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对一首诗歌的喜好与否,首先取决于诗歌的立意或者说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次才是诗歌所运用的技巧啊、意象啊等等,最后才是诗者的名字。老实说,我不知道我对一首诗的喜好以此来认定是否正确,但我喜欢遵循着这样的方向,并且不想改变。
这一次,依然是诗的名字----《风骨》勾起了我想读下去的欲望。人不可无风骨,社会不可无风骨,国家不可无风骨,时代不可无风骨-----这是我在未读这首诗之前就已有的认识。
既然有了读下去的欲望,那么走进这首诗歌就成了必然:
“我依然要开出美好的花朵 柔软 清澈/汁液鲜润 温情饱满 是生命使然”,读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之初”。人初来到世上,不正是清澈纯净、柔软鲜润的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未染垢尘,连一声啼哭也是美好的宣告。我喜欢、欣赏并眷恋着初时的那份天真纯洁美好,我甚至希望自己永葆这样一颗圣洁之心。我想诗者也可能是这么想的,要不,为何同时提及“生命使然”和“简单的绽放”?
众所周知,任何简单的绽放,其实说起来都不简单,它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一朵花的绽放如是,一个人的绽放更如是。花开需经风雨炎寒之历练,且须遵循其生长规律。人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的太多的不如意其实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考验——“逼仄的冷寒”、“利欲”的“阴霾”……太多的考验向人们施压,自由生长的空间越来越窄,人们所向往的辽阔美好不正如“天空一低再低”么?越来越物欲横流的社会种种灰暗浮出并呈张扬之势、灵魂的“扭曲”与“狂妄”……种种的“小”,说是社会的悲哀已不为过了吧。可它们,在充满正义美尚的“风骨”面前无不现形。
我们应当具有并感谢有这样的风骨,正因为它沉稳而执著,才能始终引领着我们迎着“风”,微笑着面对各种“围困”,哪怕在重重“硬过坚冰”的困难面前,我们依然得以勇敢前行,并能微笑着亮出“锋刃”。也正因为有着如此高傲坚强正义美尚的风骨,那种种“小”相才得以被看清,并从容对之、抗之。“劈下去”,“混沌”散去,“白更白 黑更黑 阴暗无法躲藏”。
“人怎可无傲骨”,既是诗者表明的一种人生态度,同时也可以说成是诗者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提醒或者说是呼唤,看看我们生活的周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灰暗”、丑小,“风骨”的存在尤其显得必要。
整首诗意象的运用虽然没有太多的出新,但在虚虚实实中穿梭自如,自然得体,读来毫无晦涩之感。诗中既有小我,也有大我;既有自然,又有社会;既有物质领域的真实存在,又有意识领域的微妙抗争。尤其是正能量的特质在当下的“物质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对于喜欢美尚、追求美尚,并喜爱着诗歌的我来说,对此一读再读也就理所当然了。
人不可无风骨,社会不可无风骨,国家不可无风骨,时代不可无风骨----读了娜仁琪琪格的这首《风骨》,我仿佛遇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知音,我如实地写下了以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