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诗歌的边界 [打印本页]

作者: 孤凌雁    时间: 2014-7-21 01:40
标题: 诗歌的边界
自韩总发了辩论的帖子已过去一旬了,当时我便投了反对票,但似乎如同87:38的反对率一样,左右不了论坛里部分大佬的观念。诗歌流派网作到现在,对诗歌的革新越来越多了,按小可的理解,这里偏离诗歌也越来越远了。今天我依旧站在这里,发出我微不足道的反对之音。或许我只能是诗歌革命道路中的一块小石子,连垫脚都都被遗弃,连绊脚都不够分量,但是,我不愿就这样放弃国人心目中神的诗歌。我曾将XX主义的推行和国学传统的丧失、普通话和标准字的推广、已经诗歌的离经叛道并称为亡国的三大标志。
在《新诗的大众化》里,由于当时看见“保守残缺”之类的强硬措辞,一时激动,对诗与歌的关系、诗歌与散文的关系等等说的有些偏颇,这里我想重新讨论一下。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级形态,这一点从诗歌的诞生就是成立的。人类语言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只是人类通过声带等器官发出的声音来相互传递信息的方式,经过不断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发声系统,每个音或每个音的组合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进而又出现视觉符号来与之对应,于是有了文字。也就是说语言来自于声音,之后在鼓气、抒情、祭祀等活动中,形成了音乐和歌曲,其文字部分就成了最早的语言艺术——诗歌。另一种早期文学——散文则诞生于文字的表意作用。也就是说诗歌的诞生,首先是音乐性的,其次才是表意性的,而散文则从诞生起就偏向于表意,韵文的诞生要晚,且与诗歌颇有渊源。
研究问题应该先从定义入手,至少要归纳出问题的特征。而研究定义或特征应该从历史入手,从事物诞生的源头研究,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这就是我去讲上一段话的原因。这是一个作学术的方法。
以前我一直坚持诗不是用来唱的,也不应该用来唱。但后来我发现错了。诗歌诞生以后的几千年文言文学阶段,诗歌都是能唱的。许多诗一写出来,王府相邸和青楼里就会传唱,然后一首诗就这样流传开,情形确实更像今天的歌,而不是诗。往往人们认为诗雅歌俗,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听唱诗是文人雅士的事,试想一个妓女给流氓唱诗,那会是什么情形。歌的受众往往是普通民众,太高雅了他们听不懂,不客气地说比对牛弹琴抢不到哪儿。而诗的意境要高明了,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听懂。当然,不是说现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大学生都一抓一大把,大家就都能听懂了。文化的修养是心灵的、内在的,真正的文化普及还太过遥远,诗歌不可能像流行音乐那样遍地开花。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热爱诗歌而迫切地追求诗歌的大众化,然后像韩国把跆拳道弄进奥运会一样阉割掉精华。我们不能为了推广而“投其所好”,误认为庸俗了,和普通民众接近了就可以推广开,然所有人都像我们一样热爱诗歌。这是一种盲目的“爱”,是不理性的,也是难以见到成效的。这样做只能破坏掉人们心目中诗歌的神圣形象,或是让更多的“水军”投入到“诗歌”的创作,祸害诗歌的纯洁和庄严。水军是不会真正爱好诗歌的,他们只会自己写,也从来不会接触别人,这也就是当今诗坛“诗人”到处都是而诗歌没有人看的原因所在——人们其实还没有达到诗歌的境界。上一年在学校做诗社,纳新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况,因为诗歌太“高大上”,不敢来。诗歌的真正推广,不在于俗化,而在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至于我常提到的诗歌的音乐性,新诗发展了这么多年确实是越来越不注重了,反倒是低档次的歌词依旧坚守着。诗歌作为音乐的衍生品,又是文学的顶级形态,音韵还是应该重新回来的。有人认为诗歌带上音韵太累赘了,要简化。其实这些人大都是水军,只是像一群文盲夺取政权一样,势力太大,于是有些正规军就投降了。作为民族之脊梁,诗人还是应该有些贞节的。对于真正写诗的人而言,音韵不是问题,天赋会告诉他什么时候怎么使用音韵。当然,这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其他的文化人能懂就够了,何必全民写诗呢?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写诗是个别天才的专利。

在文言文学的时代,诗歌和散文是一家,因为诗歌和散文拥有同样的语法形式。而白话文学的时代,散文和小说是一家,因为散文和小说遵从同样的语法结构。文言文学的时代,单字成词,语言非常简练,诗歌语言同散文语言比,开始大概就差个虚词而已,进入唐代,诗歌语言才有了进一步的简化,显得更为凝练。白话文学的时代,语言本身就很臃肿,诗歌通过语法性的省略、比喻性象征性的省略等依旧保持着相对凝练的语言结构,而散文的实用性就要去散文不能同诗歌一样继续简练下去,于是散文投靠了小说。(限于篇幅,表述可能不大准确完整。)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核心标志就在于凝练,而不是分行。而诗歌凝练的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跳跃性。很多散文诗往往不具备这种特性,实际上这种诗只能界定为散文,而不能称其为诗。当然,不排斥极少一部分诗用所谓的散文诗的形式出现,不过就个人所见过的来说,诗界最最推崇的徐志摩先生的散文诗也不敢妄判为诗。散文诗应当同样遵循凝练性的原则,过后小可再令撰一文阐释。
诗歌的意境同样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核心标志,是内容上的核心标志。如果一首诗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充其量称之为行尸走肉的诗。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不能妄下断言说调侃的诗没有意境,但是调侃的诗出意境确实难于抒情诗、叙事诗等等。调侃确实容易讽刺,如同杂文,对于鞭笞什么现象是容易的。但是一味的调侃而没有内涵,那就完全失去了调侃的价值,更何谈意境?

对于那个段子,或许小可的确完全没有见识,不识行货。某些大佬口口声声说“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大胆想象,构思前卫新颖”、“意涵丰富,应该比很多无病呻吟的诗有价值、有特色。”小可实在不敢苟同。试问这些人,这首诗是怎么“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的?意涵都丰富在哪儿了?如果连内涵都没有又让人回味个什么呢?

结尾,再发一个辩论的话题:诗歌的意味应该在诗歌内呢还是诗歌外呢?是诗歌里有所表达呢还是完全地凭读者想象呢?
作者: 熙明    时间: 2014-7-27 07:56
用心的文字,实在的探究,顶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