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对生命的尊重——毛子《对一则报道的转述》 [打印本页]

作者: 云经立    时间: 2014-5-26 14:00
标题: 对生命的尊重——毛子《对一则报道的转述》
对生命的尊重
——毛子《对一则报道的转述》

对一则报道的转述
                      毛子

唐纳尔,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
在9·11,他失去了怀孕6个月的女儿
时隔十一年后的一个五月
民众涌上街头,欢庆本·拉登被击毙
只有唐纳尔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
静静消化这个消息
他无法高兴起来,他说
——“我们不是一个会庆祝死亡的家庭
不管死的是谁。”

诗的标题确定了这则报道有很强的新闻性,同时,这则新闻带给人很大的感触。
这是本诗的写作动机。
既然要转述这则新闻报道,那就要陈述一个事件,并且这个事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焦点。
这是本诗的写作内容。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世贸大楼的恐惧袭击案,导致2996人遇难。给全世界留下了恐怖阴影!
一位美国公民,他的女儿在这场袭击案中遇害。当制造这场恐怖袭击案的元凶被击毙时,大多数人欢呼,可这位美国公民说了一句充分尊重生命的话:
我们不是一个会庆祝死亡的家庭,不管死的是谁!
这实质是,尽管你不仁,我不能不义。体现的是他的仁爱,对生命的悲怜情怀。
看到一则新闻报道,由此产生灵感,在创作上,这是一种点石成金,信手拈来的功夫。


2014.5.18  长沙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5-26 19:25
本帖最后由 浅眉秋水凉 于 2014-5-26 19:28 编辑

来学习云老师的评论。
读了这首诗,有个感觉,觉得此诗的后半部分影响了诗意削弱了诗味。
我在想,如果这首从以下句子开始变化用场景(物象)来指事,是不是会更好呢?
-------------------------------------------------------------------------------------
和家人一起
静静消化这个消息
他无法高兴起来,他说
——“我们不是一个会庆祝死亡的家庭
不管死的是谁。”
-------------------------------------------------------------------------------------------
尤其最后两句借主人公言说的立意,更觉得败了。。。

我冒犯地仓促地对本作品结尾部分做了一下微处理,不当处,还请云老师批评。
---------------------------------------------------------------------------------------------------
唐纳尔,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
在9·11,他失去了怀孕6个月的女儿
时隔十一年后的一个五月
民众涌上街头,欢庆本·拉登被击毙
而此时,唐纳尔独自蹲在
滴水的屋檐下,默看一群蚂蚁
慌乱逃出被雨水淹没的家

作者: 云经立    时间: 2014-5-26 20:54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5-26 19:25
来学习云老师的评论。
读了这首诗,有个感觉,觉得此诗的后半部分影响了诗意削弱了诗味。
我在想,如果这 ...

为你的认真劲感动。

其实,改诗,是作者的事了。林语堂说过,诗,只能由写的那个人去改,别人无法替代他。即便是改,表现上,也只能是技术上的。

现在回到你的重点。你认为借主人公立言,这样损了诗意。但你要注意,诗的标题是对一则报道的转述。既然是转述,只能是这样。而且转述,一定要有亮点。这二点,本诗都做到了。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5-26 21:07
云经立 发表于 2014-5-26 20:54
为你的认真劲感动。

其实,改诗,是作者的事了。林语堂说过,诗,只能由写的那个人去改,别人无法替代 ...

感谢云老师的重视跟回复。
再次探讨一下-----
我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已经完成了扣题或者点题。而且此诗中,也只有前半部分是借用了新闻事件,后半部分是写主人公对这则新闻的感受或曰反应。
我并不完全否认原作的写法。我只是觉得原作从实到实,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整体艺术性。
也许是个人的审美不同吧,我比较喜欢那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喜欢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指事或意会。
不当处,请云老师批正。问好。
作者: 云经立    时间: 2014-5-26 21:24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5-26 21:07
感谢云老师的重视跟回复。
再次探讨一下-----
我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已经完成了扣题或者点题。而且此诗中 ...

其实,你的意见,已经认可这首诗的写法了。
诗,确实是虚实相生的艺术。
要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要虚虚实实。这是常规,但也并不完全如此。《静夜思》不是很实吗?对一则报道的转述,肯定得实。否则与标题不符。诗的标题决定的作品的走向。
最后,对老师这个称谓,免了!不必客气。
作者: 浅眉秋水凉    时间: 2014-5-26 22:16
云经立 发表于 2014-5-26 21:24
其实,你的意见,已经认可这首诗的写法了。
诗,确实是虚实相生的艺术。
要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要虚 ...

呵呵,受教了。
再次感谢云先生。。。
作者: 行者小芹    时间: 2014-6-6 12:34
诗的标题确定了这则报道有很强的新闻性~~~在创作上,这是一种点石成金,信手拈来的功夫。

学习好诗好评!
作者: 如花    时间: 2014-6-20 15:10
这个诗带给人思想上的震动。
作者: 燕子飞    时间: 2014-6-30 11:05
跟踪云经立。
作者: 云经立    时间: 2014-7-2 08:10
燕子飞 发表于 2014-6-30 11:05
跟踪云经立。

侦探来了?
作者: 张敬成    时间: 2015-4-23 10:28
点石成金,信手拈来的功夫  呵呵呵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7-9-20 15:37
欣赏  学习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