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众筹”诗歌,聆听工人的声音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5-1-29 12:22
标题:
“众筹”诗歌,聆听工人的声音
“众筹”诗歌,聆听工人的声音
据新华日报2015年01月29日讯
本周,作家吴晓波、诗人秦晓宇、导演吴飞跃联手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这个“以诗之名,改变世界”项目的重头戏是创作一部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将镜头对准写诗的中国工人。吴晓波在项目发起文案中写道,“想通过这些工人自己写的诗歌,向世界讲述一个震撼的、隐藏在中国深处的故事。”
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中国工人和他们的诗歌?面对记者的提问,吴晓波在电话中说,“先看看他们的诗吧”。他通过网络推荐了几位工人诗人的作品:坠楼辞世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生前写下了“他们坚守生活,一碗水的贫苦,谁也无法剥夺落日下的影子”;14岁就外出打工的制衣女工邬霞在《吊带裙》中述说,“我手握电熨斗,集聚我所有的手温,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多么可爱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林荫道上,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更让人感伤的,则是历经多次矿难的矿工“老井”的作品——“原谅我吧,兄弟们,原谅这个穷矿工,末流诗人,不会念念有词,穿墙而过,用手捧起你们温热的灰烬,与之进行长久的对话……”
去年夏天,吴晓波无意中读到了秦晓宇的文章《共此诗歌时刻》,惊喜地发现当下有一批在一线从事劳力生产的工人诗人,他们中有叉车工、爆破工、酿酒工,乃至地下800米深处的矿工。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仍在坚持写诗。吴晓波很有感触地说,“他们的诗歌非常朴素,写的都是生活和劳动本身,这正是我们这部繁华演进的人类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这些诗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温暖的家里,灯光柔和的茶社里,”吴晓波坦言,“他们呢,他们又在哪里?他们中的大部分应该还在阴潮嘈杂的车间里。我们做这些,只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关注他们。”刚开始,吴晓波和秦晓宇商量,为这批工人出一本诗集,之后,他们有了更大的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个团队,把这些工人诗人的工作、生活处境和诗歌朗诵都拍下来,争取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在大象微纪录拍摄团队加盟后,这个想法得以快速发酵。“大象微纪录”是国内首个完全面向互联网的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机构。《我的诗篇》制片人蔡庆增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就说,“一直以来,我们这个团队都在寻找能触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工人诗人,正是非常理想的拍摄对象。”于是,大家决定完成一部纪录电影,向世界展现中国工人不为人知却又色彩斑斓的生命,触动大家去思考这个人群命运的走向。
关注底层人民的文化梦想,工人诗人的计划打动了很多人。窦文涛、许知远、袁岳等纷纷加盟,他们将一起朗读工人的诗篇,向公众传播这背后的故事。吴晓波感慨说,“过去,我们和工人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冰墙’,很难听到来自他们的声音。现在,《我的诗篇》要让他们从暗处现身,从沉默和被代言的境遇中站出来,用自己的诗篇说出自己的故事。”
记者在京东众筹网站上看到,诗歌众筹的门槛并不高,1元起步,达到8万元就意味众筹成功。对此,蔡庆增解释说,“资金确实是个问题,第一轮拍摄已经耗费了此前积累的一大笔创业资金,此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第二轮拍摄和后期制作。不过,资金并不是这次发起众筹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众筹,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工人诗歌。”对此,网友反响热烈,“诸葛默默”在跟帖中写道,“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面前,我们没有任何优越感可言,他们默默地记录,轻轻甚至稚拙羞涩地道出,就已让我们一败涂地。”
“文化产品众筹,让我们见识到了民间的文化力量”。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教师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某种意义上看,诗歌和工人在当下都属于‘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其推广和传播的通道相对狭窄,为工人的诗歌梦想发起众筹,让更多人关注工人、关注诗歌,同时又解决了资金,非常有意义。”他认为,诗歌众筹也为其他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路径,一方面政府平台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给足政策,为民间文化力量提供生长土壤。另一方面,更多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边宣传边筹资,因为一开始就和市场贴得很近,这样的文化产品一旦走向市场,就具有很好的未来性。( 本报记者 董晨)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