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2 _3 {8 @# g0 U7 u1 E, w" A4 P9 W3 R, d: k' |7 c; |
【诗歌作品】 ' t9 v) d! n. g1 X' |& d6 f) @9 A9 \; o5 `6 J+ s
1.《庭院杏花》7 F% K6 R+ T: u9 d
' x+ `/ T. u3 _5 [, I 作者:朱枫- P. ?, ?- w; K2 y0 N, ^9 p' r
. z+ A1 ]: U% y, J' g
杏花开时,便不爱鸟来 " R) T2 S1 V; ~& D2 U1 k. g只愿看那蜂喧蝶舞 ! f# f2 b4 a1 {) f9 J有鸟栖枝,又只敢轻言低步 $ f4 }7 d* q; F& q只恐惊落了片片花瓣 6 X1 Q; K- k# p & O+ v4 [+ x8 l! j& C眼下见枝上结着些+ a, C) @6 z2 G! I2 ~5 s2 S
小小杏子,却如收获了 ' s0 @% M% T2 P& s% o( v一颗颗绿绿的欢喜8 E, w3 O6 b! m6 x2 u
x! c: s; G# C2 M, S, T; W推荐人:奥冬' D, `! }3 h9 w) z! N$ r
推荐理由:前一节,有种面对美景、面对生灵的屏住呼吸般的“小心翼翼”。后一节,有种如释重负般的欣喜。慈悲,欢喜,欣赏,接受,活在当下。 5 U3 i, i" b& @& r z S( W |$ z* W; s( b, j- T3 D/ z8 r
% c" u3 r5 u) C' r% M6 I! B2.《飞花的梳子》 6 [6 p$ a& t1 K. z! o- I2 T$ ^3 U% j: S" n
作者:夏野童 ; |6 G( G" ^ n' I# k " D. ?( f* I) E7 S飞花的梳子 $ H" t( `8 Y; `4 ^6 n梳着清风的长发 ; k3 F" W' X5 o9 `$ _# v0 q5 U+ T 5 i0 a. i$ u; Y一遍& u' y: p. {; \* m( X. V
一遍 1 Y1 L6 f! |; w4 ]2 d……8 u/ i( Z. u- x! O
1 V: o9 W( C" h Y8 d读着这些清美的诗,感受着诗人敏感的诗心和智慧的禅心,渐渐在心里形成这样一个对南北的印象—— ' j8 r2 n' f; x, a 3 H. o, i$ M" O% ~1、不倦探索真美的行者诗人( N) D: X6 C S. P9 S4 L
20多年了,南北以一个诗人,一个禅者的所修所行认真地爱着生命和生活,把属于自己的那份体悟用文字般若的形式呈现给世人。这期间,他有过短暂的安住,但更确切的说是“在路上”。脚下有路,路上有心,或者无心。他早就认识到,除了现实的家外,人们都渴望有一个精神的家,而人精神的家只能在明澈如镜的心里,其他任何外在的山水都只不过是身躯的他乡。于是,他从北走到南,开始了自己心灵的探寻之旅。就在探寻的路上,南北走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行者诗人。《行者》和《身躯这辆马车》就是他早年开始行旅时的自画像,也可说是和他类似的“在路上”探索者的群像。“乘着身躯这辆马车”,他发须飞扬,衲衣褴褛,竹杖挑着“风花雪月”,“日日生长”那“如莲的心愿”,处处留下他艰难行走的痕迹。“在路上”状态体现的是诗人在心灵之路上不倦探索的努力。而实际上,“路的延伸”和“走的不停”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因为不停的走,路才延伸开来;而路的延伸又诱惑着脚的前行。(《罗布麻的家》)南北说,“一切都在变幻,前路一概未知。但我惟一能够知道并确定的,是我的写作。只要生命尚在,写作就会继续。”(南北语)在行踪不定的生活中,他且走且写,云水随缘,行住皆安。“风起时”——9 m, ^) h% _& i9 B! d1 M
& A6 c' b% E# a# h* M我们在竹的醉舞中 2 |: x# W# W: O' l5 N$ p迎候 9 D* v: ?" d, ^# _上升的新月 - B, d- |& }- |! F9 P. G9 q # e5 W" \" U" Z) D期待那轮明月,也是诗人在期待着如同月色的平静心境。所以“风过后”,诗人已经 “忘却来时路”,心里没有留下一点风来时的痕迹,这就是风过后的心境。他写下《在一个地方呆着呆着,就想走了》,感慨天地之大,宇宙之广,非个人所能穷尽。然而对于永不满足的诗人来说,“尽日寻春”“芒鞋踏破”是其偏爱的人生形态,于是,梦里的远方对诗人来说永远有着其不可阻挡的魅力。到远方去,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最终想要达到的无非就是“没有闲事心头挂”的人生“好时节”境界。在行者看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陌生的未知总充满诱惑,甚至能带给行者难得的宁静和安全感。这首诗形象表达了“行者的皈依在路上”的想法。另外,如《在路上》《依然,在路上》《徒步茶马古道》等诗都表达了同样的生存状态。 2 K; X8 F d8 {* _( _# U5 Z( u1 l“我”在路上修行,在路上写作,也不忘时时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 Y$ `% K& w8 @8 k
在尘世往复循环的轮回之中,总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事物。禅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给了南北超越一般诗歌写作者的眼光,他把推动现代禅诗的发展当成自己今生那件不变的事,写诗的同时整理出了富有开拓意义的现代禅诗理论随笔,系统阐述了他的现代禅诗观念。虽说这不算是严谨的有着学术分量的理论专著,但由于它们出之于诗歌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个人经验,因而彰显着诗人的不羁个性和现代禅诗的独特品性。而他的诗歌写作因为有着这样的理念支撑,比起前人(如废名,洛夫,周梦蝶等人)来,更具有了自觉探索的性质。! L7 T6 R" }* b) L3 ?% X, L; I! s
可见,南北探索的不仅是禅的内在,还有诗的内在。这两者的结合点指向的外在表现是“美”。在他的《无常之美》一文中,南北提出不同于多数人对无常的看法,把无常当做一种美,看到了“无常”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所以他能写出《归期》、《随感园阳居》、《木笛》、《就这样》、《一树腊梅都开了》、《大讲师》等透视当下之物的诗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佛徒或者禅者的眼里,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坏灭的过程,有它之所以成为此物的因缘。南北在家具,木笛等物之外,见到了非家具,非木笛,非花的那些原初存在,看到了“无常”在形成事物时促成“变化”的特质。因此,他能静观烟花(《在高于世间的地方》),观《雨中睡莲》,观《星空》,观《月季花》《清明花》,观《野栗子树下的松鼠》,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美与深层的缘。这些诗呈现出一种了知宇宙的大美与贴近人世的真美。* m9 b5 m( Z- t+ N8 h' w
《不修禅的竹椅子》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首。比起那些前世今生的物自体之思考来,不修禅的竹椅子显然是最彻底的禅者。“它的心是空的”, 竹椅子本体即空,它可以包容得下所有到来的人。所以它只是静静地承受,默默地坚持,无语应对一切,任由人来人去。: H8 w! g, t( x" r( J0 W: C
《隔溪花》初看到时,并不觉得有什么意思,甚至觉得写这样的诗句简直是投机取巧。然而,好诗如好茶,其自在的香是无法遮蔽的。这首诗在形式上独特,上下两段三行文字,只有一个字的变化——上段的“开”到下段成了“落”,重复造成的艺术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反复读几遍,就读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心若沉溺于世俗的扰攘纷争中,自不会有这种境界。原来,诗人是想告诉我们真相——闲看花的开落,是需要一种境界的。 1 T, K' W1 g# U& O0 W( v" P" E生活中处处留心,你会发现一些你忽略的东西也在尘世中经历着和人一样的种种,《被忽略了的》发现微渺之物的美丽。《其实,这鸟鸣一直都存在》写病愈后的感受。在大病一场之后,诗人重新听到鸟鸣,发现了世界本具的真相。只有“我”存在,才能听到鸟鸣,闻见花香,看见美好。而鸟并不因人的关注而鸣唱,它活着,就一直在歌唱。能够如此感知生命之美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这“鸟鸣”证明了“我”的存在。 $ x& S% H7 R: i无疑,诗人对美格外敏感,而禅者诗人南北对美更是有着独特的敏锐,他把每一朵花开的瞬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花开花落,风起云过,阳光雨露,日月星辰里,他细细体悟生活里的禅。独行旅居的这些年里,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世间的花开,还有自己思想的一次次花开。花朵是诗人反复书写的对象。从佛祖的拈花微笑,到对各种花的欣赏和阅读,诗人不只是在欣赏花朵的美,更是在欣赏自己美丽自在的人生姿态。 # q* I8 o" }% u7 {# F* k% _: O R) _ v/ y9 ^! z1 T7 d' h6 z1 J城市消失 3 F( _- e5 z# _1 m7 O k/ K& I1 ~如蛇般的人群和噪音消失 4 w& d x2 H3 h) t- ^, p绿色的声音 9 q' y" g6 @3 O1 h依然在雨中闪亮 , H, l* h" J* j7 ]) Y, ]——《最后的月季》! J$ e( A; k4 Y) D/ [# q' s
4 f7 L) n3 l3 C' k
正如诗人在随笔里所说,“禅不是高高在上的,禅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隐现着。”诗人笔下的事物无不在昭示我们,禅就在你的身边。不要好高骛远,四处寻找,禅机无处不在,禅意时时都有。《大米开花》由大米在锅里开花想到—— * N% E0 f/ _2 _8 h" P+ { & @& E8 g+ n& m% F5 j: R它们开花,只是生命对土地 ; G* x' Y8 A: ] e, a" m c _
最后的语言- _% \! c2 F. T8 w+ J: A
+ i) O$ X' e" i. C: ]《菊花菩提》也写了这样日常生活里诗人感受到的美,诗人由静静开放的菊花想到—— . R! f7 u* c( b- t8 k( q1 t) K0 B" q2 T. r5 r! Z+ u$ s
我只需要一方心灵的净土 8 i8 F' s6 i6 q& o( N在秋风中禅悦 ) M+ _7 P- V! D" }& }
在霜降下独立 " Z: Z0 `4 P( v" l+ S; @! R2 K4 r
2、崇尚自由独立的生命个体 1 u4 y" i" f' D- t$ Y: E在《呵祖,骂佛》里,诗人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狂禅者的形象。他打破偶像,蔑视权威,“吃茶去”也。这是一首一反常态的诗歌,从文字的运用到内在的机锋,都很现代。在诗中,诗人透过前人设置的障碍,终于形成独立不羁的个人思想。1 {6 f5 X9 D( N5 C4 d/ S
# Q' o4 k' v) K: l7 y& V3 {2 N
黄昏还没有降临. q( @2 r0 ~* P' y
一只鸟落在窗台上 & y/ X3 F2 s! V: |3 v3 ]5 ~& {另一只也落在窗台上 - ^* t& Y# V- m: J9 m. i& p, N- ~" l ^* @7 W( @* f% X' I
开头就写两只鸟,一只落在窗台上,另一只也落想窗台上。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和鲁迅的两棵枣树一样吗?还是故弄玄虚呢?造成一种悬念,引发了人继续阅读的兴趣。/ c$ } x [0 s" D# M' N
& v0 k' X3 t% G# q
我翻动纸页 4 d0 V4 `: L0 S2 Q, E% J一些话头 0 M" z; W: c) O9 t0 u不小心掉落到地上6 f( Q0 O0 L/ L
不小心砸在我眉头 * E8 S# W* {3 D9 J ( h$ L& J, c9 Q; d这首诗思想和手法如同禅宗棒喝一样具有“现代”色彩,词语的组合大胆而新奇,双关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内涵。那些苦苦参究的“话头”本身无法掉落在地上,砸在眉头,然而写着话头的书页掉了,砸到了眉头。“我”被这些死话头砸中时,从苦苦思索中蓦然醒悟。) ' E2 V9 |1 a# g3 u0 j6 t, n1 v' Y
义玄,义玄。我要捅开所有聋子的耳朵 2 X: {1 ]. z0 R3 M5 h德山,德山。我要再给你一条棒 + f1 {# T0 T2 N) F骂呀,打啊 ; K: {8 J# k9 {9 Z; K& C- p9 M4 `, u' I也别管那偶像是金,是银 / }2 r% x' k, C" R7 [' i( Q还是不锈钢 ! \2 u. H1 Y$ A6 n & A" D" D& \5 {. ~- J: v2 }在禅宗中,临济义玄以“喝”闻名,德山则以“棒”闻名。”“我”却还嫌不够,要加倍这种棒喝,破除尘世所谓的偶像崇拜,直到发现自我本性。 8 s% `' B; C6 {- M$ Q0 e9 z/ R' n4 H% K( n) w* C
把帽子摘了" ?7 I. n" i+ Y( `1 L: H
把腰带解了 - |9 e e! T; a& S把鞋子脱了 3 Z: z& n# |- g! U& h, [, ~把手中的经卷仍了 x$ o3 O$ {. h6 b5 S% D& g把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情忘了1 x4 k- {6 l0 p; m
7 m+ U8 `$ u6 m+ H$ Q, J+ m
没有谁能够真正的束缚你的身心,除了你自己!唯有去除一切外在的束缚,才能真正解脱。, w6 E# I) L1 b1 F0 K
# d0 O) v% f9 y7 j2 m
我们 / \0 `# a; |; r0 |吃茶去0 s x0 t' k' ]; n' m4 c4 A( ^" o
" B: x8 J* e+ a* M! J& [# T这个“吃茶去”的才是真正独立的禅者。“吃茶去”是最日常的见道之路,也是简便的悟道方法。放下“我”的所执,不拜佛,不诵经,不打坐,吃茶也是参禅。再看这首《雨中》: * z, H8 |8 Q F+ c + T9 Q4 \% T+ V3 x: w你在笼子中,看雨。 0 }6 T3 m ?: n/ ~2 c# O* o这不是我的错。你进错了门6 A/ B9 T5 g! g5 v# x
为贪欲所困。现在,你呼唤自由。 & p" c! {% }! E ]% `- ^$ r- } m3 `: Q
可惜,我手中没有你的钥匙。 & @$ O* c! Z' x7 k8 G4 i1 k. m) j1 Q一树桃花将谢。这是去年春天的契约' F/ s: o- _5 p# C( ?% M
一顶草帽,在雨中晃来晃去。" u( q: c+ G5 o9 [! Z' I-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