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温州:2014中国·温州第二届金秋诗歌节开幕 [打印本页]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4-10-23 09:04
标题: 温州:2014中国·温州第二届金秋诗歌节开幕
温州:2014中国·温州第二届金秋诗歌节开幕

(, 下载次数: 12)

      温州网讯 日前,2014中国·温州第二届金秋诗歌节在温州大学拉开帷幕。诗歌节邀请到了《扬子江》诗刊副主编、诗人胡弦,青年诗歌评论家霍俊明、王士强、颜炼军等人,杭州、台州、金华等地以及我市各县(市、区)的百余位诗人纷纷前来,共享这场诗意的盛会。

  本次活动由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瓯海区委宣传部、瓯海区文联主办,坡度诗社、温州晚报承办。此次诗歌节可谓精彩纷呈,不仅有诗歌高峰论坛,还有温州三十年现代诗歌自由论坛、诗歌朗诵会、诗人专题讲座等活动,在朗诵会上,温大学子与诗人们的精彩朗诵,博得阵阵掌声,将诗歌节活动推向高潮。

  诗歌高峰论坛是本届诗歌节的重头戏,温大人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孙良好主持,胡弦、霍俊明、王士强、崔勇、颜炼军、池凌云、慕白等国内知名诗人及评论家围绕“日常生活对诗歌写作的影响”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现场的诗歌爱好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诗评家霍俊明在发言中表示:“我认为日常生活与诗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叫远方。与远方相关联的一个词是工具,当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我们通过手机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新闻,都处在在同一个频道,这样就会丧失了生活的经历,就很难会有自己的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行走,只有行走才能去写诗,而在飞机、高铁普及的今天,一些人的行走能力丧失了,“远方”已经被手机等传媒工具限制住了。”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向生活敞开的,应该表达对生活的关切而不是拒绝。”诗评家、《诗探索》编辑王士强认为,诗歌和生活之间应该达到两个方面平衡,一是与现实与时代生活的平衡,这是功利的一面,另外是与诗歌的语言、艺术审美等的平衡,这是非功利的一面。只有达到这两方面平衡,诗歌才有传世的可能。

  诗人、《扬子江》诗刊执行副主编胡弦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为例子进行探讨,他说,一个诗人要懂得建构自己的生活,重新塑造自我。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快节奏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写作。日常生活是一种需要体会的生活,如果不去建造自己的生活就会在快节奏中随波逐流。我们还需要学会眺望,通过眺望辨认另外一种生活。对诗人来说,有一个心中的塔楼很重要,它能让你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

  “温州的诗人是安静的,他们关注诗歌,不大参与诗歌活动。诗歌是他们所有的诗歌活动。但这次,诗歌活动来了。”在温州大学教师、诗评家崔勇看来,诗歌的工作也是一次次的生活训练。在这些训练中,熟了诗歌,成了诗人。他赞同诗歌艺术来源于生活旧有的判断。但生活的芜杂不可以直接进入诗歌,哪怕是依托着“抒情”这个古老的诗歌技艺。

  浙工大文学博士、评论家颜炼军提出,每一个时代的写作者都对自己的时代不满。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生活在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在模仿生活’。好的诗歌应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命名方式,才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枯燥和无聊。

  评论家孙良好:上世纪80年代被称作诗歌的黄金时代,我认为我们不能老是去羡慕那个时代,因为在任何时代都有发光的金子,只要承担起责任,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一个小的气候,那么数个小气候就能成就一个黄金时代。诗人是语言帝国的主人,可以发出自由的声音。

  温州诗歌三十年悄然变迁

  诗歌社群绵延不绝

  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是南宋著名诗派“永嘉四灵”的故里,文化底蕴深厚,诗脉源远流长。曾出现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唐湜,后期有叶坪、吕人俊、李岂林等多位诗人引起诗坛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温州诗歌创作呈现繁荣景象,温州诗歌社群、诗歌刊物层出不穷,各时期都有成绩不俗的代表诗人。在诗歌节活动中,诗人们借“温州三十年现代诗歌谱系”自由论坛各抒己见,诗人郑仁光、陈鱼观、慕白、方坚铭等代表温州各个诗群和诗社,介绍了诗歌社群的发展历程,回顾温州诗歌发展的岁月。

  各县诗群不断崛起

  在“八十年代诗歌运动”中,乐清的诗人贾丹华、马叙、杨坚、孙平等一批诗人组成了当时的乐清诗群,乐清作为浙江省县级文学创作实力团体的美誉不胫而走。如今,乐清诗人约有50人,马叙、简人、东君分别是50后、60后、70后的诗歌代表人物。与此同时,80后、90后年轻诗人不断涌现,为乐清诗坛注入新鲜血液。

  苍南诗歌经历了三个起伏的时期。二十年前,苍南诗歌开始起航,但只有刘德吾、高崎、叶存政等少数人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一些作品。十年前,苍南诗歌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期,王孝稽、叶晔、张友来、黄崇森等开始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等频繁露面,引起关注。

  瑞安新诗创作与大陆整个诗歌发展的脉络相吻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诗人洛雨便在上海参加“孤岛文学”活动,出版有诗集《壁字》。随着后期的新诗创作热潮,他创办了瑞安文学刊物《玉海》,以该刊物为依托,林长丰、林新荣等一批年轻诗人陆续登上文坛。

  受朦胧诗崛起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平阳诗歌创作激情高涨。2010年,《南麂诗刊》创刊,平阳诗歌迎来新的发展期,“南麂诗群”逐渐形成,包括张君、任泽健、余燕双、雁呢喃等。近年来,年轻诗人施世游等逐渐走向成熟,推动平阳诗歌不断发展。

  1986年,永嘉诗歌学会成立,培养了一大批诗歌新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至今还活跃在文坛,成为永嘉文学事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永嘉诗人的作品参加全国性活动获得名次,永嘉的诗歌走向了全省、全国。

  近十年来,在诗人慕白的推动下,文成的诗歌活动相当热闹。从2006年开始,文成每年都会举办一两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活动。如2011年,《人民文学》创作基地在文成铜铃山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人民文学》在浙江省设立的第一个文学创作基地;2013年,与中国作协《诗刊》社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等。

  诗社助推诗歌创作

  温州诗歌发展近三十年来,各种诗社纷纷成立,推动了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创作、研究与交流。

  1983年,温州校园首个文学社团——九山诗社成立,创《九山湖》诗刊。80年代末,师院文学人才辈出,以方坚铭、杨振宇、夏鼎铭、孙良好等为代表的社团领军人物,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文学探索和文学研究,不仅创作众多,还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文学社团互动,并在《诗歌报》月刊、《诗神》等杂志刊发专题作品。与普通文学社团不同的是,九山诗社积极从事文化思考和生命实践,从而呈现出泛文学化的文学景观。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九山诗社还发起成立农历剧社、天天读书社等剧团,并吸收校外成员,如诗人高崎、柯熙,小说家哲贵等,成为泛社会化社团,编辑同仁刊物《檀林》、《公社》等民刊。90年代中后期,郑仁光、易永谊等九山诗社成员与林兴、周顶国等人创办《对话》。2006年,九山诗社宣告解散,但其数十位成员仍然时常聚在一起进行精神交流。作为有传承意味和学院背景的诗歌团体,九山诗社时间跨度前后约三十年,是温州诗歌史上乃至全国诗歌史上一大罕见的现象。

  发起此次诗歌节的坡度诗社虽成立仅一年多时间,但势头强劲,令人瞩目。坡度诗社由泥人、麦浪、郑仁光、卓铁锋、星落河、贾小愚等六人共同发起,于2013年3月21日正式成立。坡度诗社以“真实、重构、可能”为创作美学核心,主办的《坡度诗刊》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共、开放的平台,设立开卷、发现、力作、瓯江、彼此、触觉六个栏目,目前已出版五卷共七期。今年全新改版的《坡度诗刊》征稿函发布后,短短几个月里收到的稿件作品达一万多件。国内部分诗评家称《坡度诗刊》为“少有的在诗歌选取质量和理论解读上,都达到一定高度”的诗刊。在成功举办两届温州诗歌节后,坡度诗社决定每年秋季举行不同主题的诗歌节,邀请全国各地诗人互相交流,开展主题沙龙、研讨会、对话与论坛、创作笔会等非固定形式的活动。 □叶闻菁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4-10-23 11:01
祝贺!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4-10-23 17:06
余燕双 发表于 2014-10-23 16:32
祝贺!

余老师好,好久不见了。
作者: 郑兴德    时间: 2014-10-23 20:27
温州与霞浦是近邻,有地缘,希望能进行诗歌交流。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