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海子《麦 地》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7:12
标题: 海子《麦 地》解读
本帖最后由 张无为 于 2011-10-28 17:13 编辑

                            海子《麦 地》解读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3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卒于河北山海关。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他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1984年的《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1989314日《春天,十个海子》,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已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1990,春风文艺出版社)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南京大学出版社)、《海子诗全编》(1997,西川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本诗作于1985年,是海子“麦子”系列中的代表作。全诗从肃穆的吃麦写起,围绕从种麦、看麦、到收麦等,直到梦见麦的独特体验——吃麦的庄严,披月种麦的父亲的伟岸,看麦时与家乡山川风云的交融和惬意,麦浪摆在田野上像天堂的桌子般的神圣,收麦时,情人也羞涩地赶来,而仇人之间竟然握手言和等等——
      首先表达了对于农事劳作的一种恒久的激动与欢欣,既有对于劳作的正面颂赞,又揭示出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关系,暗含对粮食与劳作的感恩情怀;也表达出对于淳朴的自然与意味收获的劳作的深情眷念;更充溢着健康生命诗意状态的惬意。诗的最后两节空间扩大了,展开了遥想式的抒写,场景由中国腹地黄河向尼罗河、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扩展,表现出四海一家,都依赖劳作为生;不论穷人富人,不管是现代大都会纽约还是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也因离不开养人性命的粮食而缩短了距离。诗最终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本源、人类家园和人类和平的宗教般虔诚情怀。总之,通过抒发农事生活的浪漫,由此去体验田园牧歌,歌颂了农耕文化和健康的生命,这也是现代的海子珍存的诗性情结。
      农事的神圣及其令人惬意是全诗的基调。这是从生存层面生发的生活理念,进而生成精神的家园。由此,劳作不再乏味,困顿变得畅快,情仇可以化解;一切的风、云、花、鸟等尤其是月亮全都成为精神王国的天使。它们是作者从生命本体所感悟到的,根本上讲,是热腾腾的生命气息和人的存在。这些,固然在现代化的文明之光中早已所剩无几,在古代同题材诗文中基本上也只将其停留在生活手段或临时避难所层面。
      诗人善于营造诗歌氛围,借助于看似单纯、实则丰富的诗歌意象(如:月亮、麦地、天堂)进一步强化诗的空灵、蕴籍效果,尤其是捕捉瞬间意象信手而独特,展示场景片段开阖有度,常使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这是凭审美直觉实现的真正的诗性,而且很难模仿。
本诗的语言优美、纯净。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
    海子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虽然他生活在童话国度,天堂般的麦地意象扎根于他的心灵,但是,在他的其它诗歌里,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以及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银红的落日、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也构筑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正是在这些紫色的字眼中,我们发现了海子诗中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

(注:本文选自本人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11
(注:本文选自本人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是大学通用教材么?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11
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

真好!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15
这是凭审美直觉实现的真正的诗性,而且很难模仿。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9:16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11
(注:本文选自本人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是大学通用教材么?

是通用教材,在2011年春季《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 文科类里面有此书。呵呵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17
海子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20
对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9:28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17
海子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想浏览该书目录,在这里全面(网址:http://blog.edu-edu.com.cn//?1832118/spacelist-blog),各个网上书店只选了部分。请提提建议,我准备修订。诗不仅是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更包括未来终极。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9:35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20
对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

是的,必须“对庸常生存现实深刻屏弃与蔑视”,只是还应基于直面冷对,寻求感悟未知的可能。任何时代的诗人都该如此。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39
感悟未知——说得好!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9:40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11
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

真好!

率真的情怀即尼采所谓赤子之心;而语言的节制和锻打才包括技术性。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42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1-10-28 19:44 编辑

.这样的活动我看比某些诗歌节还要好!不知道实际办得咋样了?

2010诗人红山行暨诗歌论坛活动安排


宗旨与目的

以“诗的名义”,“以诗人的名义”,“以先锋与自由的名义”,“”,相聚在塞北名城,倾心交流、坦诚沟通。快乐游历、热情创作,梳理与反思朦胧诗以来诸多诗学问题,整理与重构当下先锋诗歌的秩序;端正姿态,把握尺度,提倡一种具有原创性的,珍视技艺、注重当下,热爱传统、勇于创新,开放、自足、自由的诗歌美学;回归文本,不事争吵,主张一种源于诗归于诗的良好的诗歌创作环境,扩大辽西诗群的影响,推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新时期诗歌创作。

活动安排及活动地点
1、三场诗人的专题发言,每位30分钟左右,另有三非常钟作为与会者交流与质疑时间。主题是“我的诗学主张与1990年以来的先锋诗歌”。
2、一场自由论坛,核心词是“技艺”、“当下”、“传统”。
3、一场诗歌朗诵会。
4、参观游览喀喇沁亲王府。
5、赤峰艺术家的表演与联欢。
6、一场诗歌评书表演。
7、“左诗右画”主题展览。
活动地点:赤峰市锦山中学、赤峰市喀喇沁亲王府等。

附1:特邀诗人、评论家名单(草稿)

1、原散羊(刘永),文学硕士,内蒙古诗歌研究中心主席,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内民大讲师。

2、王楚,80后诗人,诗歌活动家,《省。评论》主编,“无主义”诗歌写作首倡者。

3、董辑,著名非非派诗人,诗歌评论家。

4、 张凡修,中国乡土诗群代表诗人,现居辽宁。

5、贾漫,内蒙古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6、张无为,赤峰学院中文系教授,诗歌评论家。

7、牧人,内蒙古著名作家,现就读于内大文研班

8、赵娜,内大文新学院教师,文学博士,诗人、作家。

9、火马,内蒙古著名诗人,现就读于内大文研班。

10、蓝冰,中国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现居大连。

11、秦朝晖,辽宁著名评论家。

12、张蜀恒,诗人,诗歌评书首创者,中国诗歌评书工作室主任。

13、尚桂荣,内蒙古著名作家,散文家。

14、格式,中国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现居山东。

15、孙全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兴安盟作协主席。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9:46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39
感悟未知——说得好!

实现感悟未知的可能,才是大诗,这就是我推崇如辛弃疾,其诗之大,并非“爱国”,有《木兰花慢》为证。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19:49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42
.这样的活动我看比某些诗歌节还要好!不知道实际办得咋样了?

2010诗人红山行暨诗歌论坛活动安排

呵呵,帖到这了。实际也满意。我新浪“播客”中还有一组现场视频。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53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1-10-28 19:54 编辑

找到一段辛弃疾《木兰花慢》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55
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1-10-28 19:59
新浪“播客”在哪儿,能将网址贴来么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20:36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55
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 ...

大诗人、作家无不如此。如鲁迅、卡夫卡、马尔克斯等小说,亦如此吧,呵呵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0-28 21:13
杨立 发表于 2011-10-28 19:59
新浪“播客”在哪儿,能将网址贴来么

临时有事,呵呵。我的播客在这(http://you.video.sina.com.cn/zhangwuwei21),欢迎批评。百度也能搜到。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1-13 20:22
虽然海子诗不可模仿,但可以启示的
作者: 浅默    时间: 2011-11-20 18:15
张无为 发表于 2011-11-13 20:22
虽然海子诗不可模仿,但可以启示的

实际上,男性的诗写,在很大程度上比较开阔,浑厚,对生与死的考量更贴近。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1-21 16:37
浅。默 发表于 2011-11-20 18:15
实际上,男性的诗写,在很大程度上比较开阔,浑厚,对生与死的考量更贴近。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差异是风格,不是层次。呵呵
作者: 浅默    时间: 2011-11-21 17:34
张无为 发表于 2011-11-21 16:37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差异是风格,不是层次。呵呵

这话有道理。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1-11-21 18:26
浅。默 发表于 2011-11-21 17:34
这话有道理。

否则会被男权的。不过事实上,风格无优劣。
作者: 晨耀夫诚    时间: 2011-11-26 22:37
如果能给大家带来好处也不错。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                                           http://www.hengbote.com.cn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