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北京 诗人叶匡政:全民读诗、全民写诗的时代并不正常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4-3-27 20:36
标题: 北京 诗人叶匡政:全民读诗、全民写诗的时代并不正常
北京 诗人叶匡政:全民读诗、全民写诗的时代并不正常

       据北京晨报2014年03月27日消息  3月26日,是诗人海子二十五周年祭日。二十五年前,海子还不是一个闻名海内的先锋诗人,那个年代,他的作品散落于各个不同的刊物中,大多数读诗的人和写诗的人,并不真正全面的了解他的诗歌。
  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开始寻找他所有写过的诗,也才开始真正认识他。如今,二十五年后,海子名满天下,但是他的诗和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们,却已经少有人知。
  著名诗人、文化评论家叶匡政说:“海子的诗,就是海子自己,就是青春本身。这是独一无二的海子,也是现代汉语发展到今天,唯一形象完整的诗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个诗人,每个人的青春血液中都涌动着一个诗人,海子为今天中国人保存的,正是这样一个珍贵的标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思想、文学大爆发的时代,海子生长于那个时代,也在那个时代告别了世界。如今,二十五年后,许许多多的诗人纪念他,举办“海子诗会”,重新追寻他走过的道路,但是在更多人中间,诗歌已经显得很遥远了。
  叶匡政说:“海子的早逝,留给了人们一个完美的诗人形象,诗人本身与诗歌的高度统一,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完整的诗人形象

  北京晨报:海子去世二十五周年,人们举办了许多相关的纪念活动,在你心目中,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叶匡政:其实一个诗人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他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形象,一种是现实中的形象。这两种形象越是统一,这个诗人就越是有魅力,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李白、杜甫,比如俄国的普希金、法国兰波等等。但是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而是很少。首先,一个诗人可能会写很多诗,但大多不会把所有的诗歌都拿出来给人看,人们也就难以了解他的诗歌的全貌。其次,诗人本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现实中的形象就越来越和诗歌中的形象分裂。海子的早逝,正好避免了这两个问题。
  北京晨报:他去世以后发生了什么?
  叶匡政:他去世以后,人们开始寻找他所有发表在各个刊物上的作品,随后不久,南京诗人周俊编的《海子骆一禾诗选》出版,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海子诗集出版,更多的人被那些纯粹的字句震动,也开始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他的文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上百个先锋诗歌的流派,然而,这个先锋诗歌的黄金时代,传统的刊物、诗歌界并没有真正接受它,接受它的是无数年轻的诗人和读者以及少数新兴的刊物。
  十年之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狂热时代过去,渐渐地回归冷清,回归到少数人的领域中,全民读诗的时代一去不返,先锋诗人们留给后来者的,只有曾经辉煌的回忆。
  叶匡政说:“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全民读诗、全民写诗的时代并不正常,诗歌后来回到了它应有的状态。而在未来,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多诗性的表达”。

  一个时代的崛起

  诗歌是一种最简短的问题,它又以语言的变革作为标志。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之时,诗歌总是走在前列的,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人们看不懂的诗,一些不像诗的诗,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才让人们觉得陌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开放之初,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现象蜂拥出现,诗歌当然领风气之先。
  北京晨报:海子写诗的时代,也是中国现代诗歌最繁荣的时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叶匡政:诗歌是一种最简短的问题,它又以语言的变革作为标志。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之时,诗歌总是走在前列的,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人们看不懂的诗,一些不像诗的诗,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才让人们觉得陌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开放之初,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现象蜂拥出现,诗歌当然领风气之先。比如著名的朦胧诗,最开始并没有这个名字,但是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属于这个类型,比如北岛等人创办的诗歌刊物《今天》,汇集了非常多的朦胧诗人。而最早接受这些诗歌的,也是年轻人,以我的经历来说,那时候我所见的,一个班可能多一半人都在写诗。
  北京晨报:不少人把那个时代称为诗歌的盛世,是否如此?
  叶匡政:确实写诗和读诗的人都非常多,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现代诗群大展”,推出的诗歌流派有一百多个,可以说是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当然,那个时候诗歌的传播不仅仅依靠报刊,更多的情况是通过传抄、油印等方式,同学之间、爱好者之间,互相传抄是最普遍的方式。但即便是传播不易,却已经有了很多知名的诗人。海子在当时是比较独立的一位,诗人圈中知道他的不少,但是在普通民众之间,还远远没有现在的知名度。

  比明星更知名的诗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诗人地位高有时代的原因,那个时候刚刚开放,人们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和娱乐的方式,流行歌曲刚刚进入,人们至多偷偷听听邓丽君,还得有相当的条件。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文字,而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毫无疑问是占据优势的,传播起来短小容易,人们学习起来也简单,很容易进入其中,所以,几乎大部分年轻人接触文学都是从诗歌开始。所以说,那些知名的诗人,他们比明星更能获得年轻人的崇拜。
  北京晨报:诗人的地位在那个时代也非常高吧?
  叶匡政:是的。那个时代的诗人,和现在的明星差不多。这有时代的原因,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刚刚开放,人们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和娱乐的方式,流行歌曲刚刚进入,人们至多偷偷听听邓丽君,还得有相当的条件。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文字,而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毫无疑问是占据优势的,传播起来短小容易,人们学习起来也简单,很容易进入其中,所以,几乎大部分年轻人接触文学都是从诗歌开始。所以说,那些知名的诗人,他们比明星更能获得年轻人的崇拜。
  北京晨报:海子在那个时期的影响力如何?
  叶匡政:海子在当时是比较独立的一位,诗人圈中知道他的不少,但是在普通民众之间,还没有现在这样高的知名度。实际上可以说,海子正是在那个时代成长的,他于1982年开始创作诗歌,到1989年卧轨自杀,他创作的近十年时间,恰恰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黄金十年,他可以说是和先锋诗歌一起成长的。相对于诗歌的创作来说,传统的诗歌刊物对于当时的先锋诗歌的接受是相对滞后的,很多全国性的诗刊,其中刊载先锋诗的篇幅都比较小,而且即便是刊载的,也往往都是已经被大众接受的,所以它们其实是落后于诗歌真实的写作状态的,更多时候,读者可能比那些知名的刊物更快地了解到诗歌创作的真实状态。

  海子简介

  中国著名的先锋诗人。原名查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人,自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他死后出版的诗集主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平生落寞孤独的海子,死后引起了世人极大的注意。在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一个诗人自杀了,使得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对诗人自杀的原因,人们有许多解释。诗人钟鸣、评论家朱大可、诗人西川等都曾撰文分析。
  海子死后,每年祭日都有各种纪念活动,2004年,海子去世15周年时,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海子传》。2008年,海子故居被当地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海子二十周年祭日,北京大学亦在举办诗歌节的同时举办纪念海子的活动。

  不是冷落是回归

  即便是在非常重视诗歌的中国古代,也从来不会有哪个时代是全民读诗的,李白杜甫的时代,诗歌非常辉煌,但绝大多数人连字也不识,更不用说读诗写诗了。近现代来说,全世界普遍的识字率提高,但也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出现过全民读诗的情况。
  北京晨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诗歌的盛世已经过去了,渐渐地被冷落,在你看来,是否如此?
  叶匡政:我不太赞同变冷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其实是回归到了一个正常的状态。而全民读诗这样的情况恰恰是不正常。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所接触到的学生,除了体育,爱好无非两种,诗歌、哲学,要么是在读诗写诗,要么就是在读尼采、萨特,为什么尼采、萨特的那种艰深难读的书籍会成为流行读物呢?是因为没的选择,只有这些东西可读,没有简单的、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读物,同时也很少有阅读之外的其他的文艺活动,电视、电影极少,更不用说互联网了。很多人觉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变得浮躁和浅薄,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分化了人群,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便是在阅读领域中,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大量中间阶层的通俗读物,这些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自然也被更多人喜欢。
  北京晨报:所以你认为诗歌的降温是正常的?
  叶匡政:是的,它回到了它应该有的状态。即便是在非常重视诗歌的中国古代,也从来不会有哪个时代是全民读诗的,李白杜甫的时代,诗歌非常辉煌,但绝大多数人连字也不识,更不用说读诗写诗了。近现代来说,全世界普遍的识字率提高,但也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出现过全民读诗的情况。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倒是出现过,连不识字的老农都能来几句顺口溜,但谁都知道那并不正常。

  未来更多诗性表达

  网络确实影响了很多人,它使得发表的渠道变得更多、更轻松。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诗歌群体,诗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全民活动,而是逐渐分化成一个个特色不同的圈子,几个爱好者在一起,互相交流、讨论。
  北京晨报:据你了解,现在的诗歌情况如何?
  叶匡政:我经常会参加一些诗人的聚会,前些年的时候,每次总是那么几个老面孔,但是近几年来,我发现喜欢诗歌的人其实变多了,一次聚会,动辄几百人,全是新面孔,老面孔很少见了。而在互联网上,各种诗歌的论坛也非常多,在前些年论坛处在巅峰的时代,各种诗歌论坛比比皆是,到了现在,也依旧有数百个。网络确实影响了很多人,它使得发表的渠道变得更多、更轻松。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诗歌群体,诗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全民活动,而是逐渐分化成一个个特色不同的圈子,几个爱好者在一起,互相交流、讨论。
  北京晨报:毕竟诗歌对于语言的训练、对于个人素养的培育都有很多的帮助,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重新喜欢诗歌呢?
  叶匡政:我觉得没有必要通过某种文学运动,或者一些人的呼吁,去推动诗歌影响更多的人,更没有必要回到那个年代。文学有太多的领域,诗歌、小说、散文等,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不也很好吗?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这些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表达其实也在渐渐变得短小、精炼,我想未来的表达,也必然会向诗化、哲理化发展,这既是工具的进步,同时也是文字表达发展的一个趋势。 (晨报记者 周怀宗)
作者: 红尘过客    时间: 2014-4-26 08:09
欣赏!先收藏、。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4-4-26 16:02
红尘过客 发表于 2014-4-26 08:09
欣赏!先收藏、。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