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4 19:18
标题: 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本帖最后由 大鹏瞰海 于 2015-5-15 22:48 编辑

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文/大鹏瞰海




    “少不如何,老不如何”,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句式,许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旁的方面我或许不懂,具体到诗,我相信,自己还是颇有些一得之见的。其中之一,如果用上面的句式套下来,就是: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少不写新诗

    所有的艺术,都是有“形式”的,借用克莱夫·贝尔的话说,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诗,自然也不例外。
    旧诗有“模型”。近体如此,古体(古风)也一样。有人以为,古风就是古人写的自由体,是一种皮相的看法。
    朱光潜先生说:“四声的研究最盛于齐梁时代,齐梁以前诗人未始不知四声的分别,不过在句内无意于调四声,只求其自然应节。他们却必用韵,而对于韵脚一字的平仄仍讲究很严,平押平,仄押仄,很少有破格的。”(鹏按:清人王士祯、赵执信认为,古体诗句内平仄另有规则。其观点未能得到学界公认)少时读唐诗,我已朦胧意识到这一问题,孟浩然《春晓》、柳宗元《江雪》中韵脚字的声调,都曾引起我特别的注意(但“千山鸟飞绝”的“绝”,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上大学后才知道的,同时还知道了这两首诗是“古绝”)。及至读到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杂诗》(白日沦西阿)的时候,对于古体诗韵脚“平押平,仄押仄”的意识就已经很明确了。只是作为一名乡间少年,尚不知世上有朱光潜其人。
    闲言少叙。现在,就以《诗经》第一首的《关雎》为例,作一简要说明。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该诗的第一、二章还押韵,第三、四、五章,已经不押了。典型的是第三章: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得”、“服”、“侧”三字,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不但不押韵,平仄也不同。而据音韵学家的考证,此三字在古韵中,同属“职部”,同为入声。按照平仄分类,入声归于仄声。也就是说,这三个字,不仅押了韵,还押了调。汉字不光有“韵”,还有“调”。故此,当看到有的新韵倡导者,声言新诗必须押韵,而平仄可以放开时,内心不敢苟同。句内平仄放开,韵脚平仄难道也放开吗?力主新韵,却又研究粗疏,这怎么可以呢?
    回到正题上来。
    旧体诗是有“形式”的。这“形式”,便是“模型+个性”。所以,同样是大诗人,同样是作七律,杜甫和李商隐的境界迥乎不同,而又各臻其致。谓予不信,可将老杜的《登高》与小李的《锦瑟》比比看!
    《诗三百》的起源,已经荒邈难稽,“采诗说”、“删诗说”也都不足征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中国旧诗“形式”的确立——当然代有迁变——开了一个好头儿!
    新诗则不然。
    “模型”是没有的,“形式”又必不可少,无以,则只能靠作者的“个性”去赋予。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可叹的是,连个公认的框架都难以建立起来,遑论什么“模型”!
    也曾几度火爆,但很少是靠诗艺本身!有文章说,“新诗,一直在以另类方式走红”,语虽偏激,也算一针见血!
    当然,较之其它体裁,新诗是容易写的,“既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朱光潜语)。然而,这种发泄式的书写,与文学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灵感’的爆发,像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鲁迅语)!
    青春是宝贵的。一个年青人,如果只是为了宣泄也就罢了,但若不想浪掷自己的生命,而又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先试试其它的体裁,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吧。
    至于新诗,在气血稍定,积淀(文化积淀、人生积淀)渐深时,假如还有兴趣,再写也不晚。或许更能创造出无所依傍,而又衔华佩实的真正的好诗呢。

                                                                      老不作旧体

    这里所说的旧体,主要指“近体诗”。
    只说两类,一是“老干体”,二是“学究体”。
    “老干体”的诗,所失在肤泛。写景、叙事,浮光掠影,抒情、言志,人云亦云。
    我们知道,很多前辈,都饱经沧桑,有的甚至是劫后余生。别的不说,单是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如果能真实不虚地写下来,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这笔财富的发掘,显然以散文为宜。
    不此之图,却偏要玩旧体诗的皮影戏,虽能换得些浅薄的愉悦,但于己,于人,于社会,所得,都远远小于所失!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些爱好文字的前辈,有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究体”的诗,所失在蹇涩。展开了说,也是两个字,一是“木”,二是“闷”。
    这一类的诗,格律上一般没问题(附带说一句,有些“老干体”的诗,格律不过关),“语感”上则难如人意。司空图《诗品》的最后一品是“流动”,“学究体”所缺的,正是这一点。读这些诗的感觉,可以用韩愈的一句诗来作比,那就是:“山石荦确行径微”!古人论诗,有所谓“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僧皎然语)的说法,而“学究体”的诗,由于文字的牵绊,性情难得“飞”起来!
    见过徐晋如先生辑录的“学人诗”,也不免此病。
    这种“学究体”诗写,作为治学之余的一种调剂,未为不可,只是千万别当真。就算我素所钦仰的大师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诗,杨绛先生评价极高,而身为读者的我,实无同感。

                                                                              结语

    行文至此,想到无名氏的《题壁》诗。虽然逆耳,还是写在这里。知我罪我,非所计也。
    诗曰:

           一团茅草乱蓬蓬,
           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
           漫腾腾地暖烘烘。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5-5-14 2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5-5-14 20: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15-5-15 14:28
学习,问候。
作者: 浪激天涯    时间: 2015-5-15 15:41
学习兄弟新作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6 10:02
潘三专 发表于 2015-5-14 20:28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6 10:02
潘三专 发表于 2015-5-14 20:29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6 10:03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5-5-15 14:28
学习,问候。

谢谢!握手!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5-5-16 12: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6 17:50
潘三专 发表于 2015-5-16 12:02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5-5-16 2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7 09:23
潘三专 发表于 2015-5-16 21:39

问候老师!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5-17 10:53
很严谨地展开,当为随意评论者鉴。仅凭此就得支持。
当然,个别观点可以继续深入。如:标题是否可能相反?因为古体文章老更成者多,而现代诗人则多依赖血气方刚。再如孟浩然《春晓》,有版本第二句为首,亦标准化的七绝。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7 11:21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5-17 10:53
很严谨地展开,当为随意评论者鉴。仅凭此就得支持。
当然,个别观点可以继续深入。如:标题是否可能相反? ...

问候老师!
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可以讨论的。只是世风浮躁,平心者少。不少论者,才思固然敏捷,但终不免遇事生风之嫌;倘能一思而写,可能会妥当些吧。更搞笑的是,有的论者,声色俱厉地互相攻讦,结果我发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些高人,就像笑话中的那两个近视眼,就匾上的文字争论了半天,匾还没挂出来呢。呵呵。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5-5-17 11:43
大鹏瞰海 发表于 2015-5-17 11:21
问候老师!
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可以讨论的。只是世风浮躁,平心者少。不少论者,才思固然敏捷,但终不免遇 ...

这些高人,就像笑话中的那两个近视眼,就匾上的文字争论了半天,匾还没挂出来呢。——哈哈的确。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7 16:13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5-17 11:43
这些高人,就像笑话中的那两个近视眼,就匾上的文字争论了半天,匾还没挂出来呢。——哈哈的确。

如今,这样的高人不少!呵呵。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7 21:46
浪激天涯 发表于 2015-5-15 15:41
学习兄弟新作

问候姐姐!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5-5-18 03:54
见周刊发了此文才读。有学问。造诣深。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5-18 04:06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5-18 04:10 编辑

少写新诗, 老作旧体。

当然, 老也可以写新诗, 少也可以作旧体。

写诗, 毕竟主要是自我娱乐。 怎样都可以。 如果一定要追究, 那就应当看最精华的东西,最有才华的
作者。

一个细节问题: 新诗押韵要不要押调? 我认为没有必要押调。押韵已经带来很多限制。 还要押调, 不是自找麻烦吗。
押不押调, 对于新诗的音韵和谐, 没有多大影响。 诗友可以通过吟诵体验。  古诗体裁则是不同的。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08:34
梁树春 发表于 2015-5-18 03:54
见周刊发了此文才读。有学问。造诣深。

许久不见,大鹏问候梁兄!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08:35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5-18 04:06
少写新诗, 老作旧体。

当然, 老也可以写新诗, 少也可以作旧体。

欢迎讨论!握手!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10:06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5-18 04:06
少写新诗, 老作旧体。

当然, 老也可以写新诗, 少也可以作旧体。

1、“写诗, 毕竟主要是自我娱乐。 怎样都可以。”有这句话垫底,其他的话貌似也就不必再说了。呵呵。

2、但如果我们还肯兼顾读者的感受,有些问题就不能不讨论。

3、“有的地方是仄韵, 效果很好。”——这句话不知是针对什么说的。无论古诗,还是新诗,“有的地方是仄韵”,不是很常见的吗?就以《关雎》为例。我举第三章,是因为古今音变太大,这才特意分析一下。这一章,第一、二、四句全用仄韵,第三句用平韵。而第一章,第一、二、四句用平韵,第三句用仄韵。均在“有的地方用仄韵”(而且“平仄交替”)之列。

4、“但也有平仄交替的, 效果感觉也不错。”——“平仄交替”,在诗写中是常态。律诗不用说了,古体(古风)有几首是全平全仄的?李贺《高轩过》是特例,几乎全平,还出来一句仄韵呢。至于新诗,因为“无格律拘束”(朱光潜语),按您的话说,就是“怎样都可以”,因此,平仄交不交替,又有什么关系呢?“感觉”错不错,更是难说。记得我曾给一位好友提意见,说他的诗有一段读起来很咬嘴,而他自己却说“感觉”不咬嘴!诗是他写的,我能说什么?“感觉”这东西,主观性太强了,尤其是涉及到作者本人“大作”的时候。

5、我们的观点不一致。这很正常,而且也是应该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嘛。对孔夫子的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

感谢您真诚的交流与探讨!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5-18 10:12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5-18 10:16 编辑
大鹏瞰海 发表于 2015-5-18 10:06
1、“写诗, 毕竟主要是自我娱乐。 怎样都可以。”有这句话垫底,其他的话貌似也就不必再说了。呵呵。

...


我在我的帖子后面答复了。

交流很好, 但诗友应当有的放矢。起码要搞清楚别人的意思吧。我说得很明白的。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10:18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5-18 10:12
我在我的帖子后面答复了。

交流很好, 但诗友应当有的放矢。起码要搞清楚别人的意思吧。我说得很明 ...

“起码要搞清楚别人的意思吧。我说得很明白的。”
——这也正是我要说的。诗友,让我们以此共勉!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5-18 10:19
大鹏瞰海 发表于 2015-5-18 10:18
“起码要搞清楚别人的意思吧。我说得很明白的。”
——这也正是我要说的。诗友,让我们以此共勉!

你的意思, 我并没有误解。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10:33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5-18 10:19
你的意思, 我并没有误解。

如果真没误解,你文章的后半部分其实是不必写的。一首诗中,有的句子是仄韵,有些句子平仄交替,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我对此并没有持否定态度。那么你文章的后半部分,岂不真像你自己所说的,成了“无的放矢”啦?问候诗友!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5-18 10:44
大鹏瞰海 发表于 2015-5-18 10:33
如果真没误解,你文章的后半部分其实是不必写的。一首诗中,有的句子是仄韵,有些句子平仄交替,这不是很 ...

“得”、“服”、“侧”三字,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不但不押韵,平仄也不同。而据音韵学家的考证,此三字在古韵中,同属“职部”,同为入声。按照平仄分类,入声归于仄声。也就是说,这三个字,不仅押了韵,还押了调。汉字不光有“韵”,还有“调”。故此,当看到有的新韵倡导者,声言新诗必须押韵,而平仄可以放开时,内心不敢苟同。句内平仄放开,韵脚平仄难道也放开吗?力主新韵,却又研究粗疏,这怎么可以呢?


-诗友, 我是针对你这段话的。 你自己是否写了就忘了?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11:11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5-18 10:44
“得”、“服”、“侧”三字,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不但不押韵,平仄也不同。而据音韵学家的考证,此 ...

韵脚平仄的转换,也是有规律的。这点我们可以专门讨论。
在这里,我批评个别新韵倡导者,是连类而及,且潜有所指,故阐之未详。其实,他们粗疏的,又何止这一点。但我不打算跟他们纠缠,因此只是点了一下而已。
诗友读得细,可见确实是认真的。为此,就要向你致敬!
我对音韵的看法,在这里没有展开。如果诗友有兴趣,可以另文讨论。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11:23
下班了,走也。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5-5-18 11:53
大鹏瞰海 发表于 2015-5-18 11:11
韵脚平仄的转换,也是有规律的。这点我们可以专门讨论。
在这里,我批评个别新韵倡导者,是连类而及,且 ...

回复见另线。 问候。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14:24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5-18 11:53
回复见另线。 问候。

多谢讨论!问候,握手!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5-5-18 20:17
大鹏瞰海 发表于 2015-5-18 08:34
许久不见,大鹏问候梁兄!

新周愉快。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8 22:11
梁树春 发表于 2015-5-18 20:17
新周愉快。


作者: 月夜明朗    时间: 2015-5-19 07:54
刚才看完了,所言就是一个前几十年尘与土和后几十年土与尘的问题。来读,问好!
作者: 大鹏瞰海    时间: 2015-5-19 11:35
月夜明朗 发表于 2015-5-19 07:54
刚才看完了,所言就是一个前几十年尘与土和后几十年土与尘的问题。来读,问好!

问候明朗兄!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