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如何对待既定事实与臆想事件(关于自杀的个人作为与民族情操) [打印本页]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9 21:51
标题: 如何对待既定事实与臆想事件(关于自杀的个人作为与民族情操)
本帖最后由 柳鹤鸣 于 2015-5-10 11:12 编辑

前言:
       从顾城到海子,从陈超到卧夫,从许立志到王尧,自杀这个字眼现在似乎对诗人来说,并非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甚至可以说,在诗人的生活里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真正理性而又不缺感性的对待这些既定事件的又有多少人呢?我想不会太多,或者说,少之又少。
       古人云,死者为大,但真正做起来,尤其是中国人做起来,恐怕是难之又难的。不是我不自信,而是有太多令人不自信的人做得出头又过分。



如何对待既定事实与臆想事件

                                               文/柳鹤鸣   

       自杀这件事自古以来就不曾断绝过,即使是个人性质的结果也不是单个组织或机构所能阻止的。
       诗人自杀似乎在近年来愈演愈烈,让不少正常死亡的诗人也被人以一种被自杀的姿态所俯瞰。
       如何对待诗人自杀这个既定事实,大多数人除了惋惜哀悼之外,别无他法,仅能以人为的行为对死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意无意的精神或物质帮助。
       但也有不少人以各种理由谴责甚至是侮辱因自杀而去的人,什么不珍惜生命,什么愚蠢至极之类的话语常常出没于此。作为一个生者,从来都是以一个活着的姿态对待死亡,作为一个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以一个死者的姿态来看待生者。没有存在必然的对错是非关系,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权利也有义务为自己负责,哪怕是死亡。
       活着的人除了对死亡的畏惧之外,也只能假大空式的喊着自己的精神口号“我活着都不怕还会死吗?”,是啊,在这个大环境下,这种社会压力下,这种精神高度紧张之下,你活着都不怕,怕什么死啊。死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嘛,万法皆空,图他甚么圆满之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之一或许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群体意识”。中国人做事讲究群体效益,如果一个人自顾自的单干,不与他人有任何联系,或许不太可能,但这个人被大家嫌弃也在所难免吧?
       当然,一个诗人的非正常死亡自然也会连带社会群体进行似是而非的议论,大多数毕竟只是口头之争,谁在真正付出行动了?提前制止这种自杀式的解脱,想得倒美,你提前制止一个试试?尤其是诗人!你自以为的美好结局只是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既定事实臆想,说白了也就是自我慰藉一下罢了。谁想年纪轻轻的就去阎王面前报到去?又不跟现在一样,还能堵在路上死不了。再者,有人说,你要想死得提前办个死亡许可证才能正式去死,如果光盖章就盖了八年,人家是不是都等腻歪了,还不用着急去死了?
       文人, 尤其是作为中国的文人,精神敏感,生活敏感,情感敏感,写作敏感,什么都离不开这俩字,退一步大家可能会说这就是对细节的敏锐发现,但发现之余的探索层次不就上升到另一个级别了吗?
       屈原同志作为中国诗歌界第一位自杀式解脱的鼻祖,千年以来,大家通过用龙舟、粽子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对其进行纪念,最终有了端午节的诞生。虽然屈原自杀另有原因,但大家不是照样忽略了他这个自杀的形式以求得解脱的既定事实吗?说得再近一点儿,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些堵抢眼挨炮弹的英雄们难道不也是通过这种被动的自杀式行为来换取党的某种利益吗?或者我说大点儿,是为了民族的兴亡而作出的牺牲!大家都只会高呼他们为英雄,谁敢说他们活该作死?
       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既定的环境下同样具有杀身成仁的某种信条,有奴才为救主护主而甘愿牺牲的,同样也有为保住皇脉荣誉而抱幼主投海的,他们各自都有一条崇高且自信的理由去死,轰轰烈烈的成就了自己的身后名,可那些默默自杀的孤独而去的诗人们呢?谁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内心?谁能?谁都不能!那还有什么理由和说辞去怀疑质疑别人为什么死亡和死亡的结果呢?你为何不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而怀疑质疑呢?难道就只是因为你还活着就不去怀疑质疑自己吗?
       小人物的自杀式解脱换来的是无谓的嘲讽与谩骂,大人物的自杀式解脱不但高尚到民族节操的份儿上,还一路成为人们推崇的对象和楷模,这难道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畸形吗?
       在对待诗人自杀这件事情上,或许每个人都会被死亡这两个字给绑架甚至是强奸,从而将自己逼上另外一个极端却浑然不知。每个人生来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你想改变,可以,不要做人就是了。
       很多人经历了某些事后对死亡会有另外一种认知,但大多数人由于受到媒体熏染之后的报道,对死亡慢慢就会形成一种麻木的状态,从而不对生者抱有敬畏之心,不对死者抱有敬畏之心。
       理性对待和感性宣泄有时候也需要合理的融合一下,有些话,不必非得说出口才算舒服,有些事,不必做出来才算舒坦,一切都是人心所惑,终得自救才行。


2015.5.9       济南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9 21:57
或许是忙里偷闲,又或许是一时心血来潮,对现在一些人看待诗人自杀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我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除了哀叹,还是哀叹。尤其是近年来,自杀的诗人相对较多,且影响颇大,众人的表现或许还真值得众位看官一笑,兴许也是一种不错的讽刺和自嘲。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5-5-9 22:07
可那些默默自杀的孤独而去的诗人们呢?谁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内心?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5-5-9 22:09
谁想年纪轻轻的就去阎王面片报到去?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5-5-9 22:10
赞成鹤鸣
作者: 筷子    时间: 2015-5-9 22:57
来读!!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5-5-10 05:03
鹤鸣这些说得很好,拜读:
“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既定的环境下同样具有杀身成仁的某种信条,有奴才为救主护主而甘愿牺牲的,同样也有为保住皇脉荣誉而抱幼主投海的,他们各自都有一条崇高且自信的理由去死,轰轰烈烈的成就了自己的身后名,可那些默默自杀的孤独而去的诗人们呢?谁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内心?谁能?谁都不能!那还有什么理由和说辞去怀疑质疑别人为什么死亡和死亡的结果呢?你为何不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而怀疑质疑呢?难道就只是因为你还活着就不去怀疑质疑自己吗?
       小人物的自杀式解脱换来的是无谓的嘲讽与谩骂,大人物的自杀式解脱不但高尚到民族节操的份儿上,还一路成为人们推崇的对象和楷模,这难道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畸形吗?
       在对待诗人自杀这件事情上,或许每个人都会被死亡这两个字给绑架甚至是强奸,从而将自己逼上另外一个极端却浑然不知。每个人生来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你想改变,可以,不要做人就是了。
       很多人经历了某些事后对死亡会有另外一种认知,但大多数人由于受到媒体熏染之后的报道,对死亡慢慢就会形成一种麻木的状态,从而不对生者抱有敬畏之心,不对死者抱有敬畏之心。”

作者: 鲤鱼风    时间: 2015-5-10 10:49
活还是死确实是一个问题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0 11:13
严家威 发表于 2015-5-9 22:10
赞成鹤鸣

谢谢,严老师早安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0 11:13
筷子 发表于 2015-5-9 22:57
来读!!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0 11:14
熊重阳 发表于 2015-5-10 05:03
鹤鸣这些说得很好,拜读:
“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既定的环境下同样具有杀身成仁的某种信条,有奴才为救主护 ...

谢谢,问好重阳老师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0 11:14
鲤鱼风 发表于 2015-5-10 10:49
活还是死确实是一个问题

纠结才容易出问题。
作者: 鲤鱼风    时间: 2015-5-10 11:17
可能是病,得治。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5-5-10 11:18
柳鹤鸣 发表于 2015-5-10 11:13
谢谢,严老师早安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0 11:19
鲤鱼风 发表于 2015-5-10 11:17
可能是病,得治。

没有好医生,没有适用药,想治挺难的呢。祝福母亲节快乐
作者: 鲤鱼风    时间: 2015-5-10 11:44
柳鹤鸣 发表于 2015-5-10 11:19
没有好医生,没有适用药,想治挺难的呢。祝福母亲节快乐


作者: 熊重阳    时间: 2015-5-10 13:05
柳鹤鸣 发表于 2015-5-10 11:14
谢谢,问好重阳老师

这些真写得很好。 学习了。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0 23:02
熊重阳 发表于 2015-5-10 13:05
这些真写得很好。 学习了。

哎,生死问题上的事儿太多,也算是小小的涂鸦一下,毕竟太多人(更多的文字工作者)活得身心不自在了。老师晚上好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5-5-11 11:11
小人物的自杀式解脱换来的是无谓的嘲讽与谩骂,大人物的自杀式解脱不但高尚到民族节操的份儿上,还一路成为人们推崇的对象和楷模,这难道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畸形吗?

一切都是人心所惑,终得自救才行。

对于死是逃避的解脱也好,是坚守自我也好,都是自己的事,而拔高者的拔高的则各有其用意。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1 21:14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5-5-11 11:11
小人物的自杀式解脱换来的是无谓的嘲讽与谩骂,大人物的自杀式解脱不但高尚到民族节操的份儿上,还一路成为 ...

利用这个字眼或许用在这里不太合适,但对一些活着的人来说,或许未尝不可。
作者: 汨罗江上旧精魂    时间: 2015-5-12 23:53
我们都是要死掉的。也许,死亡才是唯一的真实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3 21:19
汨罗江上旧精魂 发表于 2015-5-12 23:53
我们都是要死掉的。也许,死亡才是唯一的真实

话不可满,理不可支,生非实焉,岂有死真。
作者: 植物人    时间: 2015-5-15 11:39
得抑郁症的,就不要捂着掖着,赶紧去治!因为是病人嘛。就怕不是病人,去选择自杀。如果光棍一个我没话说。如果不是,就必须得好好活着!我没看错吧,还有陈超老师吗?不会是重名重姓吧。很喜欢陈老师的诗歌。如果你愿意听不同的声音和见解,我就在此以分行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想法。我想你会明白的。第一首是给海子的。“海子,你说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今天的你,还没有抵达幸福的彼岸//海子,你说的/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今天的你,还没有饱尝人间的烟火//海子,你说的/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今天的你,还没有缩短亲情的距离//海子,你说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今天的你,还没有走出人群的孤独//海子,你还说了好多,好多......我不得不这样理解/今天的你,是不断地否定自我/也否定别人//海子,那时的你心情忧郁如雾/此时的我心情却也沉重如霾/当火车的轰鸣——由远及近/你啊你,是否想起了年迈的父母//海子,我说的/再辉煌的昨天也只是落花/再美好的明天也只是镜月/只有负气出走的孩子才会逃避今天//海子,我也衷心地祝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你还要学会原谅/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对你悲痛地数落。/如果你还想听我对其他几个自杀的诗人的看法,我也分别为他们写了,包括吾桐树,王尧,还有顾城。死者为大。写下这些文字的意义是给未来可能以同样方式结束生命的诗人看的,对于死者已失去任何意义。望能理解。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5 12:41
植物人 发表于 2015-5-15 11:39
得抑郁症的,就不要捂着掖着,赶紧去治!因为是病人嘛。就怕不是病人,去选择自杀。如果光棍一个我没话说。 ...

1、不错,得抑郁症的人确应及时进行治疗和疏导才能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光棍或许也得有话说,毕竟还有父母兄弟亲朋,只不过并未上升到为人父母的份上。)
2、陈超老师是14年19月30日晚跳楼自杀的,据后续的报道称陈先生也是深受抑郁症困扰,却不想也走到了自杀这一步,实为叹惜之至。
3、当然,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理性意义上的感性抒写或表达)自然再好不过,也属庆幸之余的一点精神交流的食粮。但确如你所言,“死者为大。写下这些文字的意义是给未来可能以同样方式结束生命的诗人看的,对于死者已失去任何意义。”写下这些诗的同时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间接为“后来者”发出了一声有力的呐喊。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不回头,苦海才是真正的无边了。只愿这些人能够想开些,莫作此等叹事为好。

作者: 植物人    时间: 2015-5-15 13:07
为孩子学习,我至少有八年远离诗歌了。孩子大了,让他自己学。这一次算是我的一次精神的回归。我很痛惜陈超老师的离世。柳老师条理清晰措辞严谨的文字里看得出来您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学生应该向您学习!谢谢您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我们都希望世界是美好的。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5-5-15 19:48
植物人 发表于 2015-5-15 13:07
为孩子学习,我至少有八年远离诗歌了。孩子大了,让他自己学。这一次算是我的一次精神的回归。我很痛惜陈超 ...

恩,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回归是好事,诗坛需要新鲜且沉稳的气息来引领前进。
我们都希望世界是美好的。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共同努力,相互学习。问候康健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