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委鬼走召:微叙事诗综论
[打印本页]
作者:
贝贝女
时间:
2015-4-13 16:57
标题:
委鬼走召:微叙事诗综论
本帖最后由 贝贝女 于 2015-4-15 08:59 编辑
(载《中国诗人村》第2期)
微叙事诗,是对语言相对繁复、篇幅相对更长的叙事性诗的反向诗学运动。它与微小说诗是何关系,具有哪些具体形态,如何进行审美判断,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为更严谨地界定这一诗学概念,构建相应的理论话语体系,下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地研讨,并从“新道家•反动主义”的诗学角度作出相关的诗学构建与理论导向。
一、诗学渊源与相关界定
1、渊源:“第三代”以来的叙事性诗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叙事”、“日常性”、“反讽”、“生活化”、“平民化”、“口语”等一系列对新汉诗影响深远的诗学范畴,已经在“第三代”诗人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确立。叙事性诗,于坚的《尚义街六号》,韩东的《山民》,李亚伟的《中文系》,伊沙的《车过黄河》……各有微叙事诗一定特征的发端。试看于坚的《尚义街六号》: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略)
我们常常提到尚义街六号
说是很多年后的一天
孩子们要来参观
(全诗92行,772字,1986年《诗刊》第11期)
除了篇幅过长,其不含特定意向、纯常态呈现与语感柔和自然的口语叙事已经与下文推介的常态微叙事诗比较接近。而《山民》和《车过黄河》,特定“意向”(观念化或解构化)的倾向还较浓,“事”本身还远不是诗意的核心;《中文系》有小说化叙事因素,但在语言的境界化与极简化方面与后文引录的微小说诗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但总体而言,这批诗人诗作,无疑都是当代微叙事诗较早的渊源。
90年代,新汉诗进一步走向了“语词和叙事”(1)实现了从“情感到意识”的“转型”(2)。这一时期,“知识份子写作”、“个人写作”、“日常性”、“叙事性”、“及物性”、“综合”被一些论者界定为诗学的“关键词”(3)。尤其叙事性上:
为了修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恢复写作的有效性和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将叙事作为主要的话语方式。(4)
刊物导向上,四川的《九十年代》、上海的《南方诗志》、1999年版的《中国诗选》等刊物刊登的诗作,呈现出了对叙事性诗的更加推重。这一时期,张曙光、翟永明、陈东东、钟鸣、萧开愚、西渡、黄灿然、孙文波等诗人都在写作中进行了有效叙事开拓,在作品中表现外部世界、当下生活、个人体验,涌现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叙事性诗。正如罗振亚先生所言,(90年代)“不论‘知识份子’,还是‘民间写作’”, “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也惊人地一致”,(诗人们)“基本上不再走象征、隐喻、意象化等现代主义的技术路数……而是大量援引叙事手法入诗歌文本之中”。(5)
不过,90年代“知识份子”一脉的叙事性诗,如欧阳江河的《傍晚走过广场》、肖开愚的《动物园》、陈超的《一九六六年冬天记事 》、萧开愚的《地方志 》、西渡的《一个钟表匠的记忆 》、臧棣的《割草机》……无论在诗的篇幅上,还是技艺、风格上,与本文推介的“微叙事诗“,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试看西渡《一个钟表匠的记忆》:
我们在放学路上玩跳房子游戏
一阵风一样跑过,在拐角处
世界突然停下来碰了我一下
然后,继续加速,把我呆呆地
留在原处。从此我和一个红色的
夏天错过。一个梳羊角辫的童年
散开了。那年冬天我看见她
侧身坐在小学教师的自行车后座上
回来时她戴着大红袖章,在昂扬的
旋律中爬上重型卡车,告别童贞
……(共61行,907字,后文略)
正如臧棣所说:它们是“叙事性”的,而非“叙事诗”;是“一种从诗的内部去重新整合诗人对现实的观察的方法……对叙事性的运用,特别是在一些优秀的诗人那里,主要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来运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想象力来运用的。”(6)它与我们下文界定的以事实、事件为主体的“叙事诗”,无论是“事”的呈现、语言方式,还是风格风貌与诗质、诗感,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新世纪前后,除了承续上述“知识份子”一脉叙事性写作的诗人外,“民间”一脉的叙事化写作,伊沙和下半身、废话诗、垃圾派等诗人、诗派,已经写就了不少非自觉意义上的微叙事诗。谨在下文梳理,这里不再展开。
2、界定:概念、类型、形态与特征
“微叙事”的概念,系笔者在《“微叙事诗学”概论》(《诗歌周刊》113期)首次提出 。在该文和《中国微小说诗》创刊号的理论和实践中,“微叙事”,主要是一个运用于微小说诗的诗学范畴。实际上,这个层面的“微叙事”,只是小说化方向的微叙事,是对微叙事诗这一概念的狭义化。根据当前新汉诗的发展现状和微小说诗诗群重组升级的需要,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亟需更加严谨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在原有相关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叙事化诗的当前现状和流派群组升级的走向,对“微叙事诗”界定如下:
以简洁直白的口语为主要用语,以叙事或叙述动作为主要内容,以140字左右的“微博体”为主体代表,以微博、微信、网络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诗体,广义上包括俳句或五七绝句篇幅的“微型体”,风格接近而篇幅稍长以及以上各体“串联”(分段的整篇)或“并联”(同一主线下各篇独立)的诗体。
当然,要说明的是,以上界定更切合非虚构的常态叙事,而虚构或虚拟为主的小说化叙事,在判定中实际上可以适当放宽。具体来讲,即,对非虚构的常态叙事而言,其“微”是相对于“第三代”以来篇幅稍长、语态更显繁复的口语叙事或混搭叙事;而对虚构或虚拟的小说化叙事,“微”,主要是相对于短篇、中篇、长篇的小说,具体界定和实践参见《中国微小说诗》创刊号的相关诗文。
微叙事诗主要分小说化和非小说化两种,笔者初步将其归为四种较为基本的叙事形态:
1、意向叙事:即“杂质”叙事,(相对后三类叙事而言)不够“纯粹”的叙事。不以常态生活的诗意呈现和小说化艺术营造为主要目的,而是指向特定的流派特征或观念、情感、体验。
2、常态叙事:相对“纯粹”,不含或淡化特定的观念、情感、意识,注重客观呈现日常生活事件本身的诗意。
3、虚构叙事:通过仿真或变形的手段营造艺术真实的叙事。
4、虚拟叙事:从常态、仿真或变形走向叙述技艺本位的形式叙事。
而这两种基本类型、四种主要形态的穿插组合,则形成微叙事诗丰富多样的复合形态。至于微叙事诗和微小说诗的关系上,本文认为,微小说诗是微叙事诗的一种,它主要存在于意向、虚构、虚拟三种形态或四种形态的穿插组合中,但与常态也存在一定的中间状态,在严格的区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概念的实际运用中,鉴于微小说诗比较鲜明的文体独立性,我们的处理是,在叙事理论的研究上,将它分为几种具体形态纳入微叙事诗的考察范畴;在实际的运用中,它可以根据作者或编者的判断,直接标明为“微小说诗”;而小说化特征并不明显,尤其是常态生活化的微叙事诗,通常就标明为“微叙事诗”;从微小说诗的一面看,这一类诗也可以归入“准微小说诗”或泛“微小说诗”。
特征上,鉴于微叙事诗是在较短甚至极短的篇幅内展开诗性叙事,这就决定了它对省略、跳跃、勾勒、点染、留白和相关叙事技巧的大量运用,并以此形成微叙事诗独有的“极简主义”风格。这点,笔者在《“微叙事诗学”概论》《〈菜园小记〉的“微叙事”解读》(《诗歌周刊》134期)以及相关理论、评论中有较多阐述,兹不赘述。
二、四种基本形态及其变体
1、意向叙事:非常态的特定指向
所谓“意向叙事”,主要是相对“常态叙事”,首先是指其叙事中不同程度上的流派“标签”。试看三个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1)特定的流派特征指向
我是不是爱上她了
(沈浩波)
我抽的是中南海
她抽的是圣罗兰
我喝的是百威
她喝的是玛蒂尼
另一个女人喝的是科罗娜
喝科罗娜的女人已经喝了3瓶了
她喝完玛帝尼
也换了一瓶科罗娜
我敢打赌
除了她的丈夫
她没跟别的男人上过床
(选自沈浩波诗集《一把好乳》)
一种梨
(乌 青)
我吃了一种梨
然后在超市里看到这种梨
我看见它就想说
这种梨很好吃
过了几天
超市里的这种梨打折了
我又看见它,我想说
这种梨很便宜
(选自乌青诗集《乌青诗选》)
在纪念堂看见毛泽东的遗体想到春树
(管党生)
现在的毛泽东
除了在水晶棺里面
外面又有一个大玻璃框
玻璃框里面
有两个军人
在保护毛泽东
看着毛泽东蜡黄的苍老的面孔
我想到花朵一样的灿烂的春树
(选自管党生诗集《我所认为的贵族》)
我们看到,第一篇,指向“上床”,下半身诗派强化身体气息的叙事特征明显;第二篇,诗意通过轻柔语感的流动和“能指”与“所指”的有意切换而生成,具有废话诗派比较鲜明的“能指本位”而非语义或事实本位的特征;第三篇,表层指向情感,深层指向解构,隐含着垃圾派的“低叙事”策略(“低叙事”的相关概念见笔者《论皮旦的“低叙事诗学”》,《诗歌周刊》126期)。
(2)比较明显的表意指向
死 者
(伊 沙)
在某人的追悼会上
我看见死者坐起来
朝我们伸出手
说着什么
我听懂了他的意思
他是烦那没完没了的悼词
他是在拒绝追认——
“让我死吧
让我带走你们的错误”
(选自《2000中国诗歌精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鲜花送给坐牢的人
(陈傻子)
电影学院教授郝建
从看守所出来后
重回教室给学生上课
学生们全体站立
为他鼓掌
女学生送上鲜花
不要说年轻人无知
年轻人什么都懂的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58b450102uwg5.html
)
你老婆为什么要穿裤子
(未 满)
1965年,彭德怀
到一家农户走访
被户主挡在了门外
他很是不解
原来,户主的妈妈
老婆、女儿都没有穿裤子
干部解释:妇女不穿裤子
是当地的风俗习惯
彭德怀火冒三丈
——你老婆为什么要穿裤子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b635cc40102v4e9.html
)
这些诗,并不一定含有特定的流派特征,但表达言外之意的意味比较明显。《死者》篇,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通过死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鲜花送给坐牢的人》中的郝教授是谁?为何进看守所?学生为何为他起立、鼓掌、献花?学生们“懂的”是什么?作者自有深意,且任读者意会或进一步查询了解。《你老婆为何要穿裤子》,以微小说诗的形式,还原了一段民族痛史,表达了寄予深远的“微言大义”。而已故诗人许立志的微叙事诗则有更特殊的倾向:
(3)特定的生命体验指向
入殓师
(许立志)
经过不懈努力
我终于通过了
殡仪馆的面试
成为一名入殓师
明天将是我
正式入职的第一天
自然马虎不得
为此我特地把闹钟
调快了一个小时
以便留有充足的时间
站在镜子前
好好整理自己的遗容
(《中国诗人村》第2期)
如果没有诗人最终的自戕行动,我们可以说这只是一首构思精巧的微小说诗,以虚构+虚拟的形态展开,以意外的结语引发对死亡的玩味。然而,事实上,我们看到,这是诗人以虚构的方式在进行近乎实质性的死亡体验。这样,这首诗当然就超出了我们通常意义上定位的情节化、虚构化的微小说诗范畴。
2、常态叙事:存在之微的本真呈现
如前文提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三代”诗引领了新汉诗的口语和叙事转向。新世纪以来,实际上的微叙事诗已经零散地出现在各流派和个人的写作中。但有意识在常态微叙事方面深入下去的并不多见。就笔者视野所及,诗人啄米吉吉的微叙事诗在常态生活方向取得了有特色的突破。
(1)常态生活化:啄米吉吉的阿金系列
路 遇
阿金走路去超市
先出门
我骑单车去超市
收拾好房间再出门
骑上大路坡顶
我看到了她
一位妙龄的妇人
我停下来,喊她:
“上来吧!”
她就过来了
五康的姐姐
阿金问我:
“门口那辆电单车
是五康姐姐的吗?”
我说:
“不知道。”
我载着阿金经过一片浓荫
闻到了一股
沁人心肺的桂花香
美丽的女人
一早醒来
阿金就叫我
把地上的精斑
用拖把拖净
她上班时
再次嘱咐
是不是美丽的女人
都很在乎形式
并且很善于掩饰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7159e0102v6ka.html
)
近年来,诗人啄米吉吉进行了集中的常态生活化微叙事诗尝试,其成绩也在中国先锋艺术论坛得到了版主和诗友的肯定。通过考察,笔者认为,诗人的微叙事诗中,描写诗人和阿金(诗人的爱人)生活常态的诗作系列尤具特色。上面6首即从这一系列中选出。《路遇》是从一个偶然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爱人是“一个妙龄的妇人”,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实现了对最熟悉的人的陌生化审美。其它几篇都是叙述和呈现了一个生活场景。这些诗,不枝不蔓,语言的诗意和事实的诗意都恰到好处。它们平视生活,内容上不偏狭,语义上不偏离,语言上强调语感,但诗意更直接从事件中而不仅从语言上呈现,更谈不上对一个“高大上”的理念与对象进行有意的“解构”。也就是说,它们既不是废话诗通过语言的能指实验来虚化事实,也不是通过叙事来表达“微言大义”或非常态体验。诗人营造的是一个诗意的语言事实,诗中的事实和每一个句子都散发着均衡的诗意,而不是将重心有意设置在某处。它们不装、不伪、不虚、不偏、不膈,清晰、澄澈地呈现了诗人的生命情状和生活情状,散发着自然草木一样质朴动人的诗意气息。而这一脉诗,正是上世纪80年代叙事性诗回归日常、常态本身一脉诗的进一步深化、纯化与特色化。
(2)常态小说化:魏博的人物刻画系列
让 位
(魏 博)
火车站
雨很大
人们都急急地找地方躲雨
乞丐手里拿着根油条
对女人说
大姐 让让
这地我住了快一年
女人很不情愿地往边走
这时
乞丐转头看了看越来越大的雨
对女人说
哎 都不容易
我匀点地方给你吧
女人鄙夷地撇了撇嘴
转身走向了雨中
(选自《中国微小说诗》2014年创刊号)
诗人魏博是微小说诗派的主要发起人和代表诗人之一。微小说诗创刊号中,收录了诗人的四篇诗作,其中《让位》《让座》《让贤》三篇,均为常态生活的小说化刻画。其《让位》一诗已在《中国新诗的尖端品牌——三种前沿诗学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微小说诗”》一文中评述(载《中国微小说诗》创刊号和2014年6月4日《新锐诗刊》博刊)。可以说,“三让”系列和《偶遇》一诗,叙述内容均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实片段,但对人物的情状与心理刻画细腻到位,语言轻、淡、柔和流畅,气息深沉,余味悠远,体现了“新道家•反动主义”诗学“道艺合一”的主体状态与语言状态。与诗人啄米吉吉的不同在于,诗人魏博的诗作注意把自我和人物进行同等客观的观照,尤其注重捕捉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既具有常态生活的亲切入口,又具有小说化刻画的细腻深刻。其系列诗作贴切地代表了微叙事诗的常态小说化方向。
3、虚构叙事:仿真或变形的艺术之真
虚构叙事是常态叙事的进一步深化。在通过诗性语言、叙事技艺和文本潜意识实现其诗性的基点上,小说化的刻画人物和设置情节的元素更加明显。它又可分为仿真虚构和变形虚构。
“仿真虚构”,即小说中所谓的“现实主义”,立足于“还原”现实中的人、物、事,力图使读者感到一种实有其事的艺术图景。
(1)孙成龙:社会情态的故事速写
过 错
(孙成龙)
她苦等一周
没有等回老实巴交的男人
他已经
给老板乱棍打死
打电话报警
男人已成被告
罪名是抢劫洋芋
村民们纷纷指责她
不该逼着男人
去追要两年前卖姜的钱
(2014《华语诗歌年鉴》《中国微小说诗》创刊号。)
孙成龙为《中国微小说诗》执行主编,是流派和刊物的代表诗人之一。微小说诗创刊号收入诗人的8篇诗作,这些篇目,除了《先干为敬》有类似诗人伊沙《结结巴巴》一诗的形式试验,其它7篇,内容上均可归纳为“社会写生”系列,描述了一幅幅“中国特色”的社会事件。上引《过错》一诗尤具代表性。事件具有很强故事性和情节性,但在“极简叙事”的高度提炼下,诗篇简洁、快畅、爽利,具有直击人心的质感和力度。
(2)走召:新闻与人物的提炼整合
垃圾场
(走 召)
阿珍查出癌了
这是场子开工以来
村里查出的第9个
他弟弟听说后
第3天被抓进去了
理由是煽动组织非法集会
(事实上
他是被抓进去的第8个
也算不得什么稀奇事了)
阿珍老公抹了一把浊泪
说,他们不是讲了么
都是依法依规依程序办的
咱还是多想想
这病,该怎么治吧
(《中国微小说诗》创刊号)
《自杀记》(文本略),由“领导先走”和“被自杀”的“中国特色”新闻事件整合而成;《垃圾场》则依据一定的现实基础对人物、事件进行了纯虚构的提炼,比起上述的“常态”系列,故事化、小说化意味更为明显。但两篇诗作中的人物、场景,均没有超出人们日常所见的现实范围。而“变形虚构”,与下文所说的“虚拟叙事”的不同在于,它虽然对人、物进行了“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变形”,但它本质上还是趋向于表现真实,即揭示或呈现社会、人性的深层真实。例如走召的《女汉子》《变脸》(《“微叙事诗学”概论》已有评述)、《辫子》(《中国诗人村》第2期),这里兹不一一引录。
4、虚拟叙事:叙述动作的技艺本位
虚拟叙事是虚构叙事的极致状态,即从常态、仿真或变形走向叙述动作本位,以叙述动作或“叙事圈套”为诗的本体,将诗意引向技艺本位的形式主义(或法清先生所说的“技法本身即诗”)。
(1)法清:“新型诗”的形式叙事
猴子捞月
不好了
祸事了
月亮掉到井里了
老猴子看了看情况
还好
井边还有一棵树
老猴子自己先挂在树上
拉着中年猴子的尾巴
中年猴子再拉着下一只
就这样一只挂在一只上
老猴子组织群猴
开始打捞这掉进井里的月亮
最后一只猴子
终于够着了水面
它兴奋地往水里一探
不好
月亮一下子就
消失不见了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fq703
)
本诗描绘的是一个虚拟的图景,不言志,不抒情,也不刻画现实常态或仿真虚构的人、物,所描述的事景,也并无多少新意,只是中国人儿时就耳熟能详的“猴子捞月”。其价值,完全在于其叙事技艺,即:轻灵、活泼、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组织技巧,以此绘就了一副鲜明、生动、诗意的文字图画,达到了“诗到叙述为止”的“纯艺术”审美境地。
(2)鲁鱼:“圈套化”的形式叙事
杀死李卫红
(鲁 鱼)
李卫红是我们村的
我把他杀了
这应该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李卫红比我大四五岁
长得人高马大
我是怎么把他杀死的
到今天我也不知道
李卫红与我
前世无怨
今世无仇
为什么杀他
这也说不清楚
反正李卫红的死
与我有关
应该是有一天
李卫红正在那里熟睡
我趁机把他杀死
用大麻袋装了
丢进村外的机井里
我想这件事不会有人知道
证据之一
是村里到现在
还没有听谁说过
李卫红不见了
但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是我把李卫红杀了
还把他扔进一口
废弃的机井里
这么多年过去了
李卫红肯定
早变成一堆白骨
但就是这一堆枯骨
他一天也没有放过我
他害我这么多年
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没做过一个好梦
别看我白天
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混迹在人群里
一到天黑我就开始担心
担心有谁忽然发现
李卫红不见了
担心终于有人
挖出了那一堆白骨
这成了这么多年
我最担心的事情
我害怕有人知道
是我杀死了李卫红
我每天东躲西藏
我每晚睡不着觉
我从春天担心到秋天
又从夏天担心到冬天
我已经担心很多年了
我还要这样担心下去
与其说,这是讲了一个故事,不如说,作者以表层的“故事”为“圈套”,实现了“讲”——“怎么写”的技艺美学目的。这一点,笔者在《诗到叙述为止——从鲁鱼的〈杀死李卫红说起〉》(《诗日历》334期和《诗歌周刊》127期)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5、各种形态的穿插组合
以上提到了微叙事诗的四种基本形态。这四种形态,各有其优势,又各有其不足。意向叙事,有广阔多元的一面,但各家各派实际上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实践,后来的诗人在此方向上面临难以写出新意;常态生活化和常态小说化,优势是亲切自然,但容易走向创作的同质化,即自我重复或重复他人;虚构方向的微小说诗,虽然有着广泛的题材优势,但过度依赖事件的故事性,缺乏日常生活的亲切性,容易走向语言与诗意的僵化;而虚拟形态的形式叙事,虽然能够走向“纯艺术”,却也会因脱离社会与生活而导致审美的单一与弱化。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各个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地探索,进行新意的突破,强化个性的确立,打造更加典范的文本;另一方面,可以从四种形态的综合组合方面作出更多样的尝试。这样,微叙事诗就会在先锋性、大众性、包容性之间找到更好的均衡,成为一种不断自我“反动”与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诗体和诗型。试看以下几种初步探索:
(1)常态+虚拟+意向
插 曲
(走 召)
走过路口时
一辆车冲了过来
尽管我很不情愿设置这样一个情节
但为了故事的戏剧性
我还是确定我被撞着了
肇事的车“嘎”地停下了
人们纷纷围拢过来
啧啧地议论着
当我神态安详地回到家里时
很多人还在那里观看
(2015年3月《Z文学》第3期。)
本诗的事件实质只是“走过路口”和“回到家中”,但为了故事的“戏剧性”, 叙事者却强行跳了出来,为常态事实插入了一段非常态的“插曲”。通过“叙事圈套”的技艺,演绎了生与死的复调,呈现了对生死无常之生命本质的观照和反思。
(2)常态+虚构+虚拟
是谁开了浴室的门
(走 召)
汪莹睡了
我在浴室冲热水澡
冲了一会儿
发现刚才拉拢的门
开着了
我出门看了看
屋里空空的
就回来拉了门继续冲
但当我第二次睁开眼时
情况仍然如上
我只得第三次将门拉拢
第四次时
我定了定神
最后一次睁开眼
——不知道这次
门会不会是开的
(2015年3月《Z诗》微信版、博客版。)
本篇从常态导入,营造强烈的真实感,但事态发展上逐渐步入虚构;但结尾的悬念和空旷,则将叙事导入了虚拟,构成了实际上的“叙事圈套”,即:叙事技艺本位的形式叙事。文本通过叙事语气的“道感”、事态日常存在感、文本留白的空旷感与极简主义叙事的技艺营造了别有风味的诗意。
(3)李文武:“并联”式综合组合
《我的蒋小美》
梦里梦外
昨晚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蒋小美
一丝不挂
烈焰红唇
当我一激灵
醒来房间却空空荡荡
赶忙又进入睡眠状态
继续做梦
韦小宝说:鸟生鱼汤
今天,蒋小美
走了一趟菜市场
几经讨价还价
买回来一斤鲫鱼
准备熬汤
滋补虚弱的身子
可当我风风火火的从外面回来
她却赶忙盛好鲜美的鱼汤
眼睛眨巴眨巴地
看我一口一口的吃完
圣 旨
“老公,买菜”
“老公,做饭”
“老公,洗碗”
“老公,洗衣”
“老公,……”
蒋小美喜欢歪在沙发上
大声地使唤她的丈夫
当她的指令失灵时
就柔声细语地喊:
“老公,睡觉!”
总之,她是女王
喜欢在属于自己的城堡
颁发温柔的旨意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b53e0102v4up.html
)
这个系列,杨黎的“王菊花”发其端倪,老德的“王小美”成其规模,而本组,语气轻淡,语言柔美,窃以为,是前二者的“整合提升版”。文中的“蒋小美”,既是虚拟的,梦中的,也是仿真的,写实的,与叙述人过着朝朝暮暮的常态生活。通过这种虚虚实实的艺术营造,作者传达了个人,也是男性普遍具有的对自己心中那个“蒋小美”的缱绻温情。很明显,这组“并联体”(同一主线,各篇独立)的微小说诗,是以上各种形态的综合组合运用,是微叙事诗的一种高端表现形态。
三、现有影响和发展前景
2014年,以网络论坛、博客写作和圈子交流为主要传播阵地,微叙事诗,这一沉没于“地下”的概念和相关诗群,以“微小说诗”为特色形态,逐渐浮出了水面,并逐步扩大着影响。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
1、诗群:4月,微小说诗派先后得到著名先锋诗人皮旦、管党生、徐乡愁、未满的顾问参展,入围“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展”的115家。期间徐乡愁先生充分肯定了“微小说诗”的命名,并认为其为当代新汉诗“最值得探索的领域之一”。
2、理论:6月,委鬼走召(笔者)在《诗歌周刊》113期刊发《“微叙事诗学”概论》一文(含全引评述的微小说诗15首,节录的“微长篇”小说诗1首),首次以理论、文本相互阐发的形式提出和构建了“微叙事”的诗学范畴。此后先后在该刊刊发了一系列相关评论,将微叙事诗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运用与推广。(7)
3、文本:7月,由走召、孙成龙、魏博主编的《中国微小说诗》创刊号发布,获得了诗派顾问以及法清、鲁鱼、风、茅草等一批先锋诗人、新锐诗人甚至普通读者的肯定和好评。随着刊物的网络推广,《诗日历》《诗歌周刊》《南方诗人》《中国诗人村》《华语诗歌年鉴》等诗刊和选本也分别刊发甚至专栏推出了诗群成员的微小说诗;此外,2015年1月,刊物入选《中国诗歌》2014年第12卷年度民刊选辑。(8)
依据这三个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事实,可以说,微叙事诗的微小说诗类型已经初步登上了新汉诗的竞技舞台。从其发展前景上,笔者认为,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微信、微博、微电影的微媒介与微艺术时代。这样的时代,即便是专业的研究者,对过度或相对繁复的长诗,恐怕也会有望而生畏、不愿卒读的情绪。而微叙事诗,这种既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难度要素的要求,又以相对“简单”的形态呈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无疑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传播需求与审美需求的。我们相信,如果诗人们更具自觉性地在这一个方向上组群、探索、传播,它将非常有望实现从非主流到主流的循环运动,在新汉诗历史上留下其应有的光芒与印记。
注 释:
(1)陈晓明《当代文学主潮》,第428—4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臧 棣《90年代诗歌:从情感转向意识》,《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洪子诚 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第299—3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陈均《90年代部分诗学词语梳理》,《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第395—40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在北大课堂读诗》中的“90年代关键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4)李志元 张 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2期 。
(5)罗振亚《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文学评论》2003年2期。
(6)臧 棣 《记忆的诗歌叙事学——细读西渡的〈一个钟表匠的记忆〉 》,2002 年Z1期。
(7)126期《论皮旦的“低叙事诗学”》,127期《诗到叙述为止——从鲁鱼的〈杀死李卫红说起〉》和134期刊发《〈菜园小记〉的“微叙事”解读》。
(8)2014《华语诗歌年鉴》收入微小说诗刊执行主编孙成龙的《过错》;《中国诗人村》第2期专栏推出微小说诗刊主编走召的15篇诗作,其中微小说诗14首(原载博客,因篇幅限制,出刊有删节);并专题策划了微小说诗流派专展。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