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养宗的诗歌具有独特性,颖异性,不可复制性,口语诗的外表下,意象象征诗的内核等特点。 在中国诗坛,类似于独行怪侠。用古龙小说的人物比喻的话,相当于陆小凤。他的独门武功是“灵犀指”。人很帅(诗歌文本),性格很邪(诗歌表达方式),指头很硬(诗歌批判),武功很高(诗歌意识形态)。因而分析他的诗歌是有难度的,就像登泰山。过程很辛苦,感受也只有解读者自己知道。至于能不能登上山顶,成功于凌晨欣赏日出,是个问题。但即便如此,好像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登泰山,总是相当地遗憾。而作为一个中国诗歌爱好者,如果不分析一下汤诗,貌似,也相当地不合情理。我便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开始了解读这一首诗。解读这个诗坛的“陆小凤”。
当《在兰亭做假古人》这一首诗,出现在酒会上时,我开始了细致地观察。从外表,谈吐,神态,以及埋伏在神态举止下她的细微的意识变化。此时我的眼神就是刀子,一把旋转着四月春风的小刀。我是带着问题来观察他的。他是如何在“兰亭”做了一次“假古人”。如何“做”的。这个“古人”与“假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在这一首不算很短,却也不算长的诗歌里,让那些“四周的水”开始了“低代的叫”。“水”在这里作为介质,进入作者的耳朵,这“叫声”便是钟声,在唤醒他对于“永和九年”所有记忆。字面的,故事的,还包括根植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此“假”也是“不假”。诗意便是在真真假假中产生了————
“进入/永和九年。我对霍俊明说:我先去了/请看好留给你的诗稿,今晚再交盏时/我来自晋朝,是遗世的某小吏”。我在汤养宗博客上看到有个网友留言说,这里的“永和九年”与“我来自晋朝”是不是重复了。我说一点也不重复。作者此节的脉络是,装扮成古人(我先去了)——进入晋朝(这段经历见“我是日光下……当你们把我带回”)——以“某小吏”的身份来到当下(我来自晋朝)。显然上述两句不是重复,而是通过“我来自晋朝”强调,我已是“精神附体的王羲之”了。
这一首诗,从结构上来说,前几句提示心灵游戏的线路(去晋朝,化身小吏(身份的转换),将王的风骨带回到当下(我是王))。后面则是对此游戏的展开与回旋递进。属于“8”字型写作结构。前“正S”是骨。后“反S”是肉。是对骨头的不断填补过程。并在最后塑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汤王右军”。
从画面的角度来说,属于双画面叠加互映。画面一,永和九年王羲之并谢安等人于兰亭品酒论文谈天下。画面二,汤养宗并霍俊明等人,于兰亭品酒写诗说感悟。正是画面的双重叠加,使得人物,在精神上融合,并在酒中升华——我与王羲之的共鸣叠合。其余诸人,与晋代贤士叠合:
①便看到王羲之的第一行字/“真是个不死的人”。有人在夸我——我是王羲之,王也是我。
②当中的来回扯,许与不许/让人在群贤里左右不是——我在群贤中。群贤即诸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8”字正反“S”中间的那个结点,衔接着今与古,恰恰让诗歌里喝酒并写跋情节,形成超载时空的精神对称。这一节,汤养宗对喝酒的心理过程,描述得也非常细腻到位。可谓传神。酒席上一般过程往往是:喝——酒过三巡时开始来回扯(再喝就醉了)——开始抢着喝(醉了)。而汤恰恰写的就是这一过程。首先是酒席上的觥筹交错间。我的直观感受——(当我低头看盏,你发现,我的双眉/在飞,当中的来回扯,许与不许/让人在群贤里左右不是)一句话,喝得差不多了(双眉在飞。)
此处的“你”也是“我”。你与我有效地将“王”与“汤”粘连在一起。心理怎么想的呢——不想喝。于是就“来回扯,许与不许”。对心理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呢——“让人在群贤中左右不是”。喝着喝着就“不逍遥/就喝酒。”。于是,他在被“树叶越埋越厚”后,成为“真是个不死的人”(估计这个时候,有人在赞叹,哇塞,老汤酒量真大。太牛叉了)。
如果说这一首诗,仅仅就写了这一些东西,这还不能算一首诗,至多是一篇的记述文。真正让其成为一首诗的,是汤养宗将其意识形态,埋伏于诗中。在这首诗里,他是通过“王”来抒发的。且看这几句:
我的一个朋友看了,其中几句说,这是诗吗?这明显是“赤果果(裸裸)” 的心理独白。我说,你说得对,也不对。说其是心理独白是对的。说其不是诗是错的。汤养宗的感悟是诗意的——
“在老之/将至,与并无新事之间。我是日光下/善于作乱的影子”。再来看这一句——“这里太让人/不知死活。而这次,走的有点远” 。远到什么程度呢?——晋朝。为什么他“来去无常 ” 呢?因为 “这是太让人/不知死活”。
这里大有屈平“众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啊。形神的模拟,倒是很有几分魏晋名士的“狂态”。却少了几分“羲之”飘逸。多了几分类似于“阮步兵”的“沧桑”和骨子里的“深沉”。这一切,正应了诗中的一句“对命无言”。这让我联想到阮籍一个人驾着马车,跑到半山腰,喝得死去活来,然后狂啸一通。而汤养宗,是在诗里,睥睨世相,用戏谑的语言,笑骂“不平事”。正如他所说的作为理由,看作是“暂借一用的通道”。从这一点来说,诗中的“你”与“我”仍然存在着叠合裂缝。正如汤养宗诗中这样写道“他作序,咱做跋”。
作者终究还是从那个难合之身上,跳了出来。周杰伦也有一首歌叫做“兰亭序”。有几句歌词这样写道:“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歌词古韵十足,将王羲之飘逸的外表下,微结的眉心,传神地再现出来。当是与王右军最贴近的情感纬度。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组《拟古》托于阮籍。从诗歌脉络,至精神向度,几乎与阮别无二致。而这一首诗,汤养宗题目为“在兰亭做假古人 ”。这个“假”字,显然也就隐含了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汤确实是假的古人,不过是在兰亭穿着上长袍,扮了一回。
第一,汤养宗与王羲之确实在精神向度存在着疏离。因而也只能是“假”。
第三,穿越是“假”,而抒发的是情感却“不假”。也就是人假,诗不假。
汤养宗多年的功夫,从而使得他对品语诗写作模式的掌控几近化境。口语诗的一个显著特怔是,口语化运作。沉湎于口语化运作的诗歌,往往会泥沙俱下。汤诗也有这个特点。但是,他的诗歌,却有着一定的障眼法。什么意思呢,初看好像废话连篇,详加分析后却发现基本没有废话。几乎每一句都各有其用。这一点值得绝大多数口语诗人好好学习。这也是我详加分析本诗的原因之一。比如写喝酒那一段,唯有那样写,才能把一个诗人鲜活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像树枝上湿漉漉的花瓣一样。而“我”去往晋朝,再从晋朝回来的过程,则是为下面的酒宴铺垫。借用这样的往返,将今与古,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复镜效应。我唯一对这首诗有点微词的是他的“仇大苦深”。总觉得“凌厉有余”,而“优雅”不足。从而让复镜效应显得断裂而模糊。当然这其实也算不上是毛病。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为汤养宗的“8”字型旋进结构和镜头的“复镜效应”喝彩。
附原诗: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4-4-4 08:01
旋进,复镜
这个标题很具创意,有特色的
绝不收兵 发表于 2014-4-4 08:46
写评论禁忌吹捧 诗歌好坏 各有所见 您只是做你观点的擂主就行了 兵兵拜读问好诗友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4-4-4 08:01
旋进,复镜
这个标题很具创意,有特色的
随风飞 发表于 2014-4-4 08:23
问好子青。谢谢来读啊。多交流。
汤胜林 发表于 2014-4-4 10:10
初看,还以为是发广告呢!
汤胜林 发表于 2014-4-4 10:10
初看,还以为是发广告呢!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