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90后诗歌沙龙 于 2014-6-20 22:45 编辑
写在前面:90后诗歌沙龙自发布消息以后,听到的声音可谓褒贬不一。有人举双手赞成,有人却暗地里放冷箭。无论如何,第一期终究还是出来了。值得开心的是受到了这8位特约评论员的支持!当然,还有几个评论员因为某些原因抽不出时间,所以只好等下次了。江上的诗,我们不能说好或说坏,毕竟说话的权利,全在于:你!
——90后诗歌沙龙群
《父亲是一只猫》
江上
怀疑父亲是一只猫
纯黑色的一只猫
找不到一丁点儿洁白
习惯于在脚手架下撑懒腰
在太阳的暴晒下显得愈发精神
丝毫不会怀疑父亲这只猫的技艺
如果从数十米高的脚手架
丢下一根香烟
父亲会把一根香烟当做老鼠
准确凶残捕杀
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进食
十几年操练着这门技艺
然而,当父亲正真遇到一只鼠时
父亲从不会凶残猎杀
压根从不会有这个念头
他总骂他那不争气的儿子为鼠
丧心病狂的偷掉了他的一切
由此,当真正遇到鼠时
他更害怕不能与鼠和谐相处
梁永周:新意对于一首是重要的。那么连缀意象的通透性甚、距离性、甚至是矛盾性,“父亲”与“猫”就是如此,诗人所具有的特殊“魔力”就是将矛盾意象变得顺承、贴切甚至透出神韵;寻找意象内质的本意连缀,从而将其嵌合,有好的呈现。这首诗整体由于表达主线的明确使其通透的同时,惊喜会少了些,“老鼠”是其逻辑性的一个巧妙外呈。再者颜色(黑色)与太阳的曝晒这些都是逻辑体现,可推敲的一首;其实是客观逻辑与自定义逻辑的双重结合。当然诗歌在“烟”“老鼠”这两个意象,尤其真假“老鼠”间的述描还是太过紧凑了,诗歌的空间感则是大大减弱。但是能够值得推敲的诗歌,绝不会差。
葛小明:这首诗歌切入点颇有新意,对于生活位置和生存状态的呈现,值得肯定。极端化的选词,略显粗糙的隐喻,以及诗人对数字的借用,也算是本诗的一个看点。猫与老鼠,这对自古对立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别开生面,相信诗中的感情是真实的,动人的,细微的。诗歌在物化阶段出现断层,废话多,语流略急,用力多而用意少。
林曦 :抛开诗句存在多少不妥来说,初读此诗,我看到了诗人心中父亲鲜明的形象,他可能对人憨厚,可能对子严肃,可能粗枝大叶,可能不善表达。用猫与鼠来形容父子关系简单却正中要害,用反正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父子亲情的反思。这也是我们90后随着年纪成长对于父母亲情思维变化的体现。
时光空壳:一:新,在一个猫与老鼠和父与子的话题作为融合,本就是诗的亮点,二,实,来源生活,从前期的父亲劳作和吸烟的片段,塑造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生动实在。三:悟,这点几乎是每首诗都该有了,作者在结尾的领悟,不仅仅是对父亲的理解,对自己的批评,更是一种无奈和反思。四:情,如诗的最后所写,每个父亲都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但却深爱着,不舍着。诗的本身意向很好,一点点的延伸到主题,有一种艺术性的提升,但是个别的句子还可以再凝练些,例如”怀疑父亲是一只猫,纯黑色的一只猫,找不到一丁点儿洁白“这几句中量词的运用可以适量的删减。文中一些口语化的字词也可以推敲,比如”的“”着“”从来“以及人称的运用,总体来说,是值得细品的一首诗作。
阿海:第一天读了三遍,交稿那天又是三遍,我发现自己读不出我想要的情感(并不是我个人的期待),诗不可说,尼采说诗是面对证人的艺术,我看到这首诗里的父亲变成鼠,变成猫,但他没有变成人,皆是我的观点,这个父亲从人进入诗,但并没有以人全身而退。我鄙薄地想这不是诗歌的终点,对于九零后而言,这也远远不够。我喜欢的是变化,如果说有语言性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顺序,稳固的“一成不变”的诗的秩序,它“锁定”了词语,我个人的感觉是这首诗在众多九零后诗歌里形式是成熟的,但抵达还不够。
刘郎:描写父亲的诗,刘郎记忆深刻的有两首:老刀的《父亲》和吕德安的《父亲和我》。在刘郎的认知里,写父亲或者母亲这一类的形象,如果仅仅作为自我情绪的宣泄,很容易…想描绘的新鲜深刻,极其艰难!也许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江上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选择了“猫”这一出奇的喻象。但不管你设置怎样的喻象,它必须具备可还原性,也就是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什么。这首诗在后面的化入和打开上,我觉得还是有些不够圆润!“猫”这个喻象缺乏更具体的感知空间!
许立志:一首诗成功与否,题目的好坏是重要前提。一个好的题目可以使读者眼前一亮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当然,不止诗歌,任何文体都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明显做到了。但也仅仅到此为止。全诗看下来,未免给人“标题党“的感觉。从“脚手架”“太阳的暴晒”等词句的描述可以看出,父亲应该是一名建筑工人,本诗也可归入打工诗的范畴,却有着与同类题材不一样的叙述形式,但是拿黑猫来比父亲,除了同样的“黝黑”,实在看不到其他相似的地方。诗的末尾又引出儿子和鼠,这让我前面的推论很难成立,我不知道作者究竟把诗定位在什么题材上,也不知道父亲、黑猫,儿子,鼠究竟哪个才是本诗描述的重点,另外,从诗的整体推进来看,类似“然而”“由此”这样的词应该尽量少用,毕竟写的是诗,不是小说,诗的推进应该是内部情感的自然升华,而不是仅靠表面的字词。还有“父亲从不会凶残猎杀/压根从不会有这个念头”“当父亲真正遇到一只鼠时”“当真正遇到鼠时”这样重复的词句也应尽量避免(破坏美感和结构)。
素黛 :读后感:《父亲是一只猫》题目很吸引人,让人瞬间联想猫的灵动,俏皮和慵懒的神态。1,开头写“怀疑”一词,有点不解。读了几遍后,感觉这个词写的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的结果。2,“纯黑色,撑懒腰”比喻父亲的肤色,和工作歇息时的动作。3,接下来,写父亲的技巧“把烟当做老鼠”很有趣,看了,印象深刻。4,“然而,当父亲遇到真正的老鼠,却不会凶残猎杀”这一句虽然是转折,却增加读者好奇,读到结尾,揭开谜底,让人在遐想里回味。5,读了很多遍,感觉应该再凝练些,会更加好。
江上简介及创作论
江上,本名,代炎江。1995年出于一偏远小山村,在孤独中度过童年。11岁被一乡村语文教师诗歌启蒙。初高中独自悟诗习诗。曾任校刊诗歌编辑,现为民间诗刊《方向》同仁。尚无诗歌在正规刊物发表,少许在地方民刊交流发表。
个人诗论:就论诗而言,我也不敢什么品评说出什么专业性质的话,毕竟自己还略显青涩,也没什么经验之谈。我只胡乱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谈谈21世纪当下中国90后诗歌方向,我一向主张诗人应拥有广泛的人文主义关怀,契合于时代,立足于时代,当下90后诗人诗中广泛张扬个性,张扬个人诉求,这也或许是我们所生存的优越坏境所决定的吧,但我始终觉得90后诗人缺乏一种精神诉求,缺乏一种精神信仰。但也可能是我们还略显年轻,经历的毕竟太少了,对诗歌探索的能力还未能完全成熟,有待时间、岁月的磨合。回望七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发展的高潮黄金时期,所产生的诗人,诗派共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辉煌,他们所拥有的精神诉求,充满广泛的人文主义关怀,他们以既定明确的目标探索诗歌的伊甸园,是我们90后诗人们学习的,但也不能否认当下90后诗人已经崛起,他们也是有担当的一代。纵观将来90后诗人一定会辉煌,将来也一定是属于我们。于此,只发表粗略,鄙薄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