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邓老师这首诗歌我又想起我私家的观点,关于诗歌产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一首诗歌是在受其周遭或是所遇事物激发自己所产生的情愫、感悟经过时间的沉淀所诞生的出来的成份,是涌出来的,而非拼凑。
对于诗歌塑造的过程若是由内而外的,有感而发那就会自然的多,少匠气多灵气;若是由外而内的话,则难以把控,在修饰与打磨的过程里难以掩饰其雕琢的痕迹;这一首诗歌很显然,由其阅读之感推断则是由内而外的塑成形式。全诗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在于先锋的意味,表达的鲜活(其中动词的练就是一大支撑),内核的提升,再者就是其意境的延展性与诗歌留白的适当。诗人的笔轻灵但显力度,描的曲直有度,急缓彰显。以此来临摹出所见闻的动静相依,曲径通幽的是诗人并没有选取自己所感表达的俗套手法,而是将“言者”给予自然本身——人、景或是事物。因此在力度上就再一层的提升,对于这首诗歌表达的主题是轻快与深沉并重且留有思考的,有着多重厚重。一是在于其词汇与意象选用上的厚重;二则是对于它断句换行上节奏感呈现出来的厚重;最后是在于动词修饰彰显出来的力度。
一个诗意主题的确定是取决于所观事物,更取决于诗人所摄取的角度,其实有感而发不一定是感于当下与周遭,有可能是近段时间对于生活积淀领悟的新进展,亦或是被触动所有的当下,更可能是是整个时代所造就出来的射影。再回到诗歌本身,由浅入深,浅的本体又是辽阔且有深层含义的。“人与影纷纷冲出重围/惟一的风景,在风景以外”一首诗歌的内质提升与其诗意拓展(意义与意境的双重扩展)都交付给收尾,这样的功底与力度是足够的。前面是描,用的是活性,厚重是顿悟掺杂思索的同时留有问题,唯一的风景在风景之外,意味深远。风景归于何处?是在风景里,囊括风景的风景却是超脱物外,在风景之外。
对于邓老师的这首诗我想应该可以双解的,这也是好诗层次的彰显。其一则是浅层化的注释,就是用了别致具有先锋意味的表述见闻,所用手法多为白描与通感;其二则是则是延展挖掘、内核嫁接,将对于一种生活厚度的积淀赋予到游玩所见闻之中,多了些深层内核,在直接所感,情愫基体上掺加了理性思索以及考量问题,至于考量的本体则不唯一。
一首诗歌的解读或是塑成其实多归于读者与诗者本身或是当时的思维,而当时的思维又由其长时间的积淀所塑成的价值观念来笃定,这是一种本然的逻辑关系,常理在于打破,打破重塑的成功与否在于一种私有与公有的同化。表达个人的东西引起共鸣就是这个意思吧。
重庆文杰 发表于 2014-8-28 13:30
一个诗意主题的确定是取决于所观事物,更取决于诗人所摄取的角度,其实有感而发不一定是感于当下与周遭,有 ...
松果落 发表于 2014-8-28 20:20
多灵气少匠气
风之子 发表于 2014-8-29 08:35
一首诗歌的解读或是塑成其实多归于读者与诗者本身或是当时的思维,而当时的思维又由其长时间的积淀所塑成的 ...
宫白云 发表于 2014-8-30 10:35
转发微博荐读。。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