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湘中娄底
[打印本页]
作者:
长江两岸
时间:
2015-7-7 10:42
标题:
“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湘中娄底
“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湘中娄底
7月3日至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委、《扬子江》诗刊社、娄底市委宣传部主办,娄底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娄底”活动在娄底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评家、诗人对中国新诗百年的嬗变轨迹与思潮更迭进行了讨论,对娄底市群的作品进行了点评,还到涟源的湄江进行采风。
中国新诗发韧于1919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写的《蝴蝶》,即将走过一百年的历史。为了探讨诗新诗百年的嬗变历史及诗歌对精神、文化、科学、现代化等领域的影响,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和扬子江诗刊社从今年春节后发起了这次跨年度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活动,并创新论坛方式,变以前集中一个时间一个地点论坛为到全国各地发生过新诗故事的地方举行分站式论坛,每次参与的人不会很多,与会者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此活动计划每年举办四至六场,三年后将论坛成果出一本书。论坛于今年春节后在江苏无锡启动,目前,已在江苏无锡、盐城和西藏的拉萨举行了三场,娄底是这次论坛的第四站。
这次参加“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娄底”活动的著名诗评家、诗人有:诗刊社副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江苏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汪政,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罗振亚,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燎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副主任、期刊社副社长、社科学报副主编蒋登科,江苏作协创作室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晓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南诗歌学会主席、著名诗人马新潮,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大解,湖北省建行副行长、著名诗人、十月诗歌奖获得者默白,扬子江诗刊执行副主编、著名诗人胡弦,文艺报评论部主任刘頲,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名评论家卢桢,扬子江诗刊编辑部主任白小云以及文学报记者张滢莹。
与会的著名诗评家、诗人认为,娄底诗歌群体的生态比较好,老中青结合,是一个梯字形结构的诗群,这在全国极为少见,因为许多老一代的诗人已经不写新诗了,写新诗的是以90后和80后为主,70后的诗人都不多见,而娄底的诗群的年龄层次涵盖了从50后到90后,而且创作热情都很旺盛。娄底诗群的第二个特点是和谐,大家能够坐到一起、写到一起、生活在一起,而且一呼百应。这体现了市作协领导班子的包容、关爱、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一些地方的诗人互不买帐,很难坐到一起来。 老师们评论说,安敏的诗歌悲悯、愤激,介入现实的意识强,具有时代担当,其写作不但运用了诗歌的写作手法,还运用了散文、评论等其它文体的手法,增添了诗歌表达手法的丰富性。他对时代的思考,批叛的锋芒,对善与美的歌颂,需要勇气、担当和使命,需要人格的力量,他的诗写得真诚,表达到位,很能打动读者,是一位真正的时代诗人,并且能够包容后进,引领一个庞大的作家群往前走,实属不易。老师们认为龙红年的诗有点石成睛的魔力,他的诗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将其写得鲜活、有趣,从通俗的世象中发现无穷的诗意。他还运用戏剧的手法,能够调动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读来让人痛快淋漓,过目难忘。有的老师评价李群芳的诗是中国当代诗坛少有的好诗
老师们对娄底诗群整体的不足和作品的不足也进行了直言不讳的评点。汪政认为,他没能从娄底诗群的作品中感受到娄底的人文、地理、历史,没有读到对娄底山川风物的描写,娄底在诗歌地理中应当如何呈现?如何关注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这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有些作者存在模式化写作倾向,有的堆砌意向,有的过于做作,有的道德批判失当,有的过于表面,意象不足。(娄底电视台 康行佳/文)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