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皮旦这首《大树》,感觉很饶舌,反反复复说这颗“大树”。
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最初读的时候觉得鲁迅啰嗦饶舌,不简洁,完全可以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就行了。怕人说我肤浅,不敢与人说,就不懂装懂。毫不讳言,这自然是我的虚荣心在作怪。后来,我又读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写祥林嫂反反复复说那句话:“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终于明白了这种饶舌比简洁好。还有,像施耐庵《水浒传》有一回里写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也是如此——饶舌自有饶舌的好处。我姑且命名为“饶舌的美学”,而皮旦的《大树》就有这样的特点。
诗的开头很肯定说,“这就是它∶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它是大树 / 它是这里最大的树”,给整首诗定下了饶舌的基调。很明显,饶舌是刻意而为。而“这里”,强调不是其它地方。然后,诗人从三个方面界定树的“大”。
首先,“高不等于大”,但“大”一定有高度。“有比它高的树,河这边就有一棵 / 它在河那边。河那边它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棵 / 但仅仅比它高不行,高不等于大 / 与它们相比它从来也没有小过,它一直大”。光高不大,有可能成为竹竿,瘦削,尖锐;唯有高而大,才有美可言。而诗人强调这一颗“大树”的存在,“一直作为大树存在 / 这是事实。附近没有哪一棵树大到可以取代这个事实”,说明这颗“大树”的唯一性。接着,诗人很“饶舌”,反反复复描述“这个事实”——“远一些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 反正附近没有,反正方圆三千里以内没有 / 方圆三千里以内都算附近 / 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 / 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这样的铺叙更能说明“大树”是“这一个”而非别的。
其次,“粗也不等于大”,但“大”一定有粗壮。“不用说有比它粗的树,虽然不多,但不是没有 / 一直往西,距离它三百里零三尺就有一棵 / 从底到上都比它粗 / 仅仅比它粗同样不行,粗也不等于大”,光粗就没有美感。诗人再一次强调,“它是大树,它在那里站着”。“那里”强调了“大树”的独一无二,是“这一个”。
最后,“老也不等于大”,但“大”一定包含时间“老”。“它仿佛在说,大就是大,大才等于大”,这看似废话,说了看似没说;但是,“大”又确实没法用比方来说的,只能说“大就是大,大才等于大”。“老也不等于大。比它老的树数也数不清,远近都有 / 仅仅比它老也不行。老甚至更不等于大”,最后做了进一步强调,因为“老”还意味着将要“朽”或可能“朽”,“朽”意味着死亡。
诗人到这里,通过否定的方式——不等于“高”,不等于“粗”,不等于“老”——完成了对“大树”“这一个”的诗写。“大树”就毅然“矗立”在那里了,或者说,“生长”在读者的心里了。
我对皮旦的认知,只能来自他的诗,没有别的途径。我是这样,或许别人也是这样,以后的人更可能是这样。虽然皮旦身上有很多附加的符号信息,比如:1、垃圾派的创立人,著有《垃圾派宣言》81条;2、垃圾派的理论家,创立崇低思想和垃圾(派)三原则;3、垃圾派诗歌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4、垃圾派大本营《北京评论》诗歌网斑竹;5、《垃圾派民刊》、《垃圾派网刊》主要负责人之一;6、归总,评价颇高“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 。这些符号信息很迷惑人,也很能吸引眼球。但是,对一个诗人来说,最终是必须通过对其诗歌文本的认证;如果没有诗歌文本的支撑,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是站不住脚跟的。这就好比诗歌活动家,他如果没有写出有分量的诗,就不是诗人,尽管他为诗歌做了很多有益的事,虽然有时碍于情面而称他为诗人。写到这里,我就有些“饶舌”了,而大意还是明确的,而这“饶舌”就来自细读皮旦的诗《大树》。
皮旦的《大树》,是饶舌的美学,是“这一个”,毋庸置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8-30 06:13
嗯,饶舌的美学——作为对简洁之美的反拨,可以成立。
皮旦 发表于 2014-8-31 17:23
饶舌美学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依据。皮旦谢评。问好。收藏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4-9-2 20:55
概念提出
有根据
欣赏
何均 发表于 2014-9-3 10:17
谢谢欣赏,问好子青悠然。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