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陈克读诗】在微小处学习观察(读青灯了尘《虫子之死》)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9 15:13
标题: 【陈克读诗】在微小处学习观察(读青灯了尘《虫子之死》)
本帖最后由 陈克 于 2014-4-10 13:01 编辑

在微小处学习观察(读青灯了尘《虫子之死》)

                                        文/陈克

虫子之死

          青灯了尘


水池里,我看到了尸体
误以为你在乘凉
过了许久,水慢慢淹没了你的身躯
仍旧没有动弹
我无法去触摸你的呼吸
经过推断,你已经死去

尸体一直漂浮在水中
同伴并没有为他收拾

陆地上站着几只蚂蚁
交头接耳,然后离去
无奈水中的尸体
并不能充当他们的食物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原创诗歌栏目)
     
        这首诗,首先引起我注意是它的微小,一种并不具名的小虫子死亡的景象,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寻常,寻常到我们几乎视而不见。连名字也不肯定的某种小虫子,想必也不具有引起我们美感的形貌,如果是蝴蝶,蜻蜓,甚至蝌蚪呀,这种有美丽外表又灵动多姿的小动物,不但给了我们直接的美感,由此还可以持续诱发我们关于春天、鲜花,草木,爱情,童年等等的美丽联想,因而,一个直观的结局是,美丽之物更容易入诗(尽管可能是陈词滥调)。同样是微小之物,其际遇是大为不同的。作为人类,我们并不缺少对微小和微弱之物的关怀,但似乎缺少更深入细致的观注与悲悯。在大千世界,我们常常持有的是一种宏观视觉,我们朝向微小的视线,也往往止步于徒具美丽外表的蝴蝶之类。
        不难判断《虫子之死》是一首悲悯之诗。但它的悲悯在语境里是极度控制或节制的。它的构成和持续,仅仅建立在作者深入持久的观察上。从误判小虫子在水池里乘凉,到小虫子慢慢被水淹没,确定虫子已死(成了尸体),观察拖动语境缓慢前行,观察者的悲悯在暗处悄悄发酵,闪现但不显露。确认小虫子已死,作者(观察者)没有抽身离去,而是停在原处继续观察,进而有了后面的景象出现。小虫子的尸体长时间飘浮在水面(注意是飘在水面,意味着它的同类可以直观发现)却没有同伴前来收拾(谐音收尸,意含同伴的关怀缺失)的凄凉境地。如果,观察到此,诗写到此,我觉得此诗的悲悯之境已基本构成,诗也可达完篇。但,这首诗更光辉的指向,就是它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前行,因此它获得了堪称完美的最后一节。始终在场的观察者不露声色继续观察,陆地上几只蚂蚁出现了。蚂蚁很便捷看见了水面上小虫子的尸体,它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蚂蚁是要充当小虫子缺失的同伴,并商量着要给小虫子收拾吗?唉,显见不是呀,蚂蚁只是寻找食物而来,它们在此停步,只是认为小虫子的尸体可充当它们的食物,但是这食物远远飘在水池里。它们为此讨论了一番, 得出的结论是,这食物隔着太远,飘在水里, 去取既无可能也很危险,实在取不到,无奈,懊恼, 只好离去。小虫子与蚂蚁,同属微小之列,然而,一者莫名而死,另一者非但无丝毫悲怜之心,反而将约等同于同类的悲死之身当作可餐之食,无以取之,便漠然离去。这是全诗极重的一笔,悲凉之情深入骨髓。至此,全诗完篇,全诗隐性的悲悯达到高潮, 一份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报告建构成一份优秀的诗歌文本。
      有效的细致的观察,是这首诗给我的启发。面对世界,我们总是遭遇困惑。学习观察与倾听,也是我们缓解困惑时一种可能的诗性表达。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9 16:19
本帖最后由 陈克 于 2014-4-10 10:09 编辑

?此地如此之冷。
作者: 陈波来    时间: 2014-4-10 12:19
学习!一把锃亮的手术刀。鼓掌!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0 13:00
陈波来 发表于 2014-4-10 12:19
学习!一把锃亮的手术刀。鼓掌!

波来兄好,远握!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4-10 15:59
先生又发现一首好诗,来赏佳作,一双鹰眼。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0 17:19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4-4-10 15:59
先生又发现一首好诗,来赏佳作,一双鹰眼。

明月淸风来,惬意!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4-10 22:06
俺来听先生讲课,聆听这么美。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0 22:12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4-4-10 22:06
俺来听先生讲课,聆听这么美。

明月高抬了。实不敢讲课,只是看见对味的好诗,免不了要嚷嚷几声好。

遥致晚安!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4-10 22:55
这才是诗人的风采个性,好晚安。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4-4-12 12:17
作为人类,我们并不缺少对微小和微弱之物的关怀,但似乎缺少更深入细致的观注与悲悯。在大千世界,我们常常持有的是一种宏观视觉,我们朝向微小的视线,也往往止步于徒具美丽外表的蝴蝶之类。

的确是这样。。。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4-4-12 12:17
有效的细致的观察,是这首诗给我的启发。面对世界,我们总是遭遇困惑。学习观察与倾听,也是我们缓解困惑时一种可能的诗性表达。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4-4-12 12:18
学习陈兄。。周末好。。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2 13:50
宫白云 发表于 2014-4-12 12:18
学习陈兄。。周末好。。

是个尝试。还得多向您学习。远握、致安!


作者: 圣歆    时间: 2014-4-12 20:29
陈克的评论我一定会仔细读,关于虫子的诗歌意象带给人的启示我到时候也会拿几首过来给你看看。当然这首诗歌直接写了虫子之死,虽小,但也是很具有悲悯情怀的传递物。

      有效的细致的观察,是这首诗给我的启发。面对世界,我们总是遭遇困惑。学习观察与倾听,也是我们缓解困惑时一种可能的诗性表达。
           ————推荐给微博荐读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4-4-13 21:04
好诗一首,余味悠长!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4 16:03
汤胜林 发表于 2014-4-13 21:04
好诗一首,余味悠长!

谢汤先生点赞好诗,问好!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4 16:06
圣歆 发表于 2014-4-12 20:29
陈克的评论我一定会仔细读,关于虫子的诗歌意象带给人的启示我到时候也会拿几首过来给你看看。当然这首诗歌 ...

谢谢圣姑鼓励。(看见有人如此称,觉好,借来一用)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4-15 21:20
学习了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5 21:35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4-15 21:20
学习了

很少写所谓诗评,最近忽来兴致,准备弄个"读诗"帖,存点感受。还望浅眉多批。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4-15 21:38
陈克 发表于 2014-4-15 21:35
很少写所谓诗评,最近忽来兴致,准备弄个"读诗"帖,存点感受。还望浅眉多批。

你写吧,有时间我学习学习。但是,我真心希望老兄眼光精准些,去蔽,弃俗,还真。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5 21:45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4-15 21:38
你写吧,有时间我学习学习。但是,我真心希望老兄眼光精准些,去蔽,弃俗,还真。

诗友贵在交流,谈不上什么学习。于诗,当然各有偏好。但论诗,确应去俗去蔽。达观做人,坦诚为诗即可。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4-15 22:02
陈克 发表于 2014-4-15 21:45
诗友贵在交流,谈不上什么学习。于诗,当然各有偏好。但论诗,确应去俗去蔽。达观做人,坦诚为诗即可。

很直白地说,我读诗,向来不看作者是谁。我只喜欢读真正的好诗歌。
我阅读的范围很杂,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写法,是好东东,我学习并叫好;不是好东东,我难免不吹毛求疵哈。
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余幼幼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年轻诗人,我喜欢她的作品并非是她在诗坛上已经有的名气,而是她写出的那些好东东。刘年诗人的一些诗作,我也是很喜欢的,但他最近似乎在退步了。
这就是我读诗的方式。望老兄理解哈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5 22:09
本帖最后由 陈克 于 2014-4-15 22:10 编辑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4-15 22:02
很直白地说,我读诗,向来不看作者是谁。我只喜欢读真正的好诗歌。
我阅读的范围很杂,无论什么风格,什 ...


彼此彼此。这小虫子的作者姓什名谁,我一无所知,我觉得可议,就议议了。

不过,浅眉,大哥有点小怕你的灵牙利齿,但是还是喜欢。你很聪明哦。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4-15 22:18
陈克 发表于 2014-4-15 22:09
彼此彼此。这小虫子的作者姓什名谁,我一无所知,我觉得可议,就议议了。

不过,浅眉,大哥有点小怕 ...

聪明于我,是没什么关系的。在当下,聪明就是讨巧,而我不讨巧,所以我不聪明哈
作者: 天客潇人    时间: 2014-4-16 16:16
好诗好评,此贴不是敷衍,问好陈克兄。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16 16:19
天客潇人 发表于 2014-4-16 16:16
好诗好评,此贴不是敷衍,问好陈克兄。

天客多批呀, 问兄好!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4-20 17:02
小虫子与蚂蚁,同属微小之列,然而,一者莫名而死,另一者非但无丝毫悲怜之心,反而将约等同于同类的悲死之身当作可餐之食,无以取之,便漠然离去。这是全诗极重的一笔,悲凉之情深入骨髓。至此,全诗完篇,全诗隐性的悲悯达到高潮, 一份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报告建构成一份优秀的诗歌文本。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4-20 17:03
善于发现
作者之幸
作者: 陈克    时间: 2014-4-20 18:13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4-4-20 17:03
善于发现
作者之幸

谢谢子青鼔励。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4-4-21 11:16
陈克 发表于 2014-4-20 18:13
谢谢子青鼔励。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