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诗观点·千利迷丑】袭承传统,“复骨”诗歌
[打印本页]
作者:
诗者清流
时间:
2014-2-21 19:15
标题:
【诗观点·千利迷丑】袭承传统,“复骨”诗歌
袭承传统,“复骨”诗歌
文/千利迷丑
前日里,诗人W君告诉我,他觉得目前诗坛对诗歌新奇的追求似乎太过极端了,以至于忽略了传统的诗意和内心的真实。他想问问我对他这一想法的看法,顺便邀我对他的这一想法写一点东西。但是众所周知,我并不是个诗人,充其量也只能称得上是诗歌爱好者。所以,所谓专业性的长篇论断,我是万万没有的,我只能站在一个诗歌殿堂门外汉的角度浅谈一下我对W君这一想法的一点自己的看法。
暂且抛开W君的这一想法,就我个人而言,学作古诗词已有些年头了。这当中所受的批评和指正也不在少处,且大抵可分为两点:遍览名家;别出心裁。当然最多的意见是多看古人的名诗,正所谓“取法其上,用乎其中”。这的确是相当受益的。古诗词讲求炼字,而且有“一字得力则全首光彩”的说法。在我看来,要想炼好字,离不开学习古人,遍览古诗。从古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炼字的最佳捷径——厚积薄发。其实,炼字如此,练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片书法作品拿过来,我们要先看看它是什么体,而这里的“体”,就是古人的“书范”。楷有“颜柳欧赵”,行有“二王”及“苏黄米蔡”等。倘若一片书法作品没有“体”,那它至少是个残次品。
再说说古体诗。自曹植和“建安七子”大力挥写五言诗,让诗歌登上大雅舞台变为正文之后,千百年来的著名诗家不乏其人,而诗歌的状态也竞相不同。“诗鬼”有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面说到的鲍照是个厉害人,因为可以说没有他就可能没有古诗的格律。鲍照上承“建安”,下启唐诗,开拓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可以说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极大。但是,我说他厉害,并不单单如此,更因为他在六朝时期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六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但是却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些弊病。众所周知的唐宋古文运动就是反对六朝时期那种华而不实、浓妆艳抹却毫无骨力的文学,提倡“复古”。这里的“复古”,就是袭承两汉文章传统,革除骈文。这真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我始终觉得,一千多年前的这场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和诗歌发展的悬崖勒马。
六朝骈文之所以为潮流不能忍,是因为其形式僵化、内容空虚,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这些弊病,很容易让我想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风骨”和“辞采”的论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可见“风骨”和“辞采”的并重,也可见传统的重要。
我再次回想W君的想法,我确实深有体会,极为赞成。虽然作为一个不会写诗的人,但在我看来,W君所说的目前诗坛对诗歌新奇的追求似乎太过极端,以至于忽略了传统的诗意和内心的真实是说到恰到好处了。当下诗坛可谓浮夸作俑,过分追求新奇词句及新奇构造,以及同行之间相互吹捧,使得横流于世的大多数作品华而不实,骨力尽失,已然毫无传统诗意和真实内心。奇僪的词句被东拉西扯地堆积起来,就连其表面的泡沫都在若隐若现的时候,就拿出来美其名曰:“诗歌”,这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现今的诗坛,就好比六朝的文风,如何去除其弊,找回传统和真实,是我们各位诗人和我们诗歌爱好者都应该关注并且深思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还是要回到炼字和练字,那就是袭承传统,多读多学,趋于真实,厚积薄发。
作者:
诗者清流
时间:
2014-2-21 19:15
群组内千利迷丑的文章,同样是委托我发上来,大家讨论学习
作者:
筷子
时间:
2014-2-21 21:43
欣赏佳作
作者:
诗者清流
时间:
2014-2-21 22:43
筷子 发表于 2014-2-21 21:43
欣赏佳作
这是我一个朋友写的,共同学习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