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三首反讽诗 [打印本页]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26 17:33
标题: 三首反讽诗

毕加索曾经画过几幅看上去很儿童的画,有人就觉得大师也不过如此。其实,大师还是大师,并不因为貌似很儿童的画掉价,反倒,懂画的人很欣赏。大家都知道,儿童其实才是真正的天才,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拘束,很自由,还没被污染。
诗亦如此。
简单,好诗的一个标准,接着便有第二个标准,看上去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如画。
我很有兴趣来谈谈昨天看到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几乎同时出现在好友空间,估计它们创作的时间也是一致的,就是在一次党员会上。
我先看到朱勇的诗,下面就是:
《党员会》

今天下午
党员会
领导说不准假
有政治任务
   
会上
填评议表
我对领导的
问题
一无所知
        
因此
我交了
白卷

朱勇很喜欢写东西,我们的交道要追溯到十年前,那时,我刚学会键盘敲字,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那时,就遇上朱勇。其时,我对他的内心评价,就是这是个愿意写却还不知道怎么写的人。但是朱勇很勤奋。我一向认为,勤奋的人迟早会出成果的。现在,他就出成果了,一首相当漂亮的诗。
我一直认为,好诗常常就在那么一两句。当那句话出现在脑子时,好诗就定型了。我们来看看上面的诗。前面是叙事,平铺直叙,貌似没有波澜,但注意,那个“政治任务”潜藏着杀机,后面的诗感因此而生。什么政治任务呢?就是给党组织领导戴帽子,什么帽子呢,一般来说,肯定不是绿色的,那要出问题(尼伍德就是给薄熙来戴一顶绿帽子后丧命的),必须是红颜色的高帽子,领导们才会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我们有无数的政治活动,不管愿不愿意,你都要被卷进去。我一直觉得,中国人之所以变得无原则,变得没有感情,变得没有良知,跟这些活动有关。因为大家必须说假话,不说假话你就会被排斥,就会被清理。但是,朱勇说了一句真话。他说自己对领导的问题“一无所知”,这是真话。常识就是,领导的问题,下面的平头百姓你永远也不会知晓,即便知晓,也不过是花边新闻而已,那些过筋过脉的问题,你是不晓得的。直到纪委出面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个貌似正直的领导这么虚伪啊,这么无耻啊,这么荒淫啊。瞧瞧那些从天上栽倒在地的家伙,我们就明白了。但是,朱勇真不知道领导有什么问题,其他人也不会知道。这是事实。只是,这句话出现在诗中,就变成巨大的反讽。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隔三差五就揪出来的一个领导,问题大得很,这之前,他们都没有问题。
在朱勇这里,是真没有。因为他很儿童,所以他说真话。他不知道领导的问题,所以说“一无所知”。这话很有意思,在诗中,我们可做多向解读,一是,他的领导真的没有问题,所以他说不知道;二是,领导真的有问题,只是他不知道;三是,他很想知道领导的问题,只是无从下手,所以一无所知。只是,这个活动有任务,就是必须给领导评议,又要交卷子,咋办呢?只好交白卷。这就是儿童的做法,诚实。所以,在诗中,诗人写到“因此/我交了/白卷”。儿童很简单,也很直接。但是,儿童的行为在艺术欣赏中,却常常让人大吃一惊。我们在解读末句诗时,就会发现奇妙的效果。中国画有留白的传统,那些留白,正是很艺术的地方,巨大的想象空间留给观赏者去品味。诗,也是这样的。诗中的留白,常常是诗意荡漾之所。白卷,有几种向度的解读,一是诗人不知道问题,所以交白卷;二是诗人隐约知道点什么,却不好说,所以交白卷;三是诗人其实知道很多,不想说,干脆白卷了事。空白,恰是留出了巨大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
白,就是无,是空;白,就是有,是弥漫;白,就是无限内容。诗与现实的矛盾撞击,就形成巨大的反讽效果。
谁说儿童的画不是好画?谁说简单的诗不是好诗?
这是一首很好的诗。

昨天我看见的第二首好诗来自曹琴。这几天,我跟朝晖说,曹琴其实很有天赋。我在她的几首诗里看见她的超强领悟能力。诗歌,是天才的事。这话我赞成。诗人都知道,一首好诗必是天才的灵感闪光。就那么一瞬,好诗,就出来了。常有人要我讲讲咋个写诗。我知道,给人讲诗,纯属扯淡。事实上,只需一点,有领悟能力的人立马开窍,而愚钝之人,随便怎么讲,讲多久,也是白搭。所以,我从不跟人说诗,也不喜沾沾自喜冒充内行教导别人写诗那种人。
曹琴读过我不少诗,但她从来没问过我怎么写诗。某天,我见她写了一首《邻居》,觉得很好,就跟帖告诉她。现在,她就摆给我一首好诗看了。
《开会》

下午这个会
是什么主题
我忘了
吴校长讲完了
我把两手腾出
准备鼓掌
其他人却没有反应
我想
有些习惯真可怕

也是这次党员活动,也是活动激发的灵感。我在跟帖中说,看来要多开党员会。会没开好,诗倒写好了。党员会催生好诗,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反讽。
诗,也很简单,前面叙事。如果没有最后那句话,这首诗基本可以判定无趣之作。但是啊,好就好在最后那句。我读两次,笑两次。晚自习完后,回家,再读,我笑了第三次。我在跟帖中说,我读笑了,诗就是好诗。
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这是一种“二”的效果。
曹琴看上去很斯文,但跟她交往久了,会发现她其实有搞笑的天赋。一种隐形的幽默感,令这首诗一出生,就像天然的冷笑话,同时,粘附着一种“二”的感觉。
开会和习惯,是诗歌诞生的基础。我们的会,一般都是这样的,领导讲话,然后大家鼓掌,甚至,上了高级会议档次,还有规定训练提示,在领导第四句话后一定要鼓掌,在领导展现激情的当口,也必须鼓掌,领导讲完话,那是一定要鼓掌的。这就是党文化。即便你根本不知道领导唾沫四溅,都讲了哪些连篇假话,有人一带头,那么,你就要鼓掌。
所以,曹琴在领导讲完话后,习惯性的就腾出手来,做好姿势,准备鼓掌。可她发现今天很奇怪,其他人并没有要鼓掌的架势。这让她一时间发蒙了。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朱勇那首诗来判断为什么下面的人不鼓掌。据说,这是上级党组织安排下来的一项政治活动,反对“四风”,密切联系群众,党的领导要接受群众的评议,群众给领导打分。台上还坐着上级组织派来的大领导,这是很正式的场合,很正式的会议,大家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但是,跟金三胖那帮人有点不一样,就是装得不那么厉害。然而,大家看出来这是正经事,不是政协会,也不是人大会,是正经的组织生活会,所以,大家觉得还是不鼓掌为好。可是,小党员曹琴不是老油条,她还没学会察言观色,还没学会审时度势,还没学会很多党员同志必须掌握的本领,她就学会一点,凡领导讲完话,必鼓掌。
回到诗来说,这是一个瞬间纠结的过程。她觉得自己的反应跟其他人的反应相左,这不是好事,同时又觉得自己的一种习惯,在此时显得很尴尬。于是,她有了自省。自省的结果,就是她觉得逢领导讲话必鼓掌,这不是好习惯,甚至在某种场合,这种表现,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怕在哪儿呢?一屋子人,正襟危坐,你一个人,突然鼓掌,大家都转头看着你。这肯定就显得可怕了。所以,诗人说“我想/有些习惯真可怕”,这种在本次活动中显得不合时宜的习惯,被作者看得很严重,恰好这样看得很严重,就显出反讽的效果来了。鼓掌,小事一桩。我想鼓掌就鼓掌,不想鼓掌,就不鼓掌,这原本是简单利索的事情。在民主国家,你想要我鼓掌,先得演讲成功,不然,休想收获掌声。甚至,我觉得你讲得糟糕,还会喝倒彩,惹急了,我还扔臭鞋上台。到我们这儿,鼓掌还是不鼓掌,都会让一个女人纠结半天,正是这一纠结,诗,就出来了。在诗中,关于内心纠结的表述,是很关键的。诗人用一个“可怕”来表述,既真实又有点二,这一“二”,就让一首原本可能平庸的诗作,变成相当漂亮的诗歌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才会产生这样的诗歌。小民不好指责别人,只能自我检讨,但是,正是这种内省式的检讨,严重讽刺了一种文化,在很二的反讽中,诗的味道,很浓。

范元怡很少写东西。她看朋友们写诗,就看,但是,还是不清楚诗该怎么写。看得多了,她也尝试写写。写的结果,就是她几乎还写不来诗。在这之前,我从没见她写出一首像样的诗。
但是,昨天,她写的这首诗,真是好诗。我没说之前,她还不知道。这是我看到的第三首跟一个党员活动相关的诗作。我跟帖说,这是好诗。她的回帖这样说:以前,想很久的诗,写出来不像诗,这首诗,想了几秒钟,写出来居然是好诗。这表明她对好诗并不自知,可能也不太能欣赏好诗。她自己很纳闷,为什么呢,为什么就是好诗呢?她可能还不懂,这是反讽的胜利。
《听会》

我们在开党会
台上坐了六个领导
按职位,分别讲话
朗读上头文件
我什么都没听懂

突然听到我的名字
身边的同事都对我说
嘿,你升官了

诗的内容,告诉我们作者在会场上的经历。反正是开会,大会小会无数会,都习惯了,就听呗。注意,作者给开会取名“听会”,这就很有意味。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开会,台上领导讲话,下面就只有听的份儿,没有发言权。谁要想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给上头申诉一下权利,那就会被“修理”。在这个动辄就会被修理的国度,你不想参会,要被考勤,你想表达一下自己,就会被修理,于是,大家伙习惯了到会,听会,就是不开会。不开会的表现,就是几乎不会听清楚上头在讲什么。这个党员会议,也是这样。事实上,本次活动,是上级组织搞一个调查,考查基层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声誉。像这样的大政方针理念,范元怡这样的小姑娘,是不懂的,因为她没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尽管她是一个党员。她看见了台上坐着的领导,也听见了他们在讲话,还听见他们在宣读文件,就是啥也不明白。于是,她云里雾里的,朦朦胧胧间,突然听见自己的名字从领导嘴里冒出来。这下,她吓着了,以为自己犯什么事了。她觉得尽管没听讲,但是,也没有扰乱会场纪律。糊里糊涂的,身边的同事居然开她玩笑,说,你升官了。这就给无聊沉闷的会议注入笑料了。
她本是想记录一下会场上的经历,采用平实的叙述,明白简单的说清楚。她也不想对此作过多的评说。只是,她没想到,如果她对这次活动来些评议,那,这首诗,就会很糟糕。
台上是党领导,党领导在念稿子,党领导等一会儿要走过场,群众给他们写评议。正襟危坐间,貌似严肃间,下面的人说你升官了,这就很有意趣。这种意趣,其实很反讽,一反讽,就很诗。这种诗歌技法,上世纪末很流行。诗歌届有一个共识,反讽即是诗。只要你使用反讽,哪怕写不来诗,它也是诗。大家都知道,反讽的力量很强大。
我曾经跟朱勇说过,诗歌很忌讳无趣的评说,因为他曾经十分喜欢评说。范元怡无意间掌握了不评说的本领。不评说,就是最大的评说,因为该说的,都在不评说中。她只需简述一下,诗意,就在“嘿/你升官了”之中弥散开来。




作者: 筷子    时间: 2014-3-26 18:31
只要你使用反讽,哪怕写不来诗,它也是诗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26 18:40
筷子 发表于 2014-3-26 18:31
只要你使用反讽,哪怕写不来诗,它也是诗

确实如此。:)
作者: 徐冬    时间: 2014-3-26 19:02
顶起。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27 09:05
徐冬 发表于 2014-3-26 19:02
顶起。

我就觉得很多该看这文字。
作者: 李龙刚    时间: 2014-3-27 11:49
诗真心不错,评论更到位。
作者: 宋光明    时间: 2014-3-27 11:56
有味道。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28 10:21
李龙刚 发表于 2014-3-27 11:49
诗真心不错,评论更到位。

谢谢群主欣赏,呵呵。:)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28 10:21
宋光明 发表于 2014-3-27 11:56
有味道。

呵呵,谢谢光明。:)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28 10:23
筷子 发表于 2014-3-26 18:31
只要你使用反讽,哪怕写不来诗,它也是诗

国风就是这样。:)
作者: 子琪    时间: 2014-3-29 09:44
这样子很是伤不起啊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31 10:14
子琪 发表于 2014-3-29 09:44
这样子很是伤不起啊

谁伤不起?:)
作者: 彭先春    时间: 2014-3-31 10:46
这个帖子应该加精华,上诗歌周刊了。:)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