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浩明 于 2014-11-3 14:18 编辑
诗歌是块烫手的山芋,我想这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诗歌的性质决定了,诗歌注定是少数人的读物,而且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抱着欣赏的心态来阅读评判,唯其如此才是诗歌社会性的正道。
诗歌是有灵魂的,但诗歌的灵魂也只有极少数人能觉悟、能通达、能把握、能与之共舞。说穿了,诗歌的内核有宗教信仰的成份,虽不真实但不可缺少,所以诗歌才会成为文学中的文学,如同信仰是精神中的精神一样。
文字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或平台,而由文字构建的诗歌更接近后者,既是说诗歌更倾向或更专注于个人思维及个人内心的倾诉,从所有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我”是作者叙述的主体,即便是十分介入现实的作品也是如此,这几乎成了诗者的本能。因此,诗歌文本中有大量呈现个人感受或游离现实的现象出现,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创作方法问题,似乎与风气无关,相反却是诗歌之特性使然。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诗人才死去。这显然算真知灼见!即便他是文盲,他内心也有诗的情愫,这是诗歌诞生的根源,如同宗教诞生的根源一样。由于社会环境的际遇,诗歌基因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灵深处只能默默潜伏着乃至蜕化,直至生命完结才销声匿迹;其中能脱颖而出者才成了真正的诗人。由此我们可否这样认为,其实每个人与诗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是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及诗者文字表述上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大众与诗歌的隔阂?但既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诗人在世人心中的崇高位置。
对于现实中不断有诗歌信徒主动与自己生命进行交割的现象发生,这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在信仰发生紊乱的社会环境中,岀现这种悲剧似乎不可避免,今后还会发生!幸亏社会上读诗者不多,写诗者也不多,懂诗者或真诗人更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