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理趣与传统的对话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14 23:15
标题: 理趣与传统的对话
理趣与传统的对话

——读方文竹先生《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周末》)发表于《诗刊》-1997年09期,当时还有一个大题目叫《大路朝天(一九九六年诗选二)》。这一期,排在方文竹先生前一位的作者是舒婷,作品是《都市变奏(选章)》;雷抒雁的《济源行》也在这一期。

       文竹先生八四年大学毕业,至97年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经过了大学——社会——大学这样一个历程。在身份上是一个读哲学的硕士。写作《周末》的时候,文竹先生36岁。

       而实际上《周末》这首诗在九七年六月“方文竹作品暨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研讨会”上就被认为是方文竹的代表作之一(另一首是《哲学系》),在诗歌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就有评论家认为《周末》代表了九十年代后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方向。

       方文竹是后现代诗歌的弄潮儿,但同时他又是传统文化的持柄人。他在放下福柯的同时会不自觉的浅吟低诵庄子的《南华经》。因为地域的关联,从江北到江畔再到江南后又远抵燕赵,人生的悲喜和从容在方文竹看来一如诗、词、小品和小令——以不同的形式吟唱生活的起伏而已。写作《周末》时,他的学兄老乡祝凤鸣已成名家,《枫香驿》也被广为传唱,那一句“朝北的路通往京城”让多少斯人在暗夜里辗转反侧啊。

      《周末》短短的三节,实在是一首小诗。这样一首诗怎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呢?我的答案是:拒绝抒情(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具象的叠加给予表达对象的原始呈现作为一种尝试得到了肯定。这样的表现手法成为方文竹后期写作的一种代表性语言,被广大读者和诗人所描摹。他最近的诗作《搬箱记》更为典型。

       方文竹的诗是有趣味的,他把词语在脑海里的反复演绎的过程简化了,留给读者是最后烙熟的一块烧饼,多种调味料夹杂其中让读者自己慢慢品味。在《周末》这首诗里,作者在后现代的叙述风格之外隐蔽了一条传统的暗流,甚至在叙述上也暗合了汉文明传统和西方文化结合之后的理趣。

      “图书馆”作为一个情感的宣泄通道被诗人的语言演化成为一个“活色生香”的“社会体”。有“食客”,有“坟墓”,有“锁链”,有“笛手”。在这里,“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源于此,诗人发出了两个疑问——或是自问: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在这许多感怀一起出现时,“饥肠辘辘”这样一道现实的风景登场了:“我”的生活是和“方便面”绑在一起的,当然,“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祝凤鸣的《枫香驿》是通过乡土发出对现实的思考,而《周末》则是通过“北京图书馆”这样一个集知识、身份、地位于一体的综合场来映照一个个体人生的况味。在春天这样的氛围和环境里,我在感动澎湃的同时“摸到了刀尖”。这种经验性的词语仿佛是一道光,把某一个角落照亮,给阅读者带来真实的疼痛和怅惘。这就是《周末》的魅力之所在。但是诗人没有停留在这样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平面上,他让语言断裂开来,人为地制造缝隙——又远远地抛弃了直呈。

“这是春天 我的感动我的澎湃
图书馆是一句巨型语言”
       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关联在哪呢?我是不知道的。但是你读下去吧,读到你感觉到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诗人要表现的,这就是“诗人的生活”。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我只是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
走进自己的证件”
    前不见古人不是没有古人,后不见来者也不是没有来者。我走进“图书馆”,走进“自己的证件”。证件自然是起证明作用的,证明什么呢?这在九七年的“当下”难道不是很早的提问吗?写在这里也隐约可见诗人对于“证件”的不屑。

       三节诗的末句都是“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这样的特意当然是主观的需求。早在两千年前的《诗经》大量的作品就是这样表现的,它不仅仅是重复,更蓄意在强调和递进。把这种叙述方式糅合在新诗的文本中是一种当然的求变,而且变的那么顺畅和自然,给整首诗营造了一丝悲沧的意境,让作品在读者的心中更加丰满和真实。

       九七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在主流媒体发表了大量诗作,但这一首《周末》被广泛肯定则绝不是偶然!多次阅读之后,我更感到一种“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的余味,这就是诗人要告诉我的吗?我不能确定!
      “此时的方文竹勇于撕开人类智慧的帷幛,他的诗在词语的层面上揭示知识的灵光。”(张岩松语)



作者: 中年人    时间: 2012-6-14 23:23
大海用心了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6-14 23:25
厉害!我写不来这样好的文章
亮一个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6-14 23:26
优秀作品,盖章有效。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14 23:41
中年人 发表于 2012-6-14 23:23
大海用心了

请多指教。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14 23:42
杨立 发表于 2012-6-14 23:25
厉害!我写不来这样好的文章
亮一个

不要谦虚,你很厉害!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2-6-15 00:03
大海 发表于 2012-6-14 23:42
不要谦虚,你很厉害!

这么好的文章!是我写不出来的哦。

羡慕大海。

崇拜方文竹!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2-6-15 08:25
中年人 发表于 2012-6-14 23:23
大海用心了

中兄真是“抠”,你这不能多说2个字,大海的这篇文,反正是我3月份进入流派网以来读到的大海最精到的作品;方老师读到这篇文定会发出会心的一笑的;
作者: 山城子    时间: 2012-6-15 10:38
学习大海的评文!!{:soso_e181:}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2-6-15 22:48
不错,解读的比较全面。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6-16 11:36
大海兄快手!来欣赏!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6-17 14:59
提读
作者: 搞活    时间: 2012-6-18 00:04
拜读,便精华又何妨?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0 21:29
周旋 发表于 2012-6-15 00:03
这么好的文章!是我写不出来的哦。

羡慕大海。

谢谢周旋鼓励。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0 21:29
风之子 发表于 2012-6-15 08:25
中兄真是“抠”,你这不能多说2个字,大海的这篇文,反正是我3月份进入流派网以来读到的大海最精到的作品 ...

谢谢风之子高评。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0 21:30
山城子 发表于 2012-6-15 10:38
学习大海的评文!!

请多指教。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0 21:30
乐冰 发表于 2012-6-15 22:48
不错,解读的比较全面。

水平有限,多指教。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0 21:31
纪开芹 发表于 2012-6-16 11:36
大海兄快手!来欣赏!

快了作品就粗糙,多批。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0 21:31
搞活 发表于 2012-6-18 00:04
拜读,便精华又何妨?

谢谢美意。
作者: 搞活    时间: 2012-6-20 22:44
不做编辑,倒是不方便操作了。不过无妨,好文与否,未必在于精华。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2 23:08
搞活 发表于 2012-6-20 22:44
不做编辑,倒是不方便操作了。不过无妨,好文与否,未必在于精华。

也许我很在乎哦。嘿嘿。
作者: 搞活    时间: 2012-6-25 00:15
聆听对话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2-6-28 15:12
大海对拙作解读最多,还有盛敏、左云,谢谢兄弟们, 我深知自己很多不足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6-29 14:41
方文竹 发表于 2012-6-28 15:12
大海对拙作解读最多,还有盛敏、左云,谢谢兄弟们, 我深知自己很多不足

可能误读也多啊,请老师多指导。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2-6-29 20:06
方文竹的诗是有趣味的,他把词语在脑海里的反复演绎的过程简化了,留给读者是最后烙熟的一块烧饼,多种调味料夹杂其中让读者自己慢慢品味。在《周末》这首诗里,作者在后现代的叙述风格之外隐蔽了一条传统的暗流,甚至在叙述上也暗合了汉文明传统和西方文化结合之后的理趣。

品读好评。。问好!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2-6-30 07:28
《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周末》)发表于《诗刊》-1997年09期,当时还有一个大题目叫《大路朝天(一九九六年诗选二)》。这一期,排在方文竹先生前一位的作者是舒婷,作品是《都市变奏(选章)》;雷抒雁的《济源行》也在这一期。

36岁跻身于名人之列,能!
作者: 小柯953    时间: 2012-6-30 15:23
顶,是一种感谢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6-30 17:06
方文竹是后现代诗歌的弄潮儿,但同时他又是传统文化的持柄人。——认同这个判断。
作者: 寻梅居士    时间: 2012-7-10 19:34
学习,问好!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3-5-20 14:52
还是有一点道理吧。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