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中国文学的出路在网络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洛    时间: 2014-9-21 14:28
标题: 中国文学的出路在网络
中国文学的出路在网络
文、杨洛

    中国文学的出路在网络,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网络文学在蓬勃发展,这不仅是草根网民的感受,也是来自山东的顾同春教授在中国网络诗歌学会2013年度年会上慨然发出的呼声。

    曾几何时,中国文学被纳入体制范围内,带有很强烈的服务色彩。在全国一个声调的年代里,体制内的中国文学曾经辉煌过,《红岩》、《红日》、《暴风骤雨》等一部部如雷贯耳的大作,让红色年代里的读者目不暇接。体制内的中国文学曾经激烈过,火药味十足的语言、猛烈的阶级斗争使得中国文学界一度有剑拔弩张的感觉。因而体制内的中国文学也曾惹来巨大的争议,因为过分夸张到失真的表现手法,使得受众中有缅怀慨叹者,也有意见相左者。

    但难以漠视的是,中国文学在体制内的路已走向了落寞。尽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刺激,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已陷入无人关注、甚至无人来吐槽的尴尬境地了,已难以挽回地寂寂然、戚戚然了。

    与传统文学的半休眠状态相比,网络文学却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可喜局面。好心情中文网、红袖添香、天涯社区等专业性文学网站或论坛,赚足了大众的目光。就连某些体制内文学力量,也不甘寂寞,转战网络文学阵地,比如北大中文论坛,比如大同市文联创办的北魏风文学网。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华文文学网站也要来凑一份热闹,比如来自澳洲的澳华文学网和来自新加坡的随笔南洋网。

    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因其修真、穿越、玄幻、甚至庸俗的话题而被诟病甚多,但正如诸多新生的有机体一样,网络文学的自我修复能力也是很强的。各大文学网站已经创办了军事、历史、乡村等贴近经典文学形态的频道,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口味与需求。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出现如火如荼的热烈局面,皆是因为其具有体制内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创作者的准入具有开放性、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校就读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搞创作;退休干部可以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搞创作;人民教师工作之余,也可以将平日积累起来的素材整理加工搞创作;就连田垄边的农民、蹬三轮的民工,都可以循着灵感的脚步,实现自己少年时代曾经无限憧憬、却遥不可及的文学梦想。

    正是因为创作群体的多样性,同时又不存在创作旋律上的约束,也没有人情稿以及选编者主观因素的作祟,网络文学硬是在世人质疑的目光里,在传统体制内势力的有意漠视中,闯出了一条星光璀璨的宽阔大道。

    许多纸刊的编辑,对网络文学大加挞伐。有的认为网络文学创作者地位不高、不上讲究,但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网络文学自成形的那天起,就有浓郁的草根情结。网络文学创作者只是出于对文学最纯真的热爱,而步入这个领域。真是这种最本真的创作冲动,才会撑起华语文学去功利化的洁净蓝天。有的认为网络文学由大众创作,其作者不懂得文学,但他们却不愿正视,那些所谓懂文学的各级作家们,早已经只靠写庸俗甚至低俗的东西来维持其可怜的虚名。

    总之,不要以各种借口来污蔑、诋毁网络文学,因为那样做有悖于时代的浪潮,只是徒劳之举、可笑之举,必将被时代嗤之以鼻!

作者: 杨洛    时间: 2014-9-25 19:02
2001年深秋,我在五台县灵境乡中实习。我早去了一天,抵达学校时,已是晚上。学校空无一人,大门紧锁,我只得从铁门爬进去在宿舍就寝。次日晨,开了宿舍门,只见秋风萧杀,叶败杨枯,不禁吟咏“又是秋时节,无由心凄恻,漫山枯黄叶,怅然对萧瑟”。
作者: 杨洛    时间: 2014-9-25 19:02
有些被颠覆了的妄念,在时光的倒影中竟是淡漠随行。杂乱,也是虚空,清浅,还甚醇浓。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