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诗是发现,也是倾听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霁良    时间: 2014-10-10 11:49
标题: 诗是发现,也是倾听
诗是发现,也是倾听

                          ——读张玉华先生组诗《家在齐河》

齐河诗友张玉华先生发来一组诗《家在齐河》,读后心有感触,深有启发。这组诗中《母亲的周末》、《不如一个傻小子》等曾在《齐鲁周刊》读到过,感觉从铺垫到提升都出手不凡。

我和玉华先生认识有些年了,并不常见,有一年济南的一个文学交流活动在南部山区举行,专门邀请他和张庆岭先生等过来,相谈甚欢。《家在齐河》结构简洁,平中有味,有平淡之处见神奇、无招胜有招的诗之精妙,有别于不少诗歌刊物连篇累牍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他的诗沿袭的是叙事性写作的路子,看似不经意的抒写,字面背后的意思却深,语言直抵核心足以撼动读者的心灵。

一个诗人对诗的理解决定他会写怎样的诗,读玉华先生的诗就是读他对叙事性写作的把握,读他对生活的真诚、对家乡萦系于心的情感,读他心灵的悸动和不羁想象。家乡,是诗人脐带文化的母体,《家在齐河》用最质朴的语言写生活中的发现,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原初意味的物象,抒发出一个城里人缭绕不去的乡情。如《父母是农民》,没有一句言之无物的艳丽辞藻,平实得不能再平实,读来却令人动容,“如果他们的儿女也是农民/也许/他俩就不用下地了”,读这样的诗能感觉到诗人心情的沉重,满怀了忧虑和痛苦,——子女如果在乡下务农,土地确实不必再让父母再种了,分给儿女就行了,可有些父母千辛万苦供孩子考出学来,儿女小鸟一样飞出庄稼地了,父母越是年老越得厮守着土地。再看《母亲的周末》:“每到周末/母亲就会站在厚实的防盗窗后面/等我下班//只要我一进门/母亲就会把儿子交到我手里/背起她那个红包袱赶往车站//从城里到乡下  从乡下到城里/一个周末  母亲走个来回/像只候鸟”,这就是诗人的母亲,“像只候鸟”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比喻,自然天成,只四字就让整首诗立住了,诗人很自然地把内心积聚的情感化为外界物象(候鸟),读来令人过目不忘。诗人爱自己的家乡,爱生养自己的农村,那是因为父母还生活在那里啊。而今天农村基本的劳动力几乎没有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几乎也没有了,留下来的多是病残老弱,而这些老弱病残中,就有很多城市人的父母。

读玉华先生的诗,与其说从里面读到了诗的沉重,读出了一些冷幽默,毋宁说读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窥看、倾听和审视的深度。“诗歌如果不被别的心灵所理解便不成其为诗歌了(阿莱桑德雷 语)”,诗人写的最多的是农耕文明遗下的物事及乡下人在城里的打工生活,词语之中潜藏着忧伤,潜藏着对打工的艰辛、对生存本身的同情。如《父亲进城》,一个对城市建设有贡献的父亲,眼里的城市是眼生的,是冷漠的,“好像屁股底下那块砖/认出俺一样”,给读者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如《打工归来》,“这时  她的手里/正攥着几个硬硬的棉桃/那些棉桃  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被霜打了/她正想把她们解救出来”,与前面一段的鲜明对比,打工归来者的眼前浮现的场景,和后一段对妻子劳动的描述,外面的花花世界终是外面的,它炫目但不似身边的女人温暖,读这样的诗让人感悟到什么才是生活的本真。

德州的《小拇指》诗刊曾给我发过诗,玉华先生是诗刊的副主编,而我曾质疑过诗刊的办刊方向,源于它之前列出的一条选诗原则:“以充满人文关怀、抵达精神化境、富含哲思禅悟的诗作为佳。” 以我的偏狭理解,觉得《小拇指》的指向存在问题,尤其“富含哲思禅悟的诗作”似有颠是纳非之嫌。传统诗写作无非是托物言志,这与“文以载道”一样,是有问题的,太沉重,诗歌负载不了这样多的东西,再者说一点小感小悟也上升不到哲理的高度,从未听说中国有立得住的哲理诗人,我们费力写的所谓“富含哲思禅悟”或者那点儿心机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小儿见识,灵机一动称不上诗,美国诗人庞德早就告诫过诗人们,“不要摆弄观点,要把那些留给写漂亮的哲学随笔的作家们”。玉华先生与我年龄相仿,于诗的理解是一致的,从他这组诗足以看到这一点,他的诗几乎没有“诗言志”的内容,写的都是芜杂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心情。

诗是发现,也是倾听,《家在齐河》用诗去阐释家乡,去表述在诸多事境面前灵魂的问答,不仅诗中有多重指向,也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梯子》就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有深度的感悟,《买鱼》的结句“他们一定认为//春天——/已经来临了”,几乎是调侃了,《貂蝉》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凭姿色吃青春饭的女性暗含了讽刺。《为爱情投保》构思别致,令人难忘。“妻子说着说着/就哭了/好像那个男的就是我”,看似用词随意却是点睛之笔,诗写作不到一定火候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应该说,玉华先生的《家在齐河》,是一组可以引起共鸣的好诗,起码其中有不少好诗,诗思活跃,落笔成趣。倘再多说一句(也不一定对),这组诗还可在语言修辞上再下点功夫,完成对生活的超越,《母亲的周末》好就好在末句把情感化为了象,而其它的诗修饰用的不是太多。就像酒,玉华先生的诗,蒸馏出的酒精度已经够了,下步就是调出美酒来,若在今后的诗写作中留意淘洗语言的钻石,诗人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11-10 19:35
欣赏学习,请问这位诗人在哪里工作?
作者: 王霁良    时间: 2014-11-11 08:51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4-11-10 19:35
欣赏学习,请问这位诗人在哪里工作?

在德州齐河县城,教学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11-11 08:52
王霁良 发表于 2014-11-10 15:51
在德州齐河县城,教学

谢谢先生告知,送上问候。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4-11-11 08:55
父母是农民

父母是农民

父母没有退休金

父母没有积蓄

父母的四个儿女都混得不好

父母已近七十了

父母还在种田

父母只能把田种得更好

至于父母什么时候不用种田了

还是未知数

如果他们不把儿女都

供到城市上班

如果他们的儿女也是农民

也许

他俩就不用下地了



母亲的周末

每到周末

母亲就会站在厚实的防盗窗后面

等我下班



只要我一进门

母亲就会把儿子交到我手里

背起她那个红包袱赶往车站



从城里到乡下  从乡下到城里

一个周末  母亲走个来回

像只候鸟



父亲进城

几年没进城

还真有点眼生  只是

这小区熟悉

因为这里的楼是俺盖的



出来进去的人

一个也不认得

门卫老远就盯着俺

防贼似的


周围原都是麦田

现在全是绿乎乎的草皮

怪可惜的  不种庄稼



拣个墙角找块砖头坐下来

谁知  时间一长

腿脚都不听使唤了

好像屁股底下那块砖

认出俺一样



打工归来

抱住已舍了一年的老婆时

我的眼前就闪过她们

那些城里街头水灵得像小葱

说话像响铃的那些姑娘

她们花枝乱颤

有好几次  差一点儿

把我从城市的枝头摇下来



这时  她的手里

正攥着几个硬硬的棉桃

那些棉桃  还没来得及开放

就被霜打了

她正想把她们解救出来



为爱情投保

妻子是寿险营销员

她下班回家

给我讲了这事

有一位农村妇女要为丈夫投保

她们在农村

她们有两个女儿

原先她们挺穷的

穷得只剩下亲情

自从丈夫当上包工头以后

日子就富裕了

富得只缺个儿子

这在农村是个心病

为此丈夫走了

找会生儿子的女人去了

这个妇女想给丈夫入保险

他怕丈夫出事

又盼着丈夫出事

最好腿折  胳膊折

瘫痪也行

植物人也行

那样

丈夫就回来了

妻子说着说着

就哭了

好像那个男的就是我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