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转贴)余秀华接受央视专访:我只是脑瘫不是脑残 [打印本页]

作者: 万吉良    时间: 2015-2-9 15:56
标题: (转贴)余秀华接受央视专访:我只是脑瘫不是脑残
(转贴)余秀华接受央视专访:我只是脑瘫不是脑残
  主持人:从去年底开始,一位名叫余秀华的女诗人突然火了,她的诗歌在微博和微信上被争相的转发,她的博客访问量突破了175万大关,在网络上搜索她的名字,有关的信息有数百万条。
  主持人:余秀华是谁呢?今天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解说:余秀华火了,她的第一本诗集马上要在北京出版。1月30号,余秀华从老家湖北钟祥横店村赶往北京。在武汉天河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她。旁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最新的期刊杂志,随意翻几本都能看到关于余秀华的报道。
  记者:有印象吗对这个记者?
  余秀华:请让我想想。不记得了。
  记者:想不起来了,记者太多了。你不看看他写的吗?
  余秀华:有什么好看的?不看了。
  解说:杂志上的自己是个什么样,余秀华似乎不太在意,候机的时候她一直在翻看随身带着的诗集。这次去北京是余秀华第一次坐飞机,记者们长枪短炮的对着她,而她却对着窗外的景象发呆。
  余秀华:这云上应该住着神仙吧。
  解说:今年39岁的余秀华因为出生的时候倒产,脑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小脑无法控制平衡,这让她走路摇摇晃晃,手发抖,说话也模糊不清。但与生俱来的疾病并没有损害余秀华的智商,也没有影响她的思考和写作。2014年1年,她就写了400首诗,其中有多首在网上走红。
  杨晓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我让一些记者先把问题提出来了,然后给你。
  余秀华:算了,先提出来的问题不用看,现场提问现场答。
  杨晓燕:现场提问现场答是吗?好,那也可以,反正我到时候给你一下,吃饭的时候再给吧,不着急。
  余秀华:我不看,即兴回答好一点。
  解说:余秀华诗集的媒体见面会在出版社一楼的书吧举行,没有安排读者,记者比预期的多,50多个挤在现场争相提问。
  记者:中国本来是诗歌大国,有很多往往是出现生活反差的时候,诗人的反差才会引起关注。
  余秀华:这个问题不对啊,这个本身就是错误的,你难道说我余秀华和生活有反差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
  解说:除了她的诗歌,朋友圈里关于余秀华最近还流传着一句记者来了,兔子死了。这是她调侃记者时说的,意思是采访的记者太多了,她都没时间好好照顾自己的兔子了。
  记者:兔子还好吗?
  余秀华:兔子没有死的,还很好。
  解说:媒体见面会唯一的特邀嘉宾是诗刊的编辑刘年(音),就是把余秀华在博客上的九首诗公开发表,推荐给公众的人。余秀华的首批书当天就被订购一空。杂志社已经迫不及待的将余秀华的诗集列入了2015年的畅销书。
  杨晓燕:已经加印了。
  记者:这么坚信地去判断(畅销),是哪一点让你这么自信?
  杨晓燕:因为已经印过畅销量了。
  记者:在首发式上,首批被预定的500本诗集都需要她亲笔签名。写字很吃力,只能用左手,但余秀华写的很认真,目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的名字是余秀华自己定的,她没有用那首让她在网络上真正红起来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集里也没有收录这首诗,但至今在百度上输入余秀华,搜索页还自动显示这首诗的名字。
  余秀华:标题党影响太不好,我觉得真不黄,但是为了大众的想法,出版社也有这个考虑,因为比较喜欢月光,而且用左手写字,我就把他们结合起来,结合起来就形成这个名字。
  解说:因为身体不便,余秀华更喜欢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她在自己的第一篇博文中宣告,这是小人物的自由,像一只小屁虫,想横着趴就横着趴,想竖着就竖着,也可以像一颗狗尾巴草,向左歪可以,向右歪也可以。
  记者:这个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余秀华:诗歌像情人。
  记者:是情人,我以为你会说拐杖。
  余秀华:情人不是拐杖,好像还暧昧一点。
  记者:为什么要用暧昧一点来表达呢?
  余秀华:我喜欢暧昧的东西。
  记者:你喜欢暧昧的东西,暧昧就是说你可以有这样的想法,你也可以那么理解。
  余秀华:对。像男人嘛,我对他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有那样的想法。他说余秀华你好,我们做情人吧,我说好。我答应了,就写诗。
  记者:是你的情人来找你的,还是你的诗歌来找的你?
  余秀华:不是我找的他,我这个人很腼腆的。
  解说:采访中余秀华给我们的感觉一直是淡定,直接,偶尔有些幽默。提到爱情,她的表情有些灰暗,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刚刚辍学,便在家人的安排下结了婚。
  余秀华:没办法,人又丑又残疾,想想我就不高兴,我就想什么时候重生,重新投胎,死去活来。不甘心。
  记者:我发现你只有在谈到爱情的时候才说的不甘心。
  余秀华:对啊,凭什么甘心。爱情。
  解说:从诗刊杂志推荐余秀华的诗作至今,已经过去三四个月,余秀华的热潮还在继续,网友们争相阅读她的诗歌,圈内圈外都有人对余秀华和她诗歌的走红发表着看法。
  蓝野(《诗刊》编辑诗人):非常质朴,不过于矫饰,非常动人,哀而不伤,属于当下诗歌中比较容易能打动人的作品。大家也从她的身上可能寄托了自己的很多期望,就是一个底层生活比较艰辛的人,也可以有梦想,也可以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现在,完美的现实摆在自己面前。
  商震(《诗刊》副总编诗人):知识的积累,境界的打开,语言的弹性,这都是现在她的弱项,但是因为她完成了诗歌本身最需要的那部分,真挚。现在余秀华是什么了呢?是很多人的一个情绪释放的通道,想骂人也用余秀华说事,想表扬人也用余秀华说事,我想攻击你了,我就拿余秀华攻击你,你写的还不如余秀华好呢,这个都是不负责任的,至少是不对诗歌本身负责任的。
  解说:余秀华的特殊身份和经历,都让公众对她充满好奇,有媒体用脑瘫诗人来称呼她,更是引起很多人的同情心,现在的余秀华到哪都有很多媒体追着她。
  记者:一般的人经过出名之后,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
  余秀华:那是神经病好不好,我又不是神经病,我只是脑瘫,我又不是脑残,脑残才会长期停留在这个状态。你说你干嘛呢?没用啊!
  记者:这些都会过去。
  余秀华:很快的。等我回到横店村,很快就过去了。
  主持人:在余秀华的诗歌里,她的故乡横店村,她的父母亲,都会随时流淌在她的笔尖,化为诗中的意象。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9 16:28
其实,这是一次新闻事件,而不是一次诗歌事件。她既没有突破低俗的底线,也没有抵达高贵之境,从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探索来说,她都还未做出贡献,所以余秀华事件只能成为中国新诗仍未能登大雅之堂的见证,而不能成为一次新时代诗歌探索的成功冒险。当然,如果再有人像历次的口水诗那样以身犯文明的底线,那他的结局仍然会成为天下的一次笑料。余秀华的诗集没有收录《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已经告诉我们,一个诗人是应该拒绝低俗的,在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低俗仍然是可怕的事,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藏起来,比如在诗中。
作者: 万吉良    时间: 2015-2-9 16:45
不管对与错,余秀华终归会载入中国诗坛的史册。天下几人有可能?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5-2-9 16: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楝树林    时间: 2015-2-9 16:57
当前.对余秀华睡你一系列性诗的争沦.实际上已经挑起了中国妇女何从何去的选择.节妇.和荡妇两组词汇赫然摆在了眼前.100年前当缠足和放足两大选择摆在妇女
们面前时.也有拥护.也有反对.也有困惑.........
.现在.是做一个像卓文君那样敢於和心爱的男人私奔.或者像戏曲秋江中的尼姑陈妙嫦.顺江而下.穿越大半个中国
投入她情人的怀抱…….这些女子. 在 封建卫士看来就是荡妇.她们因爱生情.因情生性.成了淫荡女
. 而贞节妇不同了.她们就像薛宝钗一样.守规守矩.连淫书西厢记沾都不沾.她们遵守古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石头抱着走. 对男人不弃不离. 从一而终.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这就是淑女.是节妇....是的.这在封建社会.许多规矩都是男人制定又为男人服务的……男人在婚后在外找小女.找相好.叫风流.如唐佰虎点秋香. 把秋香纳入.作为他第10个夫人.唐伯虎这种行为被称为风流.还成了男人楷模.....据说唐伯虎也会写诗.... 而妇女如果找10个男人. 那不仅是被叫荡妇. 还只怕会被沉入水塘了..当然.点秋香是小说虚构.但也看到了舆论走向.因此.余秀华诗歌睡你引发的争论.说小是几个人饭后茶余的闲言碎语.说大他确实牵扯到一个宏大的主题--对女性的公平. 解放及人权...牵扯到21世纪中国人思想纵深发展的走势..当然仍然是对女性的公平. 解放及人权…...说白了.以宪制国.以法制国口号本身.就极            大彰显
了人权的魅力和力量
.因此.在这个历史转拆点. 争议下节妇和荡妇之事.为他日思想探索作个铺垫也不失为好事. 回避是没必要的. 要来的事终归要来. 早迟而已.......关键是这个争论.能不能做大.能不能深入-----潜力肯定有的-----但不是少数人.或流派网一家所能担当得了.中国之大.人口之众. 如再出个藏克家.艾青不会很困难吧......

作者: 幻矢    时间: 2015-2-9 17:03
万吉良 发表于 2015-2-9 16:45
不管对与错,余秀华终归会载入中国诗坛的史册。天下几人有可能?

如果诗人是为这个 ------- 载入中国诗坛的史册,那就不是真正的诗人。
作者: 望月楼主    时间: 2015-2-9 17:10
载于史册是后人的事。现在只管读诗,喜欢就读,不喜欢就绕道走。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9 17:11
万吉良 发表于 2015-2-9 16:45
不管对与错,余秀华终归会载入中国诗坛的史册。天下几人有可能?

史册里有好人有坏人,不能用这个做评判的标准,还是让艺术回到艺术的标准中来比较好。
作者: 许晓鸣    时间: 2015-2-9 17:55
全国文人都在消费余秀华。
作者: 幻矢    时间: 2015-2-9 18:01
许晓鸣 发表于 2015-2-9 17:55
全国文人都在消费余秀华。

在这个说法里,俺觉得用词“娱乐”比”消费“要贴切一点
作者: 许晓鸣    时间: 2015-2-9 18:05
幻矢 发表于 2015-2-9 18:01
在这个说法里,俺觉得用词“娱乐”比”消费“要贴切一点

不是俺的首创,俺是鹦鹉学舌啊。
作者: 许晓鸣    时间: 2015-2-9 18:06
如今那三个字的响亮程度胜过任何一个网站名称。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9 20:39
许晓鸣 发表于 2015-2-9 17:55
全国文人都在消费余秀华。

岂止是她被消费了,是诗人集体被消费了。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坚持严肃写诗的诗人会疑惑自己坚持严肃写作的意义何在。而对稍懂诗歌艺术的人则不禁要问:作为国家刊物的诗刊到底想把中国的诗歌带向何方呢?
并且,从这位诗刊副主编商震的话中不难判断出,诗歌理论界的人已经向诗刊质疑了,否则他们才不会在既不方便承认自己错的情况下,又稍作对余的理性点评。这种点评,其实仍然属于对自身导向不清的辩护。
作者: 剑萧    时间: 2015-2-9 20:51
本帖最后由 剑萧 于 2015-2-9 21:24 编辑

应该也需要不同的声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354dd2fe1a49370b#rd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d=354692&extra=
作者: 望月楼主    时间: 2015-2-9 21:04
其实人们最先读到而且喜爱的余秀华的诗,基本上是严肃的,包括睡诗。慢慢地又翻出了“狗日的”一类。狗日的诗歌!
作者: 董克勤    时间: 2015-2-9 21:30
萧澍 发表于 2015-2-9 16:28
其实,这是一次新闻事件,而不是一次诗歌事件。她既没有突破低俗的底线,也没有抵达高贵之境,从对诗歌艺术 ...

赞同!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9 21:39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9 21:30
赞同!


作者: 董克勤    时间: 2015-2-10 21:24
本帖最后由 董克勤 于 2015-2-10 21:31 编辑
萧澍 发表于 2015-2-9 21:39


           “娱术”与“艺术”
                      ——略评余秀华的诗

        当前时尚的诗歌审美意义上看,余诗还算是诗,虽然不是很好的诗。但从严格诗学意义上来衡量,余诗的语言技巧是“娱术”而非“艺术”,只能算是劣等的诗。
        所谓“娱术”是娱乐的技术,余诗的句子给予读者的,是他们的外部感官受到娱乐。具体地说是他们的眼睛受到了愉悦。而真正的好诗,是使人的内心受到幸福的触动、震憾、甚至疼痛流泪的,读者的内心在这种诗作用下,产生的有时是喜悦,有时是忧伤,有时是黑暗的心里突然充满天堂阳光的慰籍,或心底的火山突然升温,突然爆发。对于诗人,让自己的读者有点外部感官的愉悦并不难(这也正是现在诗人多于读者的原因),难的是打动读者的心弦,让他的心弦也颤动出一首好诗来。
        余诗句“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不按照日常语的单词组合规则出牌,仅仅叫人新鲜地感到了日常生活语外的一种奇妙的语词组合。其实这也不足为奇,一句话的意思,本可以用另外几种乃至许多种句子表达出来。例如上文中的余诗句子,就是日常生活话“我想他,多少个夜晚都睡不着、多少次要去找他都犹豫不决,终于横下心来,天明跑去找他、睡他,”的变句。这么个“换一种说法”,确实也带来些悦目的清新的诗意,但是它没有把读者的注意力往生活深处、生活实质的地方,充满魔力般地引领,使读者没感受到光辉灿烂的美,没得到震撼心灵的大善大爱的陶冶,没体会到富有个性的高尚人格的力量。所以说这是一种劣等的诗,是一种仅仅具有娱乐感官意义的诗。余诗的很多其他诗句,也有稍好一些的,但这一类的句子触目皆是。好的诗应是诗意的内容加上“换一种说法”的语言表达,是二者融为一体的形式表达。单单执其一端,不是把诗写得没有灵魂,就是把诗写得枯瘦如柴、没个诗样。
        中国大陆诗歌数十年来的发展,都是围着这个“换一种说法”进行徘徊、进行“原地踏步”的。所以造成的诗歌现状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遍地皆是,真正优秀诗人、伟大的诗人一个没有。流行的时兴的诗歌有着一副吸人眼球的娇好外貌,但扒开它的皮肉,却发现它的灵魂是庸俗而渺小的。台湾诗人没有陷入这个怪圈,他们有一个很正确的努力方向——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技巧来发展诗歌。余秀华显然没在此行列。
                    ——————————————————————————————————————请萧先生批评我的详细观点。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0 22:23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0 21:24
“娱术”与“艺术”
                      ——略评余秀华的诗

你说的大陆的诗是对的(我就不再重复),但台湾的诗也存在问题,他们虽然在诗歌技艺上不那么固执于所谓的任性写作上,但他们的视角仍然嫌偏狭,没有超脱人类去认识这个世界。视角狭窄了,心胸自然上不去。
从国外的经验看,如果想要一个国家的诗歌复兴,诗歌理论的复兴必须先行,只有理论走到前沿了,诗人的方向才能是清晰的。而且,诗歌理论家应该广泛和有志于发展诗歌的诗人接触,为他们提供最前沿的诗歌理论,方便他们把这些理论变现为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庞德,能有艾略特吗?如果没有俄国和德国诗歌理论界人士帮助里尔克,里尔克对诗的认识怕也不会抵达新的诗境。
余的诗或其他什么乌青体、梨花体都没有争论的意义,因为那都已经属于过去。我们应该面向未来才对。中国目前如果继续纠结于无谓的争论,只能让我们以诗人的生命为宝贵代价了,我是真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诗歌继续陷入泥淖中了。不知道中国的诗界什么时候能恢复到朗朗乾坤下,如果有那一天,或许中国能站起来无数个,至少是济慈、兰波这样级别的诗人。
期待那一天吧,我们的生命不再被荒芜。
作者: 剑萧    时间: 2015-2-10 23:48
萧澍 发表于 2015-2-10 22:23
你说的大陆的诗是对的(我就不再重复),但台湾的诗也存在问题,他们虽然在诗歌技艺上不那么固执于所谓的 ...

厉害!!
作者: 孙忠伟    时间: 2015-2-11 10:59
萧澍 发表于 2015-2-9 16:28
其实,这是一次新闻事件,而不是一次诗歌事件。她既没有突破低俗的底线,也没有抵达高贵之境,从对诗歌艺术 ...

这才是最理性的声音!!!
作者: 董克勤    时间: 2015-2-11 13:52
萧澍 发表于 2015-2-10 22:23
你说的大陆的诗是对的(我就不再重复),但台湾的诗也存在问题,他们虽然在诗歌技艺上不那么固执于所谓的 ...

从文字上看,萧先生的理论非常非常厉害!也极大地开阔了我对诗歌未知空间的向往!希望先生简略地谈谈您的诗歌主张,这对大家对我都有裨益。谢谢您!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2 12:27
剑萧 发表于 2015-2-10 23:48
厉害!!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2 12:28
孙忠伟 发表于 2015-2-11 10:59
这才是最理性的声音!!!

谢谢孙老师。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2 12:42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1 13:52
从文字上看,萧先生的理论非常非常厉害!也极大地开阔了我对诗歌未知空间的向往!希望先生简略地谈谈您的 ...

我只能简略地谈下,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理论家,我是一个把理论变现为作品的诗人。如果我们把诗歌的技艺比喻为一支画笔,那么这只画笔如果在深沉的思想上作画,它就可以把思想变换为各种意境。如果我们同样拿这支画笔在肉体上去作画,那么画得再好也不过就是人体艺术,也难以登堂入室。反过来说画笔,我们知道,大师作画对画笔是非常讲究的,越完美的画笔,意味越具有表现复杂的能力,但这样的画笔不是人人可得,于是,就有了一些人出于低成本的考虑制造出了适应更多购买力低下的消费者的画笔,但这样的画笔的表现力一定和它的价位相适应,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余的诗,我们若也从画画来比喻,那么从画笔来说是小作坊制造出来的,从作品来说,只能算是人体彩绘。人体彩绘谁不围上去看啊,但谁会以朝圣的心态去看呢?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2 12:59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1 13:52
从文字上看,萧先生的理论非常非常厉害!也极大地开阔了我对诗歌未知空间的向往!希望先生简略地谈谈您的 ...

另外,我时常把中国现在的诗坛比作一块烂肉,如果一位充满丰沛力量的诗人,假设他同时是具有征服世界的野心的诗人那么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一匹狼。一匹狼会纠结一块烂肉烂成什么样了吗?他不会的,他会看都不看这块烂肉一眼(因为它自然会散发出腐败的气息,狼嗅到这样的气息根本就不会走近它),他会路过它,去寻找一块新鲜的肉——而这块新鲜的肉,我认为是由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沉的思想组成的,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也是中国的那些有野心的诗人需要的。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2 15:11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1 13:52
从文字上看,萧先生的理论非常非常厉害!也极大地开阔了我对诗歌未知空间的向往!希望先生简略地谈谈您的 ...

或者说,当我们在深沉的思想上作画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诗歌技艺把诗写成一件艺术品,比如精美的油画、或者瓷瓶。人们会把油画和瓷瓶收藏进博物馆,谁会把一个赤身裸体而身上涂满彩绘的女人收藏进博物馆呢?毕竟美人儿难敌漫长的时光,哪怕是脱了衣服的美人儿也不行!
作者: 孙忠伟    时间: 2015-2-12 19:09
萧澍 发表于 2015-2-12 12:59
另外,我时常把中国现在的诗坛比作一块烂肉,如果一位充满丰沛力量的诗人,假设他同时是具有征服世界的野 ...

思想者就是这样说的!!!
有野心的诗人也这样说了!!!!!奇怪!!!!!!!!!
作者: 董克勤    时间: 2015-2-12 21:30
萧澍 发表于 2015-2-12 15:11
或者说,当我们在深沉的思想上作画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诗歌技艺把诗写成一件艺术品,比如精美的油画、或者 ...

万分感谢萧先生详细指导!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3 09:37
孙忠伟 发表于 2015-2-12 19:09
思想者就是这样说的!!!
有野心的诗人也这样说了!!!!!奇怪!!!!!!!!!

有野心的诗人通常会吸收大量的知识,有见识也就是正常的。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3 09:38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2 21:30
万分感谢萧先生详细指导!

谢谢董老师,以后多交流,和你交流很舒服,因为你非常智慧。
作者: 董克勤    时间: 2015-2-13 20:41
萧澍 发表于 2015-2-13 09:38
谢谢董老师,以后多交流,和你交流很舒服,因为你非常智慧。

不,萧先生,我笨得很,看到萧先生把理论形象成画笔、人体画、狼及肉,我感到先生是一个高明的批评家。我们还是要获取一支完美的画笔吧,但他和思想谁比谁更首要?诗歌产生于理论还是产生于生活?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7 13:50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3 20:41
不,萧先生,我笨得很,看到萧先生把理论形象成画笔、人体画、狼及肉,我感到先生是一个高明的批评家。我 ...

昨天我的孩子不肯好好学习语文,我对他讲:如果你期待在一块田里有收获,你就要记得先撒种子,如果没有撒过种子,你怎么能期待田里长出苗呢?然后他就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同意适当关注语文了。(他在一个英语学校读书,所以不重视语文的学习)
董老师认为这段话是生活呢,还是思想呢?
我以为我们先有生活,生活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并且我们的思想也来自于生活,然后再利用这些生活的图景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起到既有艺术又有生活的效果。您觉得呢?其实我们国家的歇后语谚语以及寓言故事、古人的诗中都有非常多的例子,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智慧通过了诗化了的语言贴近了生活,所以才得以传世,这也证明这样的语言方式最被人民群众接受。诗言志就是这样的意思,但不能直通通只说志只抒情,如果一个男孩子爱上了一个女孩,直通通说上一百个“我爱你”估计也难以动女孩子的心,还得有实际行动才行。写诗也是这样,在情中布道,在布道时讲情讲理,但需要立足于我们常见的生活图景效果才会好。很多佛教高僧或基督教的牧师布道,也常常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宣教,非常风趣幽默,也非常易懂。当然这就对语言艺术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佛教或基督教中布道的和尚和牧师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拿到证书,没有这个证书他们是不能上讲台的。诗和布道的一个区别是,诗人的感情更饱满些,而且我理解的诗,应该是表述人的灵魂状态的语言,直接审视内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或通过看到什么而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印象也都是折射出内心的感觉或认识的,虽然世界诗歌史上流派众多,但基本都从“直视内心”而出的,无非是表现形式不同。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7 15:05
董克勤 发表于 2015-2-13 20:41
不,萧先生,我笨得很,看到萧先生把理论形象成画笔、人体画、狼及肉,我感到先生是一个高明的批评家。我 ...

没有诗歌的技艺,就表达不出诗人深邃的思想;反过来,如果只有诗歌的技艺而没有思想,那就如同诗只剩下了躯壳而失去了灵魂。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诗没有技艺也没有思想的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才需要振兴诗坛,才需要前沿理论的指导。
作者: 芝麻    时间: 2015-2-17 15:28
萧澍 发表于 2015-2-17 15:05
没有诗歌的技艺,就表达不出诗人深邃的思想;反过来,如果只有诗歌的技艺而没有思想,那就如同诗只剩下了 ...

非常赞同!问好先生!过年万事如意!


作者: 萧澍    时间: 2015-2-18 00:06
芝麻 发表于 2015-2-17 15:28
非常赞同!问好先生!过年万事如意!

谢谢芝麻,也祝你羊年大吉,快乐相伴。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