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创作手记】散文诗怎样以情感人 [打印本页]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8 20:01
标题: 【创作手记】散文诗怎样以情感人
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5-5-18 21:46 编辑

【创作手记】散文诗怎样以情感人


       一章4年前写的怀念母亲的散文诗《那一双眼神》,在今年“母亲节”意外地受到广泛关注,掀起一个小小的热潮。在多个网站、微信群、QQ群、朋友圈转发,得到许多支持、赞赏与鼓励,据说不少人受到感动甚至流泪,有评家把它列为我的又一个“代表作”。
       这也引起了我对它的重新重视,不得不回顾了它的产生过程及写作心得。   

那一双眼神

       一双眼神倚在门框上,望着我从楼梯一级级地退落。
      那一双慈爱、热盼、祝福与叮咛,在我面前一级级升高起来。
      让温暖与悲凉的激流同时从我胸中涌起,在楼梯转角处,终于淹没了我的眼睛。
      那是我的母亲,在我每次离家时,一再复制的情景。
      40多年,一次次粘贴的情景。
      那一双眼神,原先是可以出门的,后来是可以下楼的。
      后来,就倚在门框上,成为一幅特写。
      再后来,那一双眼神就站立不稳,只能坐在客厅里,让敞得不能再大的大门,完成与我逐渐沉降的眼睛的对望。
      而这一次,我从楼梯缓慢地退下时,那一双眼神不见了。
      那一双95岁的光芒,已埋没在地平线以下。
      在楼梯转角处,我回望那熟悉的门框,只是一片空白。
      我的心,顿时也一片空白……
      (2011年5月)

      我的母亲于2011年4月中旬去世,我处理完后事回到海口,脑子里一直是母亲的音容笑貌,尤其是每次离家时与母亲告别的情景历历在目。但这一回,那个情景再也不会有了,不禁悲上心来。“五一”节日,更加想起母亲,于是打开电脑动手写作。诗中写到的此景、此情包括细节,都是“实况照录”,完全不需要“构思”,一开笔,诗句就顺着哀痛的情感直流而下,一口气流淌出来。写完后,呆呆坐着,久久不动。
这首诗最先用在我的一篇长散文的结尾,题为《一位有许多缺点的伟人》,15000字,记录了母亲平凡又带点传奇,缺点甚多又堪称伟大的一生。刊登在我家乡的《茂名文苑》2012年第2期。据说也感动了好一些读者,其中的一些“故事”,一年过后还有当地文友对我津津乐道。
过了一年,2013年3、4月间,山西《朔州晚报》在网上为“母亲节”征稿,我便把这首诗寄了过去。很幸运,竟被5月15日的《朔州晚报》副刊在头条位置刊登了(改题为《温暖的眼神》),还配发了编辑温秀丽的一篇评论《情真文美》。文中写道:
   
        “《温暖的眼神》,用一个眼神贯穿全文来写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读的过程中我掉了眼泪,想到了自己和亲人离别时的场景。尤其是“再后来,那眼神站立不稳……”读到这儿我不能自已。连眼神都站不稳了,还那么执着地看着“我”离去。那份源于心底的牵挂和难舍难分只几个字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刻骨铭心。“而这一次,我从楼梯缓慢地退下时,那双眼神不见了。”心底那份疼不着一字却痛苦万分。那眼神没有了,母亲的牵挂也随之消失了,不止熟悉的门框一片空白,我的内心更是一片空白,无声的哭泣隐于其中,让人感慨唏嘘,潸然泪下。
       整首诗动人的就是真情,表面上看起来是作者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其实也是我们大家的。作者聪明地抓住了与读者的情感通识,让读者置身其中也体验了这份真情,这份美。”

       文中不免多有溢美之词,但诗能感人这一点,应是真的。
       后来它被选入了一本2013年的散文诗的“年选”。再后来就是又两年之后的现在了。
       这一天,2015年5月10日,母亲节。我也与许多人一样,怀念远去的母亲。想起4年前写过的这一章怀念母亲的散文诗,于是在早上7:30左右,我把它在微信上贴了出来。不料很快就被多个微信群转发。令我感动及意外的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信平台”在9:35刊出了一辑“特别策划”《献给母亲的诗》,还把它放在头条的位置。
       于是在几天之内,这首诗在多个文学网站、微信群、QQ群受到了出人意外的关注,引发了许多跟帖评论。诗人王舒漫(惠兰于心)当即还有了特别的行动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捎来一首如此美好的诗意,我特别感动,于是急忙起床匆匆制作了这次节目(指这首诗的朗诵音频),作为感恩伟大的母爱!”
        一周之后,5月17日的《诗歌周刊》第160期也录用了这首诗。
       为了自我总结提高,也为了回答诗友们的询问“这首诗是怎样写出来的?”我围绕三个老问题进行答题。
一是写什么?答:写真情。人是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产物。要写,就得写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母亲的一生,令人感动的事情很多,最令人永生难忘的就是母爱。母亲在的时候,我们对母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往往不在意,不在乎,不放在心里。一旦母亲不在了,那些平常的往事、珍贵的镜头不再存在,就更能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这时,每次离家出远门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就闪现出来。这些40年来一次次“复制”一次次“粘贴”的情景,正是最令我动情的情景,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首先选择的题材。
       要让读者感动,首先得让自己感动。在选择题材时,我得这样提醒自己。
       二是怎么写?答:选角度。我经常选的切入口是一个点(一个场景,一个时刻,一个截面)。这个点,越小越好,越具体越好。越具体,就越深入。口越小,情感就越集中,越容易引爆。最佳的点是最能启动抒情与引发联想的点。我选的点是“倚在门框上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神由于母亲逐渐的年老体衰而不断移位,到最后“埋没在地平线以下”,这是最能让儿子触景生情也最能让读者爱到感染的一“点”。正如诗友龙玉薛所点评的:“妙处就在于用“一双眼神”做特写。”
       几十年来,由于自己与别人的多次教训,我经常要提防切入口太正面,太平面,太表面,才能避免虚情、滥情与空泛。
       三是写出了什么?这是比写什么与怎么写更重要的,它牵连到感情、思想,也涉及了写法与技巧。答:我想写出的是母爱与感恩,经过努力,基本做到了。为了与此相配合,我用的是平淡的描述、朴实的文字,及顺着情感流淌的流畅的句子。著名散文诗人周庆荣点评说:“这章散文诗缓缓地压制情感的浓烈,以目光为中心叙述母亲的爱,当读到她的目光已经走进地下,非常感动。”很幸运,我实现了用自己的感动带动了读者的感动。
       诗友黎均平点评说:“真挚感人,母子情深。”感谢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2015年5月18日)




作者: 胡蝶    时间: 2015-5-18 20:06
首读,好文学习中,问候蔡老师辛苦!
作者: 冯金斌    时间: 2015-5-18 20:16
值得好好拜读学习,问好。
作者: 曾洁    时间: 2015-5-18 21:03
学习!
作者: 采凤    时间: 2015-5-18 21:14
拜读!
学习!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8 21:47
胡蝶 发表于 2015-5-18 20:06
首读,好文学习中,问候蔡老师辛苦!

谢谢首读。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8 21:47
冯金斌 发表于 2015-5-18 20:16
值得好好拜读学习,问好。

感谢分享。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8 21:47
曾洁 发表于 2015-5-18 21:03
学习!

不必客气。欢迎指正。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8 21:48
采凤 发表于 2015-5-18 21:14
拜读!
学习!

互相学习,旨在交流。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9 07:43
感谢点亮。
作者: 辛树江    时间: 2015-5-19 07:48
真挚温馨感人!佳作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9 10:07
辛树江 发表于 2015-5-19 07:48
真挚温馨感人!佳作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谢谢分享。
作者: 清水心荷    时间: 2015-5-19 18:10
的确是一章难得的佳作,读着心好痛。值得一读再读,问候老师。
作者: 洪芜    时间: 2015-5-19 19:08
好诗!如潮水般掀起读者心中波澜。这篇心得又告诉了我们如何写出好散文诗。问好蔡老师!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9 21:34
清水心荷 发表于 2015-5-19 18:10
的确是一章难得的佳作,读着心好痛。值得一读再读,问候老师。

谢谢肯定。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19 21:34
洪芜 发表于 2015-5-19 19:08
好诗!如潮水般掀起读者心中波澜。这篇心得又告诉了我们如何写出好散文诗。问好蔡老师!

感谢鼓励。
作者: 清水心荷    时间: 2015-5-19 21:36
蔡旭 发表于 2015-5-19 21:34
谢谢肯定。

还得多多向老师学习呢。老师吉祥。
作者: 彭晓杨    时间: 2015-5-19 22:52
顶一下。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20 08:37
清水心荷 发表于 2015-5-19 21:36
还得多多向老师学习呢。老师吉祥。

谢谢心荷。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20 08:37
彭晓杨 发表于 2015-5-19 22:52
顶一下。

谢两句!
作者: 何文    时间: 2015-5-20 08:54
学习蔡老师文章,受益匪浅。
作者: 蔡旭    时间: 2015-5-22 07:44
何文 发表于 2015-5-20 08:54
学习蔡老师文章,受益匪浅。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