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歌写作“流行病” 重阳jm 近读《诗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4月总第4期,谭五昌博士《当下大学生诗歌写作“流行病”》一文,受益多多,感慨多多,疑惑多多。不能一言而尽,只就其中几点简言之,诚望向谭博士请教。 “流行病”之一:选材狭窄,情感陈旧。文中说当代大学生诗歌写作的题材范围,多局限于“乡土”“亲情”“爱情”这单调的诗歌景观且构成了诗歌写作中题材及主题的“癖好”。尤其对伟大的“母亲”崇高的“父亲”成了重点礼赞对象。而对都市生存环境则“一言不发”。因而,谭博士大发感慨地说:“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古老魅力,却难得从中读出现代汉诗的一丝风味。” 我想当代大学生诗人们大概可能多出身于乡村吧!他们对乡村既熟悉又富感情,他们对父母的崇敬,对爱情的憧憬,纯朴天真,可亲可爱。这乡情,亲情,爱情,这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魅力,不管是远古,现代或将来,永远是鲜活的,甚至是永恒的。谭博士怎么就说是“古老”的呢?怎么就没了“现代汉诗的一丝风味”呢?那么“情感”是什么?何谓情感的“新”“旧”“陈”?现代汉诗的“风味”又应该是什么?是“都市生活情调”吗?或是别的什么? “流行病”之二:作品语言直白、通俗,呈现散文化或歌词化倾向。谭博士说得很对,当今诗语言被有意无意地“驱逐”出诗歌文本之外。诗语言的散文化确实是个大大的蔽端。然而,诗语言的“歌词化”毕竟要比“散文化”强得多。因为中华诗是“韵文”,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诗语言的散文化,没了节奏和韵律,实际上就不是诗了,固然不可。但诗语言的“歌词化”则未必不可。因为自古以来,诗、词、曲都是可吟可唱的,也就是说“诗词曲”与“歌词”是相容相依的,不同种也同类。“诗歌诗歌”,诗可为歌,歌亦可为诗,诗与歌同化并无不可。“整首诗通篇押韵,节奏、旋律感特强”是诗歌的典型特征,何谓“流行病”?何谓“宜读(朗读)不宜看(阅览)”?“思想匮乏”固然不可,但整首诗不押韵无节奏不抒情就“宜读宜看”了吗?诗语言的“散文化”固然不可,“歌词化(韵律化)”也不可,那么谭博士的诗语言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流行病”之三:趋鹜名家,盲目模仿。谭博士在评说了当今大学生诗群的“克隆性”(完全模仿)或盲目模仿后说:“更有甚者,少数深受‘快餐诗歌’影响的大学生作者还把难登大雅之堂的汪国真当作‘克隆’对象,写下一行行具有汪氏风貌的‘美丽诗句’,更是‘主动’将自己‘放逐’于诗歌的殿堂之外”。我不知道谭博士所说的“快餐诗歌”是什么,也不明白汪国真是怎么“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当今的大学生诗者能写出“具有汪氏风貌的‘美丽诗句’”却又怎么是“‘主动’将自己‘放逐’于诗歌的殿堂之外”的?谭博士的“诗歌殿堂”是什么?里面都有些什么? “难得从中读出现代汉诗的一丝风味”的“情感陈旧”的“乡土”“亲情”“爱情”的固然不可有,“失去了其真正的诗意品质,称得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也不可有;诗语言“散文化”的固然不可有,诗语言“歌词化”的也不可有;趋鹜名家,盲目模仿的“克隆性”的固然不可有,“汪氏风貌的‘美丽诗句’”的也不可有 ……。而当今的诗歌殿堂被“无韵诗”塞得满满的,几乎容不下其它什么诗了。那么谭博士的那些“可登大雅之堂”的“诗”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又会放在哪儿呢? 2006.06.28 首发2007年8月《艺苑》总195期。 |
希望由内到外热起来! |
悲哀的钟声 _____默哀藏尼地震的诗 我叫醒夜色,推开黑暗 寻找那一条金刚结 天亮了,数字压着我的神经 未点完的酥油灯 还在燃烧着光灰 打开心,看来一看 雪山震碎的痕迹 重伤了我的眼泪 震塌了我的乡土 悲哀的钟声,震醒大地 天空被眼泪盖住 双手交织人生的一瞬间 地球的脸上涂了废墟 让天空无色 只有爱,默默流淌 孩子们回学校的路上 悲哀的钟声,撕裂了孩子的路 写于2015/4/26日,北京。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 |
诗是诗人心里的一片青青的草地! |
为什么我们要拒绝诗艺真正的方向,而用流派去逃避?是谁,在阻挡着诗艺的真标准的出现?为什么拒绝真诗艺标准的话语权对话,而要用话语权者暗中统治? |
为什么我们要拒绝诗艺真正的方向,而用流派去逃避?是谁,在阻挡着诗艺的真标准的出现?为什么拒绝真诗艺标准的话语权对话,而要用话语权者暗中统治? |
现为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元老。1990—1997年主攻儿童文学发表近100万字;1997年加入四川省作协后改行写新闻杂文;2012年改行写诗在官民刊发表诗作不超过150首;2014年4月改行写电视专题片脚本效果一般;2015...... 汤兄了不得啊! |
是好迹象,祝福! |
汤胜林 发表于 2014-4-14 09:42 相信时间。对! |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