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江上渔者》存疑 [打印本页]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8 13:29
标题: 《江上渔者》存疑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8 15:08 编辑

                         《江上渔者》存疑


  江上渔者一诗是北宋范仲淹的作品,其实一提范仲淹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名篇《岳阳楼记》。

  《江上渔者》全诗不长,只有20个字:

  江上往来者,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我存疑的是最后一个字。

  二四句押韵是诗歌的特质。诗盛于唐,唐宋相连,饱学的范仲淹有押不上韵的可能吗?

  美和里两个字,意思上八竿子都拨拉不着!而且里这个字在诗句中,缺少诗感和语感且用意也平庸——仅就我的诗歌思维和感觉而言;除非是为了增加质朴感。

  我试着找寻其中的原因,有一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字至少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与美字一样,有形容的意思,就是都属于形容词(字);二、韵脚要和美字一致,接近都不行。这一点至关重要;三、在字形上高度接近里字,写的时候容易让读者与里字混淆,只有这样才能被错看或错抄成里字。

  这个字是哪个字呢?似乎应该是“累”!

  用舟累指代舟上的人即渔者累,这样,诗歌的味道就符合了。而且累这个字符合上述的三个特点。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老范在写诗的时候用的是草书或行草(相传后来从洞庭湖打捞上来的岳阳楼记数十块石碑为范仲淹手书,虽缺失了四块石碑,但可以分辨出通篇用的字体就是行草),可能还喝了不少酒,把累一划拉,结果后来抄写传承的人把累字看成里字了——有兴趣的可以下载个草书软件把里和累比对一下。
  当然,如果你不觉得累的话,还可以把诗中的里字换成累字朗读一下——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者,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累。



    当然的当然,也许范仲淹没有写得潦草,也许后人没有传抄的错误,那么可研究的就是第二句的韵脚了,美这个字,高本汉和王力教授均考证中古音为“mi”,这样,江上渔者的二四句押韵就说的过去了。

    现在的疑问是北宋范仲淹所处的时代仍然在诗中使用中古音吗?毕竟,唐五代的时候已经是中古音的后期了。范仲淹出生的989年与中古音后期的唐五代(884年以降),差了100多年呢。

作者: 萧仲莲    时间: 2015-4-8 14:26
真正的读书人!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8 15:19
萧仲莲 发表于 2015-4-8 14:26
真正的读书人!

谢阅~涂鸦之作~惭愧~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4-12 12:42
嗯,里与累诗意可以推敲。不过
美、里在平水韵中均属于上声四纸,是押韵的;而累属于去声四置。
里的繁体是“裡”,与累没有相似点。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19:24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12 19:26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4-12 12:42
嗯,里与累诗意可以推敲。不过
美、里在平水韵中均属于上声四纸,是押韵的;而累属于去声四置。
里的繁体 ...


张教授的裡值得商榷~建议您查阅《新华字典》——繁体的累上面是品字形的三个田

至于发音~更值得商榷——我的发音在唐朝的普通话中不读WO!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4-12 19:30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4-12 19:24
张教授的裡值得商榷~建议您查阅《新华字典》——繁体的累上面是品字形的三个田

至于发音~更值得商榷 ...

嗯,可进一步考察。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19:42
记得是往来人,不是者。古代唐宋基本以南方口音为准,地方有的是客家话。如辛弃疾就用过方言押韵。里字在广东的白话就可读作:lei  .与美mei正好押韵。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19:44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12 19:47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4-12 19:30
嗯,可进一步考察。


回这个字,在唐朝的官方和诗歌语言中读huai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少小离家老大回”“碧水东流至此回”等的韵脚~老贺、老李、老白等大诗人不可能不会押韵!


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a90330100fbi0.html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19:48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12 20:06 编辑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19:42
记得是往来人,不是者。古代唐宋基本以南方口音为准,地方有的是客家话。如辛弃疾就用过方言押韵。里字在广 ...


感谢关注!

形成了诗~在一定时期还是要有统一的标准的的~比如回这个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a90330100fbi0.html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12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4-12 12:42
嗯,里与累诗意可以推敲。不过
美、里在平水韵中均属于上声四纸,是押韵的;而累属于去声四置。
里的繁体 ...


再说了~唐宋的事~考证起来难,就单单是唐朝,也有许多轶事——

           转:关于唐诗的猛人猛事


    一、

话说在唐代,有一些地方,是诗人们PK谁更猛的地方,就好像武林中的华山。
当时,在山西蒲州有一个楼,叫做鹳雀楼,一共三层,挺壮观。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唐代很多诗人都一窝蜂跑到鹳雀楼去写诗。他们互相PK,看谁最猛。
要知道,唐代是什么时代?是诗人一个比一个猛的时代,没有一点底气是不敢乱写的,估计宋江之流到了鹳雀楼,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黄巢不丈夫”之类的打油诗写上墙去。不像现在,阿猫阿狗都敢留个“某某某到此一游”。
这一年,鹳雀楼来了一个大猛人,名叫李益。
没听说过不要紧,记住他是唐代诗坛的一个大猛人就行了。
读了其它诗人的作品后,李益冷笑一声,挥毫泼墨,留下了八句: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看着那挥洒淋漓的墨渍,李益嘴边浮现了微笑。他知道,这首诗会流芳千古。
果然,这首诗被人们争相传诵:猛,真猛!
然而,它居然没有成为鹳雀楼上最猛的诗,甚至连第二猛的都排不上。这不怪李益,要怪只怪唐代的猛人实在太多了。
又一个猛人来到了鹳雀楼。他叫畅当。
他读了李益的诗,却只淡淡一笑。八句?七言?有必要吗?畅当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诗,只有四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绝了。简直绝了。
这首诗,不但被认为压过了李益那首,更是让成百上千写鹳雀楼的猛人们没了脾气。
这叫其它的诗人还怎么写?还能写得比这景色更壮阔吗?还能比这心胸更宏大吗?
能!这是唐代,没有什么不能发生。
还有一个更猛的人飘然而来,登上了鹳雀楼。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王之涣。
顺便说一句,这个猛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六首诗,其它的都散佚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很少。
王猛人登上了鹳雀楼。这里已经来过很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名篇。它们都才华熠熠,猛气十足,犹如铜墙铁壁,封住了他的出路。
他必须再辟蹊径,再升逼格!
然而,猛人就是猛人。眺望着眼前的苍茫落日、滚滚黄河,王之涣拿起笔来,写下了四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大唐的气象,是大唐一代猛人的胸襟。
由于这首诗太猛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小孩子启蒙学唐诗,往往第一个就要学这一首。
 

    二、

王之涣先生也交了一些猛人朋友,其中最猛的有两个,一个是绝句猛人王昌龄,一个是边塞猛人高适。
猛人之间是互相不服气的。他们找各种机会PK,看谁最猛。
王昌龄可不是一般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恐怖吧?想想“朝辞白帝彩云间”“故人西辞黄鹤楼”就知道了。但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恨不得比李白还猛。“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天生太白、王昌龄以主绝句之席”。
高适,也是个大猛人。岑参的边塞诗恐怖吧?想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知道了。但是高适的边塞诗恨不得比岑参还猛。别告诉我你没听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猛人杜甫是怎么评价高适的?“独步诗名在”!
可想而知,要pk掉这两个猛人,让他们彻底服气认怂,多不容易。
但是我们的一代猛人王之涣做到了。
这一天,下着小雪,三个猛人跑到一起吃酒。忽然酒楼上来了几个美丽的梨园女子奏乐唱曲,唱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诗,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绝句猛人王昌龄主动挑起了pk。
他说,我们三个都很猛,但到底谁最猛呢?不如今天比一比,这些美女唱我们谁的诗最多,谁就最猛。
另外两个都没有意见。于是,一段千古佳话就此开场。
一个歌女首先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微笑起来,伸出中指(我猜的,其实我不知道他伸的是哪根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我一首了。"
又一个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伸出中指画墙壁:“我也一首了。”
王之涣只是浅笑着,虽然落后,但并不慌张。
又一歌女开口唱了,又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得意洋洋起来,提醒王之涣:“喂,我已经两首了。”
这时,一直很安静的王之涣终于表态了。他说,刚才这些歌女档次不高,她们唱的曲子怎么能算呢?
他伸手指向最美丽的一个歌女,微笑着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承认自己是撸瑟;如果她唱了我的诗,那你们就拜在我座下,拜我当老大吧。”
终于,轮到这个最美丽的女子唱了。
只听她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王之涣回过头来,微笑着看着王昌龄和高适。这首诗正是他的不朽名篇《凉州词》。
我们不知道,王昌龄和高适有没有当场下拜认老大。
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文艺批评家们争论哪首绝句是唐朝第一猛,费了很多口水。
明朝的文坛霸主李攀龙说,要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最猛;
继任的霸主王世贞说,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最猛;
但清代的大才子王渔洋不服。他抱来了四个重磅炸弹,说每一颗都可以把你们的那些“最猛”炸了。
这其中,第一颗是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第二颗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第三颗是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而第四颗,就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是的,王之涣只留给我们六首诗。
但已经足够了。
我们不能要求更多了。


    三、

接下来出场的大猛人,叫王勃。
又是姓王的。
那一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坐镇南昌,新修了一个楼,装潢极其豪华。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八项规定,阎都督大张旗鼓请客吃饭,招待宾客。
当时干部吃饭也要讲格调,不能搞海天盛宴,而是要请一些有文化的人来镇场子。有一个年轻人被邀请了,他就是王勃。
顺便说一声,王勃是初唐大名鼎鼎的“四杰”之一,其当时的江湖地位,相当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关于四杰的排名顺序,争论很多,有人说是王、杨、卢、骆;有人说应该是王、骆、卢、杨。但不管怎样,一千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批评家敢不把王勃排第一;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有。
他那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足够砸死唐朝好多猛人。
话说阎都督请吃饭的时候,号召大家以自己的新楼房为题写作文。
他真是想搞作文比赛吗?错了,他是想借机会夸耀自己女婿吴子章的才学。他事先已准备好了一篇作文,打算在席间让女婿拿出来,把大家镇住,就跟贾政在大观园里让贾宝玉题写对额的意思差不多。
在座的客人又不是傻子,不敢抢女婿的风头,都推辞不写。
女婿得意洋洋,正准备把已在胳肢窝里捂热了的作文掏出来,忽然,二十多岁的王勃站了起来:“我写。”
阎都督当然很不高兴,拂袖而去。
坐在帐后,他越想越气,忍不住叫手下去看看那个小子写了什么。
不一会儿,手下来报告:“他的开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嗤之以鼻:“不过是老生常谈嘛”。
一会儿,手下又来报告:他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都督沉吟了,他感觉大事不好,自己的女婿要糟。
随着一句又一句传到都督耳朵里,都督的脸已涨成猪肝色。
终于手下又跑来报告了:“他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都督终于崩溃了。“天才,天才啊!”
阎都督的这座楼房,叫做滕王阁。王勃的这篇作文,就叫做《滕王阁序》。
女婿被王勃抢了风头,无比愤怒。他指责王勃的作文是抄袭自己的。
为了证明自己是原创,他凭借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把王勃的作文流利地背了出来。
背完之后,他冷笑着盯着王勃。客人们也窃窃私语,怀疑王勃抄袭。
王勃不慌不忙地问女婿:“吴兄记性真好,佩服!佩服!不过我的作文末尾还有一首序诗,你知道吗?”
女婿傻眼了:还有诗?什么诗?
于是王勃起身挥毫,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又是寂静。死一般地寂静。
女婿羞愧地退下了。他终于知道,自己今天面对的绝不只是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童。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在一次南下去看他父亲的时候,渡海溺水,受到了惊吓,挂了。
我们不知道,如果他活到六十二岁,会猛到什么程度。可能是他猛得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怕以后的文学史没法写了,让他挂掉算了。
 
 
    四、

诗也是有套路的。写着写着,猛人们就逐渐发现了一些创作的套路。
比如,想成为唐代最猛的诗,最后一句就要用否定的结尾。
朱自清说,八首最猛的唐诗绝句,它们的结尾全部是否定式的:
“西出阳关无故人”“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岸猿声啼不住”“玉颜不及寒鸦色”“醉卧沙场君莫笑”“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知何处吹芦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难道这种套路就不能打破吗?
能。
这一年,一个孤独的诗人来到了苏州。他叫张继。
他的名气不大,和之前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李益等猛人比,他只算是个小诗人。历史也没有详细地记录下他的生平。
我们只知道,他一生不太得志,快50岁才有了正经职位,长期在外漂泊。那一个夜晚,在苏州,他很想家。
大雾弥漫的晚上,他睡在船舱里,思想着故乡和前程,辗转反侧。
不知道是什么魔力,让这个一直好像并不太猛的诗人小宇宙爆发,写出了一首超级猛的千古名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代的蘅塘退士编了那本着名的《唐诗三百首》,只选了张继同学的一首诗。
他只能选一首,因为张继流传后世的诗本来就很少,也都不太猛;但他也不敢不选这一首,不然他的《唐诗三百首》要被骂死。
有不少人坚持说,这首诗是唐代第一名。
就是这一首诗,让毛宁哥哥唱了又唱,余秋雨伯伯含泪赞了又赞。
写完这一首之后,我不知道张继是否喷出一升鲜血,大叫一声,毕生功力散尽,倒在船舱中;就好像王真人竭尽全力发了一招一阳指,破了蛤蟆功,然后倒栽葱倒了下去。
倒下去的时候,他应该是微笑着的:
我作为一个小诗人,却写出了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谁说结尾要用否定句,才能写出猛诗?
人,一辈子有这一次巅峰体验,足矣。

补记:据说张继成佛了~诗佛~有诗为证——
     从一首唐诗会晤张继
                  作者:天空歌王

今夜的钟声又敲打了多少行人
我在一首唐诗面前充满疑问
无由会晤 唐朝的学兄张继
你为何去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落魄的书生吟风诵月 那时
你的衣袋里也许没有多少银子
同窗好友一个个考中红榜
名落孙山的你有多么伤心失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
真的是一个可消忧愁的去处?
看江枫渔火 我要是去寒山寺
你说我们能否相遇在月落乌啼?
 
那些中榜的举人或者进士
早已经失去记忆 他们和你
不在一个层次 寒山寺
从此供奉了另一尊佛是你张继
 
穿透千年 是你末句的钟声
客船可否载得动你的才华横溢
有时间你来鲁中之中的平原
让我们一醉方休喝个酣畅淋漓
               (每段4行~五段20行)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14
萧仲莲 发表于 2015-4-8 14:26
真正的读书人!

什么哦~偶就是偶尔显摆一下下~呵呵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0:19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4-12 19:48
感谢关注!

形成了诗~在一定时期还是要有统一的标准的的~比如回这个字——http://blog.sina.com.cn/ ...

平水韵:上平,十灰:回、来是押韵的。
方言中也有押韵,比如来读lui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25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4-12 12:42
嗯,里与累诗意可以推敲。不过
美、里在平水韵中均属于上声四纸,是押韵的;而累属于去声四置。
里的繁体 ...

累的音调,除了平声,另外的三个声调都有!!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39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0:19
平水韵:上平,十灰:回、来是押韵的。
方言中也有押韵,比如来读lui

学兄开玩笑吧?用清朝的东东界定唐宋的?中间还隔着元明呢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0:44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4-12 20:39
学兄开玩笑吧?用清朝的东东界定唐宋的?中间还隔着元明呢

我是说这里是有根据的。方言里的读音是宋时的依据。再说平水韵不管是何时出的,都有一定依据而来。从我上两点看,没什么存疑的。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44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0:44
我是说这里是有根据的。方言里的读音是宋时的依据。再说平水韵不管是何时出的,都有一定依据而来。从我上 ...


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0:45
难道你不清楚唐宋时的韵按客家话等方言为基准?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48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12 20:49 编辑

    回这个字
    文:天空歌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回这个字,从网络搜集的视频和朗诵来听,觉得都读错了。

     最早对回这个字有所认识是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回藏在草下面了。
  《将进酒》的“将”读“qiang”,题目直译就是“请喝酒”的意思。这个没什么问题的,字典可查得到。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回”字值得我们考虑。而字典、词典以及百度就一个注音:“hui”
  看一首唐诗,算是李白的老师吧,贺知章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述诗歌第一句的“回”字,不合应该押韵的常规,尽管二、四韵没有问题。
  再来一首李白的名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述两个诗歌题目我都忘了,只是临屏的此刻还记得诗句。如果说老李的老师不苛求的话(因为第一句的韵可押可不押),那李白的“碧水东流至此回”与“孤帆一片日边来”连二、四韵也不押就说不过去了。
  两位大诗人连韵都押不上?这应该是不可能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回”字上。
  至少在“唐朝的普通话”里,“回”这个字不读“hui”!类似的事,李白所在时代的皇城长安在陕西,陕西的“我”、“我们”发音不读“wo”,而是读“e”,因此,“回”这个字在“唐朝普通话”里绝对不读“hui”。那应该是什么读音呢?应该读作“huai”——“怀、淮”的音!

    也许有人会说“回”这个字是“还”的通假字,“还要来还钱”——前读“hai”、后读“huan”;如果通假于前者,那干嘛不直接用还?如果是后者,韵是“an”,押不上“ai”的韵脚!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李白和朋友老岑以及丹邱到朋友家喝酒,喝到高兴时类似曲水流觞的吟诗;起首的句子老李显然考虑了韵脚,只是后来兴致勃发,才似有似无的忽略韵脚。
  “陈王昔时宴平乐”,最后的平乐是一个道观的名字,在陈王曹植的时代叫“平乐观”,就读“ping-le”,不能读“ping-yue”。

  (昨夜朗诵会结束,我见到了沈琪学兄;节目单上打的是沈琦,市文联创作室来到县城的头衔就是市领导;怪不得许多县领导都想上吊去世啊~哦,打错字了,是“上调去市”~)



  索性再挂几个,当然还是与“回”有关的: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52
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12 20:58 编辑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0:45
难道你不清楚唐宋时的韵按客家话等方言为基准?


惭愧~不是很懂客家话~

流行后的唐宋以降是以客家话分类的,拙作提到过中古音;
但在唐宋~尤其唐朝~长安是首都!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0:54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0:44
我是说这里是有根据的。方言里的读音是宋时的依据。再说平水韵不管是何时出的,都有一定依据而来。从我上 ...

那就请学兄解释一下老白和老刘押韵有无问题~为什么?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1:11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4-12 20:54
那就请学兄解释一下老白和老刘押韵有无问题~为什么?

     池上

开有方言可读作kui
也许有别的依据可查。
从古到今有违常规的很多。
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按说也是不入律的。
这些事很难一言两语说明白,兄有心可一一考究去。向你致敬!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1:15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1:11
开有方言可读作kui
也许有别的依据可查。
从古到今有违常规的很多。


哈哈~诗弟哦

你说的客家话~就是拙文提及的中古音~

你觉得老范不钦佩唐诗?

岳阳楼记~可是骈文都用上了哦~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1:19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4-12 21:15
哈哈~诗弟哦

你说的客家话~就是拙文提及的中古音~

不一定是客家话,南方有六大方言,不能一一考试证。与谁不钦佩唐诗没有任何关系,至少我无从说起。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1:20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1:11
开有方言可读作kui
也许有别的依据可查。
从古到今有违常规的很多。

你的解释~解释不了我例举的两首唐诗

这不是违规的特例——老贺的~老李的……很多了

这么说吧~您要进入了国务院~公开的话也必须得说官话!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1:35
天空歌王 发表于 2015-4-12 21:20
你的解释~解释不了我例举的两首唐诗

这不是违规的特例——老贺的~老李的……很多了

说明你对诗词的韵法真不曾了解。按你逻辑北京时间就一定是在北京测定时间吗?
能解释得让你通的,只有王力先生了,我看。哈哈。唐中期以来,大量政要和诗词人是南方的。中国地理风水学说,罗宵山脉为南龙,主天下。名人能人开始在南方涌现。李白年代,书法家小钟,即钟绍京出任当时的江南第一个宰相级别的大官后,江南大量涌现了大官、诗词大家,自然一切标准就开始有变化了。制定标准的是人,而不是当朝机制或皇权。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5-4-12 21:40
而就是说,你要研究或存疑唐宋诗词韵律得先了解南方方言,南方有六大方言,当时的诗词创作音韵就是按方言为基准制定的。其他多说你也一时没有头绪。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2:03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1:40
而就是说,你要研究或存疑唐宋诗词韵律得先了解南方方言,南方有六大方言,当时的诗词创作音韵就是按方言为 ...

请看拙文——中古音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2 22:04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1:35
说明你对诗词的韵法真不曾了解。按你逻辑北京时间就一定是在北京测定时间吗?
能解释得让你通的,只有王 ...

官方语言~普通话~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3 18:53
皿成千 发表于 2015-4-12 21:40
而就是说,你要研究或存疑唐宋诗词韵律得先了解南方方言,南方有六大方言,当时的诗词创作音韵就是按方言为 ...

不说不笑不热闹

存疑嘛~先存着~
作者: 天空歌王    时间: 2015-4-15 21:09
萧仲莲 发表于 2015-4-8 14:26
真正的读书人!

就是没事爱胡琢磨~哈哈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