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推荐李万修佳作一篇 [打印本页]

作者: 戴凤鸣    时间: 2014-7-18 15:08
标题: 推荐李万修佳作一篇
读重阳《何谓诗》       






青海/李万修




    一篇珍贵文
    重阳先生的《何谓诗》,是一篇极有价值,十分珍贵的诗歌理论,也是中华新韵研讨深入进展的重要标志。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结论正确,将会把新韵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把总钥匙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一定义是科学的,也是准确的。由此而推断出:“无韵不成诗”,并特别强调“无韵不成汉语诗”。重阳在这里给我们制作了一把闪闪发光的总钥匙,拿它可以打开有关诗歌的许多锁。
    一曲民族歌
    重阳说:“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当然,从辩证统一的观点看,“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但必须肯定:“世界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这一观点是不可有丝毫动摇的!
    事物都在发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到任何时候,也不可抛弃民族的传统特征。因为“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诗也亦然,永远是一曲民族歌!
    一颗金色果
    重阳几年前就提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这里又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他说:“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这里的几个“特殊”就奠定了中华诗就是中华诗,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诗。当然,也必须吸取外来的精华,形成一种新诗体,即中华新韵。
    新韵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诗歌常青树上结出的又一颗金色果。
    一面新诗旗
    关于中国的新诗,重阳说:“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就是被现今称为‘中华新韵’的当年的‘新诗’。”所以,他具体的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有韵白话诗”、“新韵古体诗”,也就是中华新韵诗才是真正的“中国新诗”。
    “新韵”就是有韵的现代诗,就是中国真正的新诗。她象一面旗帜在新的世纪里,高高地飘扬在诗国上空。
    一条传统线
    重阳认为,大量的无韵自由散诗,不属于中国新诗,而是“西诗”。他说:“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
    完全可以这样说,诗经,、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还有现今的新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全能够串到一条红线上来。而“西诗”是绝不可能串到这条红线上来的,自然会统统抖落出去!怎么能占用“新诗”这个光荣的名称呢?
    一块试金石
    以什么标准来衡定“中诗”和“西诗”呢?重阳给了我们一块神奇的“试金石”。他说:“‘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就泾渭分明了:有韵的是‘新诗’,无韵的是‘西诗’,这是最起码的区分。”
    “韵”这块试金石,确确实实是诗歌的无价之宝,没有了她,也就没有了诗,所以说她是诗的命根子。
    一件好武器
    重阳坚定不移地说:“‘新韵’这个名字,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还了‘新诗’以清白。”
    “新韵”不仅仅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而且是战胜“西诗”的有力武器。只有“新韵”才能把占统治地位的“西诗”赶下台,拉下马。因为她代表的是真正的新诗,而且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一支锐利箭
    重阳说:“由于‘西诗’冠以‘新’字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怪’,就怪在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新诗’。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蒙胧、意味、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这段话直接批驳了那一大堆的“洋探索”,并否定了他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和“走向世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错误论调。真象一支锐利箭,一矢击破许多“的”!
    一声诗界雷
    重阳说:“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西诗”再不能占有“新诗”这个名份了,应当让位给“新韵”。这个名正得及时,正得果断,正得必要,正得正确,正得意义重大!如再不正过来,将会继续把中国的诗引向岐路,后果不堪设想。
    给新诗正名,就象诗界的一声春雷,打破了诗的沉闷局面,唤醒了诗的重新振奋。使新韵象百花开放一样,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诗的春天!
                                       2001.12.20


李万修简介
李万修,男,笔名颂扬,1938年5月生,陕西清涧人。中共党员,大专,中教一级教师,从教三十五年。诗人,中华新韵学会副会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诗作文论千余首(篇),多次参赛获奖,并被收编入数十部诗文集中。出版新韵作品集《巍巍昆侖》和《献给孩子们的古诗译》等。其业绩被载入百部大型辞书中。
通联:810802•青海民和镁厂退休办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