聚出多层次、有蕴含的感性结晶。诗中既包含了与习惯思维完全相反的真知观念与价值取向,也体现出对艺术的个性化体验与深入探究,还具有哲思意味与宗教气息的丰富理趣。归根结底,该诗显示出的是对人生意义,对生命存在,对死亡及归宿的诗意感悟。
诗中的“一本书”或者日记,“一首诗”或一声祈祷,将如此常见的意象升华出新意,除了意象彼此之间被巧妙地组合之外,新理念当然发挥了关键作用。现代、乃至后现代高度的立脚点,使该诗显示出,对文化的理解、对历史的俯瞰及美学的体悟,尤其是生命的终极追问,都别有洞天。但诗人的后现代思想并非是一味解构,而是包含了建构。这是该诗魅力与启迪意义之所在。
另外,在该诗的每一节中,至少都是以议论句式起始,每一节的末尾则是判断句式,而且它们占据了全诗一半以上的分量,应当说这样的书写是冒险的。不过,由于作者感悟点的有序切入与独到的诗意展开,而且每个判断句实质上的出人意料,不仅使这首诗没有空泛的议论之感,反而更出奇制胜,魅力跃然。可见,诗歌写作并不在于是否有议论,而是在于如何处理议论,理趣同样可以诗写不赢,而且上不封顶。哈哈。
2014年2月13日02:17:50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2-14 08:04)
附:《重读经典》:吴投文的《空白》征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