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散文诗的诗性与反诗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2-7-3 16:32
标题: 散文诗的诗性与反诗性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7-3 19:02 编辑
散文诗的诗性与反诗性
■ 方文竹
诗性是一切事物的美学质素,具有广泛性、普适性。如山川诗性、村庄诗性、原型诗性、古典诗性、动物与人诗性、中国文化诗性等,具体到艺术形式,如音乐诗性、雕塑诗性、小说诗性、戏剧诗性、神话诗性等等。当然,也有无诗性即不具有审美质素的事物如杀人魔王(审丑意识另当别论)。按照庄子的看法,道无处不在,道即诗性。这样,诗性问题就复杂起来了。
对于散文诗来说,情形也不会简单。多年来,关于“散文诗”在“散文”与“诗”之间的纠结与争论即此种表现。我常想(甚至望文生义),为什么不叫“诗散文”,而叫“散文诗”呢?偏正词组说明了“诗”的主席位置。但是,决定了“诗”的主席位置并非决定了一章散文诗有无“诗性”,即“诗”与“诗性”是两回事,一篇很好的散文比一首很坏的诗更像诗。可见,“诗”只是一个名称或外在形式,而“诗性”则是特质、内骨。可见,近年关于散文诗定义的争论往往不得要领,只是浮在表层,而未深入内里,突出表现在对散文诗的诗性的忽略。既曰诗性无处不在,那么,散文诗诗性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浓度。这是一种压缩了的诗性,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内容:高度浓缩了的思想与情感,与之相关是选取角度,以少胜多;形式:介于诗与散文两者之间的文本间性,以短制为主,句式的排列更具建筑、音乐之美。
这样,散文诗的诗性就很清晰地标示出来了。甚至可以说,散文诗的诗性决定了散文诗的存在。换一句话说,什么是散文诗?就看它有无散文诗的诗性。有散文诗的诗性就是散文诗,否则就不是。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明。为了便于领会,现举一例:
这天地怎么了,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没有一块是干的,暖的。要有,也就我这一块了,而我早已冷热不分。
对于这世道,这季节,我是一块静止的抵触,无声的反抗,是典型的不合作运动。我的幅度远远大于他物,我的反响来得更快捷和迅猛。
我用难熬表达我的承受,我用失态完成我的常态。
我被潇潇春雨裹着,被料峭寒风推着,在一成不变的节奏里,勾勒反复无常的轨迹。
我折射的色调,与草木不相上下;我发出的声响,与雨水混为一谈。
——潘志远《我这一块》
它的内容和句式,高度浓缩且规整,理性有了温度,情感有了节制,抵得上一篇哲学论文、自供状和长篇抒情诗。这即是散文诗的魅力文本即诗性效应。
尽管有很多争论,事实上中国散文诗的诗性一直如此默认着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以美和意象为自己的气质内里、建筑材料和看家本领,造成了无数精彩华章的同时,也带来了千篇一律的文本批量化生产。其间,恐怕只有鲁迅等少数杰出者具有变异的笔法,试图突围而出。
我曾提出散文诗发展的“自律”与“它律”。“自律”当然是散文诗的“诗性”,仅此而已,散文诗就会固步自封;它在“自律”的同时必须讲究“它律”:吸收其它元素进来,进行自身的裂变与再造。换一句话说,散文诗在讲究“诗性”的同时,也可“反诗性”。拼贴、戏仿、平面化、戏剧场景、口语等后现代手法加入散文诗,丰富了表现手段,重新激发了文本创新的活力。请看拙作《花朵》:
长有耳朵的花朵,根本不叫花朵:她开放、吐香、枯萎时听从别人的。
长有耳朵的花朵,根本不叫好花朵:心不在蔫,三心二意,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心性。
长有耳朵的花朵,往往开放成凄美的悲剧,比如一花开后百花杀,爱打小报告、一朵成为另一朵的叛徒,听到逆耳忠言时无精打采……
可是漂亮的邻居女孩诺兰一直待业在家,人们说她亏在是一只没有长耳朵的花朵。
本来很“诗性”的“花朵”经过“反诗性”的处理后,非但没有降低它的诗性含量,反而获得了一种独特异样的主题表现。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传统的观念和写法了,惯性写作、广场写作当然很省力,但对散文诗的发展无益。
当然,真正的散文诗应该是“自律”与“它律”的统一,也即“诗性”与“反诗性”的统一,相反相成。“反诗性”并未偏离散文诗本体,而是绕道而行“达罗马”,拓宽了其表现的边界。文学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是对文本自身的革命。
目前散文诗的写作之所以滞后于诗歌和散文、小说,主要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诗性”,而对于“反诗性”则抱有警惕甚至带有敌意。整个散文诗界难以接受新元素,缺乏一种创新的内在冲动,散文诗批评也大多抱着“诗性”沾沾自喜,如此一来,实验之作、突破之作则难见天日也。翻开目前报刊、选本等的散文诗,题材、用词、角度皆大同小异,软绵绵的雷同化,读之实在没有过瘾的感觉。
我认为,鲁迅的《野草》至今仍是创新的典范,难有超越。因此,《野草》精神必须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应为散文诗的创新鼓与呼,同时建立新的价值批评体系。
信函:242000安徽宣城日报 方文竹 收
电话:0563-2831874(O) 手机:18956301690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7-3 18:23
什么叫“反诗性”?如何界定?似乎未从理论上作出阐述与解释。“诗性”是诗与散文诗的共同特点,在散文诗里进行“反诗性”,会不会与散文诗的“诗性”背道而驰?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3 18:52
目前散文诗的写作之所以滞后于诗歌和散文、小说,主要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诗性”,而对于“反诗性”则抱有警惕甚至带有敌意。整个散文诗界难以接受新元素,缺乏一种创新的内在冲动,散文诗批评也大多抱着“诗性”沾沾自喜,如此一来,实验之作、突破之作则难见天日也。翻开目前报刊、选本等的散文诗,题材、用词、角度皆大同小异,软绵绵的雷同化,读之实在没有过瘾的感觉。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3 18:57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7-3 18:58 编辑
白炳安 发表于 2012-7-3 18:23
什么叫“反诗性”?如何界定?似乎未从理论上作出阐述与解释。“诗性”是诗与散文诗的共同特点,在散文诗里 ...
在散文诗里进行“反诗性”,不是要与散文诗的“诗性”背道而驰,而是要加入创新和实验的新元素,走出题材、用词、角度均与众不同的新路子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7-3 19:02
杨立 发表于 2012-7-3 18:57
在散文诗里进行“反诗性”,不是要与散文诗的“诗性”背道而驰,而是要加入创新和实验的新元素,走出题 ...
前面的不回答,采取回避策略,哈哈,单挑这个回答,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3 19:03
白炳安 发表于 2012-7-3 19:02
前面的不回答,采取回避策略,哈哈,单挑这个回答,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前面的要方老师亲自来回答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7-3 19:04
杨立 发表于 2012-7-3 18:57
在散文诗里进行“反诗性”,不是要与散文诗的“诗性”背道而驰,而是要加入创新和实验的新元素,走出题 ...
“反诗性”就是创新?是新元素么?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7-3 19:10
杨立 发表于 2012-7-3 19:03
前面的要方老师亲自来回答
你并非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选,我在这里是想请教方诗人的。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3 19:15
白炳安 发表于 2012-7-3 19:10
你并非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选,我在这里是想请教方诗人的。
嗯,说的是。
作者: 草帽 时间: 2012-7-3 20:24
白炳安 发表于 2012-7-3 19:04
“反诗性”就是创新?是新元素么?
支持这个疑问。反诗性的概念有些模糊。
作者: 搞活 时间: 2012-7-3 23:04
花小七 发表于 2012-7-3 20:29
我一直不喜欢鲁迅任何作品 本能的排斥
尽管很多人推崇他的作品
呵呵,讲到了本能的地步,那就没啥好说的啦。
作者: 搞活 时间: 2012-7-3 23:04
先仔细看文章,再仔细看回帖。
期待争鸣,这是好事。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3 23:06
要加入新元素就对了。这个“新元素”要靠大家去创新,不要抱着老一套东东不放。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3 23:08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2-7-3 23:11 编辑
花小七 发表于 2012-7-3 20:29
我一直不喜欢鲁迅任何作品 本能的排斥
尽管很多人推崇他的作品
对任何文字而言,不会有天生的“本能的排斥”,或许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读进去而已。
若真正读进去了,还排斥的话,那才能说明你是真的不喜欢,而不是“本能”的不喜欢。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7-3 23:40
关于“诗性”,可谓仁志不一,但是有一点大概是大家基本认同的:给阅读者以共鸣和遐想。
至于其他——诸如语言的美感、节奏,以及诗歌本身所构建的意境等等传统的诗歌特征在新诗不断演义的当下反而被不断征讨、指责、怀疑、批判。
那么是不是只有诗歌才有“诗性”呢?只有“诗性”才是诗歌的主要特征呢?我以为答案是值得研究和商榷的。
我的一点陋见是:只要是文学作品、甚或是文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具有诗性的。不是有很多人这样感叹:这样的生活多有诗意啊!这个作品像诗歌一样迷人!听这个曲子那么诗意盎然!即便是一个修鞋匠,他敲打鞋钉的“帮帮”声也是充满诗性的!
那么,诗歌(散文诗)是不是一定要有诗性呢?要的。但是这里的“要”的形式是有讲究的,有说法的。她是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是抛弃之后的疼痛,是隔断以后的牵绊。诗歌的传统美学在于修辞、叙述、节奏、音乐,而现在,是要背离和削弱。诗歌不仅仅是歌者的行吟,也是担夫的叹息,也是献媚人的“亲切微笑”。
诗歌其悠久的历史所形成的传统不可谓不强大。但是,多少统治者已经远远的离开的地球的表面,而只在地下安眠,何况在文明之后的“诗传统”呢?
所谓“界定”,本身就是不确定。盖棺真的可以定论?
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是我的。
今天在河里游,明天就有可能在天上飞。
文艺(包含文学)作品最宝贵的就是自由和不羁。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是作品而不是作业。是一种有价值的声音而不是床第间的欢笑。她最大的荣耀是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人!而不是其他。
而且,一切都在改变,都在变化,都在发生又都在消失。一切在完成当中,一切又都未完成。
作者: 埙羽 时间: 2012-7-3 23:44
“翻开目前报刊、选本等的散文诗,题材、用词、角度皆大同小异,软绵绵的雷同化,读之实在没有过瘾的感觉。”
这种语词熟、物象的内在含义熟的散文诗文本,读一而知三,因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和审美疲劳。
作者: 埙羽 时间: 2012-7-3 23:46
争鸣文稿,亮上引读。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2-7-4 08:27
白炳安 发表于 2012-7-3 18:23
什么叫“反诗性”?如何界定?似乎未从理论上作出阐述与解释。“诗性”是诗与散文诗的共同特点,在散文诗里 ...
这是上海《文学报》的约稿,匆匆草就,不足之处尚多。
“反诗性”就是去诗性,非诗性,如口语、反意象等。
作者: 寻梅居士 时间: 2012-7-4 19:04
赏读,学习!
作者: 白炳安 时间: 2012-7-4 19:43
方文竹 发表于 2012-7-4 08:27
这是上海《文学报》的约稿,匆匆草就,不足之处尚多。
“反诗性”就是去诗性,非诗性,如口语、反意象等 ...
你的文章首先说明“诗性”在散文诗的重要性,强调“诗性”是散文诗的“特质、内骨”;这里又提出散文诗要反诗性,反诗性就是去诗性,非诗性了。前后自相矛盾,站不住脚。散文诗的本质是诗性的,去了诗性或反诗性了,还叫散文诗吗?还有散文诗诗性的特征吗?我倒觉得提出“反诗性”问题,缺乏严谨与科学性,看不出其合理性。
作者: 方文竹 时间: 2012-7-5 07:29
白炳安 发表于 2012-7-4 19:43
你的文章首先说明“诗性”在散文诗的重要性,强调“诗性”是散文诗的“特质、内骨”;这里又提出散文诗要 ...
其实我的逻辑性是统一的,全文的宗旨是倡导散文诗的“革命”。久之,“诗性”变成了令人生厌的东西,而反诗性会带来元素。“诗性”不一定是好东西,后现代就是反诗性,你能说后现代不好吗?散文诗创作的落后就在于过于强调诗性。
以上这些不知清楚了没有?
作者: 卢俊 时间: 2012-7-5 08:05
方老师这篇精文,论述清晰,举例恰当。但我总以为现在很多新诗,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诗的旨意,应化为散文诗范畴。
作者: 深海之蓝 时间: 2012-7-5 11:40
诗性是一切事物的美学质素,具有广泛性、普适性。如山川诗性、村庄诗性、原型诗性、古典诗性、动物与人诗性、中国文化诗性等,具体到艺术形式,如音乐诗性、雕塑诗性、小说诗性、戏剧诗性、神话诗性等等。
作者: 苏美晴 时间: 2012-7-5 20:22
这篇文让我很感动。起初我学写诗,写着写着,语言的界定性就局限了我的思维,后又学写散文诗。散文诗的语境更宽,这让我很着迷。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谢谢先生!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2-7-5 20:30
又学到了一些新的东东。{:soso_e179:}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7-5 22:10
花小七 发表于 2012-7-5 20:45
从小到大 课文里鲁迅文字也不少
似乎没有喜欢过任何一篇
不喜欢就不喜欢吧。
喜欢自己喜欢的吧。
作者: 王磊 时间: 2012-7-5 23:39
嘿嘿,来向方老师学习散文诗了,希望以后能多指教!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2-7-7 12:43
“为散文诗的创新鼓与呼”
————您身体力行!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7-7 14:21
我们应为散文诗的创新鼓与呼,同时建立新的价值批评体系。
——赞成。流派网散文诗界应成为探索、建立新价值批评体系的根据地。
作者: 韩非公子 时间: 2012-7-7 18:42
杨立 发表于 2012-7-3 18:52
目前散文诗的写作之所以滞后于诗歌和散文、小说,主要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诗性”,而对于“反诗性”则抱有 ...
当下好的散文诗章还是比较多的。如崔国斌,郑小琼以及方楼主等!
作者: 韩非公子 时间: 2012-7-7 18:50
以前曾在《散文诗世界》及《散文诗》发表过一些文字,在这两刊均读到一些非常精美的散文诗章。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反诗性特征明显。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3-3-22 09:18
再顶!
作者: 子青悠然 时间: 2013-3-22 11:05
散文诗发展的“自律”与“它律”。“自律”当然是散文诗的“诗性”,仅此而已,散文诗就会固步自封;它在“自律”的同时必须讲究“它律”:吸收其它元素进来,进行自身的裂变与再造。换一句话说,散文诗在讲究“诗性”的同时,也可“反诗性”。拼贴、戏仿、平面化、戏剧场景、口语等后现代手法加入散文诗,丰富了表现手段,重新激发了文本创新的活力。
学习理论探讨{:soso_e163:}{:soso_e160:}
作者: 庞广龙 时间: 2013-3-24 09:33
我认为,鲁迅的《野草》至今仍是创新的典范,难有超越。因此,《野草》精神必须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应为散文诗的创新鼓与呼,同时建立新的价值批评体系。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3-3-24 13:47
学习散文诗理论,为探索散文诗的创新鼓与呼,学会用“野”与“暗”的方式阐释生存。拜读。问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